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解题方法与技巧[铁道版]2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解题方法与技巧[铁道版]2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解题方法与技巧[铁道版]

第三节 定义判断

1 什么是概念

逻辑学所说的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例如,“人”这个概念是指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思维会说话的高级动物。 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语言(语词);概念的表达也需要借助语言(语词)。因此,概念与语言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概念是语言(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言(语词)则是概念的表现形式。

汉语中,有的词(语词)表示概念,有的词不表示概念。一般情况下,汉语的实词有实在意义,能表示概念。汉语的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用于表示概念,不充当句子成分。

有的词在不同的情况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你干得漂亮!”这儿的“漂亮”指好、成功。“她长得真漂亮!”这儿的“漂亮”指美丽、貌美。有的时候,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阐释表达。如:“父亲”和“爸爸”指同一对象;“自来水笔”和“钢笔”指同一文具。

2 怎样明确概念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求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所谓内涵,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书”的内涵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所谓外延,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全部对象,例如“书”的外延包括教科书、工具书、知识书、科技书、文艺书等一切著作。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表现为:内涵的增加或者减少会引起外延的缩小或扩大。换句话说,一个概念,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简单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反映了事物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关系。概念不明确,会使语言(语句)表达产生混乱和毛病。

3 概念的种类

(1)从概念的内涵方面一般可划分为:

①具体概念。所谓具体概念,是指反映具体人或事物的概念。例如,“新中国”、“北京”、“电视机”、“工人”、“农民”等。

②抽象概念。所谓抽象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的特性(特点)的概念。例如,“思想”、“道德”、“品质”、“电”、“二万”、“形容词”等。这一类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独立思维对象,因为它是从事物中分出来的特性。它们常常表现为语法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

(2)从概念的外延方面一般可划分为:

①单独概念。所谓单独概念,是指单独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一般只涉及一个特有的事物。例如,“茅盾”、“巴金”、“《子夜》”、“《家》”、“阿Q ”等。这种单独概念在语法中表现为短语(词组),且这些短语(词组)一般有定型的结构方式。例如,“伟大的祖国”、“人民万岁”、“杯弓蛇影”等。 ②普遍概念。所谓普遍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类别(类型)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涉及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成员”,即每一个“分子”。例如,“共青团员”,这个普遍概念,它可指“团员”这一类事物,可指一个姓王的男的共青团员,也可指一个姓汪的女的共青团员。

③集合概念。所谓集合概念,是指反映集体(群体)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一般涉及到这一类事物的整体。例如,“部队”,指的是许多军事人员的集合体,不指其中某一个战士或军官。

4 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反映在概念中,就产生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关系一般有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关系、从属关系、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1)同一关系,指的是几个概念的外延全部相合。例如:“中国瓷都”和“景德镇”,“土豆”和“马铃薯”等。

(2)并列关系,指的是在一个种概念下面的若干属概念之间关系。例如“船”是一个种概念,“木船”、“水泥船”、“铁壳船”等等则是“船”这个种概念下面的几个属概念,因为“木船”、“水泥船”、“铁壳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3)交■关系,指的是几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4)从属关系,指的是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例如“师”和“军”,“中学”和“学校”,“苹果”和“水果”等。一般说,在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称为种概念;外延较小的,称为属概念。

(5)反对关系,也叫相对关系或对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又小于它们的种概念的外延。例如:“红”和“绿”两者的外延加起来又小于它们的种概念“颜色”的外延。因为颜色还有黑、黄、白、蓝、紫等。反义词也是指反对关系的概念。例如:“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等。

(6)矛盾关系,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种概念的外延。例如:“红”和“非红”,两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种概念“颜色”的外延。“非红”对红,它否定了“红”,但它也没有确定哪一种颜色,仅仅只是泛指其他的颜色。

以上所介绍的六种概念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交■关系和从属关系,因为这三种关系或者是外延全部重合,或者是外延部分重合。另一类为不相容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因为这三种关系外延互相排斥。

一般把“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又统称为“可比较概念”,因为这些概念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另外,有些概念是不可比较的。如:“白菜”和“原子弹”,它们各自所指的范围相隔很远,难以进行比较,因此统称为“不可比较的概念”。

5 概念的一般逻辑方法

一般,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下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

(1)下定义。

一般,通过给概念下定义,可以清楚地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内涵。所以,下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主要的逻辑方法。

例1.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

例2.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叫做广告。

例1的表达方式是“S 就是P ”,例2的表达方式是“P 叫做S ”。S 表达被定义概念,P 表达定义概念。下定义一定要能反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否则定义就不准确。当然,客观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下定义也要相应不断发展变化,才能达到正确。

下定义一般要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

第二,定义不应当有同语反复,即定义概念必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不能用被定义概念或依靠被定义概念。

第三,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

例如:

