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

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是关

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谁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

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I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怎样做?A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对他的原理都要a 历史的b 都要同其他原 理联系起来c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加以考察 B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 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II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大学生应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

4、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 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辨析题和简答题)

6、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b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 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

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形式: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又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之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

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

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式新旧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

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7、认识论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中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8、辩证思维方法: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

9、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辨析:真理和逻辑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逻辑 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 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真理一定符合逻辑,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和谬误

真理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

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有统一:真理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的发展是通过和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

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随时准备为真理而献身。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

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名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

1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 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一次完成的。

13、唯心史观的缺陷(网上释意)

①唯心史观至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思想 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唯心史观只考察了少数英雄人物的活动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1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基本要素:a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 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上层建 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

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 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

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作用:①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

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三次大的生产关系的改革或调整:单个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非

垄断的股份资本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有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

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a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

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b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

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8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积累以及资本的有机构成

19、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共同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

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一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

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

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竟可能多

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工

人的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得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与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9、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分权和制衡的原则、人权原则。

21、垄断

国家垄断产生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要在更大范围内

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产生;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

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管制(宏

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微观管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22、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经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作用(后果)

积极方面: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

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后果: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

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策体

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

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互相依赖的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

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22、当代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①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②法人资本所有制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资本主义 → 机器 化大工业生产体

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的隶属) → 缓和劳资关系的

激励制度(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 实施普 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①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②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着

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调节机制: ①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②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 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 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③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④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24、经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 本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 在经济上控制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 统治地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