①工人小说是以产业工人为题材的小说。

②电视文学是以电视文学为特点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③光波不是光线。

例①定义概念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以产业工人为题材的小说只是工人小说的一部分。例②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没有揭示电视文学(被定义概念)的内涵。例③为否定形式,不能够揭示被定义概念。

(2)划分。

划分指的是一个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适用范围有多大,也可以说是把外延较大的种概念分成若干外延较小的属概念的方法。

划分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一次划分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种概念一次划分成若干个属概念。例如:

小说从篇幅容量上看,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第二种,二分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种概念分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例如:

①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两种。

②汉语词语从语法上划分,有实词和虚词两类。

第三种,多次划分法。这是一种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划分。它是把划分以后的属概念作为种概念再进行划分。例如:

汉语的词语有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中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3)限制。

限制指的是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 规律→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4)概括。

概括指的是减少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而使外延较小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规律→规律

6 什么是判断

判断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某种性质或关系所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论断。判断一般有三个特点:

(1)每一个判断一般包含两个以上的概念。

(2)每一个判断都反映了概念互相之间的关系。

(3)每一个判断表现了对某一个事物的一种特点(一种性质)的肯定或者否定。

判断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断定。一般说,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是真实的判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是虚假的判断。例如: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②月亮是太阳的卫星。

例①是真实的判断,因为它符合客观事实。例②是虚假的判断,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实。

一般说,句子是判断的语言表现形式,判断则是句子的思想内容。当然,语言中有些句子不表示判断。

7 判断的结构

判断由概念构成,一般包括主项、谓项、联项。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这里,“儿童”、“祖国的花朵”是概念。一般说,在判断中反映对象的概念叫主项(如例句中的“儿童”),用字母S 代替;反映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属性概念叫谓项(如例句上的“祖国的花朵”),用字母P 代替;用来联结主项和谓项两个概念的词就叫联项(如例句中的“是”)。

联项一般由“是”或“不是”来表示。语言中,有的句子如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有时没写出联项“是”或“不是”,但从判断上仍能看出是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一般可改为“S 是P ”的形式。

例如:①中国首都北京。可改为“S 是P ”形式:中国首都是北京。

②难道这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吗?可改为“S 是P ”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就。

③杨浦大桥多么壮观啊!可改为“S 是P ”形式:杨浦大桥是多么壮观!

一般说,一个简单的判断如同语法中的一个单句。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判断是由主项、谓项和联项构造组成,它与语法中单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句子成分有所不同。

8 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是断定事物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它反映客观事物较为简单的情况。这一类判断,大体上可分以下六种形式:

(1)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断定某单个事物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

②鲁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旗手。

③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

④英雄牌自来水笔是金笔。

(2)单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断定某单个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毛泽东不是数学家。

②祖冲之不是历史学家。

③德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3)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断定某一类事物中的一部分事物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七中有许多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②这些清洁工人为城市的美容做出了贡献。

(4)特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断定某一类事物中的一部分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那些汽车不是十轮卡车。

②有些四边形不是正方形。

(5)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断定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任何罪犯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②凡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尊重事实。

(6)全称否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断定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不具有某种性质。例如:

①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②凡偏食的人都不会是身体健康者。

以上是常见的六种简单判断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主项和谓项必须相应。例如:能否坚持改革开放是能否取得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关键。这里,主项有“能否”两方面组成,谓项也有“能否”两方面组成相应。

其二,要准确地使用量项。例如:①所有介词都是虚词。②“三好生”一定是好学生。③真正的共产党员都会做到克己奉公。以上例句的量项(即反映对象多少)符合实际情况,判断恰当。

其三,要正确使用联项。所谓正确使用联项,就是要注意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真相,正确地进行肯定或者否定。例如:①科学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②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9 复合判断

所谓复合判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判断组合起来的判断。一般把组成复合判断的各个简单判断称为肢判断。

复合判断断定几件事物的某种情况,及其存在或者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事物较为复杂的情况。例如:我们不但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这就是两个简单判断组成的复合判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判断就叫做“肢判断”。我们一般把确定肢判断与肢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性质的部分称为联结项。如上例句子中的“不但„„而且„„”就叫做联结项。 复合判断的类型根据联结项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形式,即联言判断、假言判断与选言判断。 10 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是判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情形同时存在。联言判断在语言形式上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主要用语法中的并列短语(联合词组)做主要句子成分的单句表达。例如:①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学校。②学生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

这种联言判断在运用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联言肢所判定的情况有些先后发生的,要注意它的顺序,不然会出现语病错误。

其二,运用联结项必须注意准确,不然会使判断混乱而犯错误。

其三,各联言肢之间的界线应当分明,绝不能相互交■而造成含混不清而犯错误。

第二种情况主要用语法中并列复句、转折复句和递进复句来表达。这种判断的每个联言肢是单句即每个单句是联言肢。这种判断的联结项常用一些关联词,例如“„„也„„”、“„„并且„„”、“„„而且„„”、“一方面„„一方面„„”、“既„„又„„”、“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仅„„并且„„”、“不但„„而且”等。

11 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这种判断是判定一类情况是另一类情况的条件,因此也称为条件判断。

这种判断一般有四个肢判断,前一个肢判断称为前件,后一个肢判断称为后件,前件是后件存在的条件,前后两件由联结项加以联结。

假言判断有三种类型,即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第一种类型,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这种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就是说,如果有前件存在,必有后件存在;但如果没有前件存在,也不一定没后件存在。例如:①如果天冷,就多穿些衣服。②假如菜淡了,就加些酱油。③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就能把事情办好。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常用“如果„„就„„”、“假如„„就„„”、“只要„„就„„、“倘若„„就„„”等关联词。

第二种类型,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这种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如果前件不存在,后件必定不存在;如果前件存在,则后件未必一定存在。例如:①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②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常用“只有„„才„„”、“必须„„才„„、“除非„„才„„”、“如果不„那么就不„„”、“没有„„就没有„„”等关联词。

第三种类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这种假言判断的前件既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又是它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如果前件存在,则后件必定存在;如果前件不存在,则后件一定不存在。例如:①水加温到100℃,就会沸腾。②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得到解放。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般常用“只要„„就„„”、“只有„„才„„”等关联词。

12 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是反映事物具有几种可能性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组成。组成选言判断的肢判断通常称为“选言肢”,确定各选言肢之间逻辑关系的部分称为联结项。

选言判断一般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断定事物的各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但是也并不排斥其他情况可能存在。例如:①这次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也许是由于复习对了“路”,也许是临场发挥出色。②她那么胖,或者是因为营养过分,或者是因为某种疾病。

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常用“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要么„„要么„„”等关联词表达。

第二种类型是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事物的各种状态或情况中,只有一种情况存在。一般,在这种判断中,各选言肢相互排斥,不能同时都为这个判断的主项所表示的对象所具有。例如:①电视接收机的荧屏色彩要么是黑白,要么是彩色。②人的世界观,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

运用选言判断要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选言肢要穷尽,要把事物的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

其二,要注意别把没有选择关系的选言肢罗列凑起来。

其三,要注意各选言肢之间的关系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再选择使用与其适合并恰当的联结项。

13. 定义判断的解题技巧

做好定义判断题的关键在于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看到一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如果能够区分开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则正确答案不难得到。

解答定义判断题时,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第四节 事件排序

(1)利用自己掌握的常识对事实作出必要的补充或假设,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2)在多数情况下,可采用排除法,即首先确定某环节必为最先发生或最后发生,或者确定某两个环节必前后发生,进而对选项进行排除;

(3)四个选项给出的四个顺序也许没有一个与你设计的最合理的顺序相同,但其中必有一个是相对合理的,因此注意不要钻“牛角尖”,认为没有正确选项。

第四章 常识判断

常识题涉及面广,没有太多的解题技巧,主要应抓住两点:第一是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考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训练;第二是作答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题干和备选项,防止多选或漏选。

下面介绍一些解答常识题的有效方法。

1. 淘汰法

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择项,依次加以否定。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然,在这个判别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2. 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3. 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选择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

4. 比较法

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 大胆猜测

如果运用其他方法都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通过猜测来选择答案,这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影响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第五章 资料分析

1. 文字资料分析解题方法与技巧

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

做文字资料分析题,在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将题目通读一遍,用大脑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仔细看一下后面的问题,与自己原先想的印证一下,接下来就有针对性的再认真读一遍材料,最后,开始答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材料;另一方面,对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各自的作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做那些统计表的问题,面对大堆的数据觉得无从下手,而以为文字资料非常容易,这种想法常会导致在文字资料题上丢分。前面就已经说过,在资料分析中,最难的一类就是综合性的判断,统计表分析题只涉及对数字的比较和处理,虽说复杂点,却相对比较容易得分;而文字资料题却加上了对语意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比统计表又多了一个环节。这对那些急躁而轻视文字资料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 统计表分析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表具有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的优点,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标题、纵标目、横标目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每列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答题。一般来讲,关于统计表的问题,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图表上查阅答案,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第二种需要结合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计算,这就要求应试者弄清题意,找准计算对象;第三种是比较复杂的分析和计算,需要综合运用图表所提供的数字。

在解答统计表问题时,首先要看清试题的要求,通览整个材料,然后带着问题与表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3. 统计图分析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图与统计表及文字资料不同,它的数据蕴含在形象的图形之中,需要考生对图形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所需的数字资料。有些统计图比较简单,一目了然,但近年考题趋难,出现了一题多图现象,这要求考生认真细致一些。解答统计图分析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读懂图。统计图分析试题是以图中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当把图中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图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图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