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课程.阅读三管齐下,这个地方的教育出现了神奇的"生态化反"

导 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学习”被重新定义。

“自育自学”理念下的“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项目学习,阅读课程、森林课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氛围中,这些课程在“融合”的理念下,让包河区学校展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如果你想深刻感受包河教育人在生活中学习、在融合中学习的教育理念,5月11日-12日,2017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暨“高质量学习”包河现场会,将为你展示包河教育的“高质量学习”实践。

开展项目学习的屯溪路小学、实施全阅读课程的望湖小学、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主题课程学习的合肥师范附小一小、 30年探索“自育自学”教育改革的合肥实验学校——4个分会场,满足你的不同需要,解决课程建设中的不同难题!

点击图片报名!

学习是什么?在大众视野里,似乎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这种形式,是学习最基本的样态。

但时至今日,学习的概念早已拓展和延伸。来看看这样一组画面——

春天来了,孩子们走出校园,一起了解本市的市花、市鸟、市树,到当地公园摘录楹联诗赋,给外地游客当小导游,还要运用各学科知识了解公园建设与开发情况。

大多数学校都参与其中,一个区的“中国古诗词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形式与央视知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如出一辙。为了备战诗词大赛,孩子们早已熟读各类经典诗文,个个出口不凡。

践行最前沿的课程改革理念,有的小学每个年级每学期都要拿出一周时间实践项目学习,打破既有教材体系与学科界限,所有学科教师一起上课……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这里,“学习”被重新定义,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这些新的学习样态发生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日前记者走进包河,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氛围中,深刻感受到包河人在生活中学习、在融合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自育自学看见学生思维的深度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数学教师徐怡课前给自己划了一条红线:讲述不能超过10分钟。这是一堂复习课,没有长篇大论的导入与繁复的讲解,她只是简单介绍了今天学习的“重点”,便开始让学生自学。看得出来,她对这节课很有信心。

一张导学单,包含难易不同的若干题型;5个小组,每组6名成员。30个孩子要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合作,共同完成“熟练掌握较为复杂的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问题”“感悟其中数学思想”两个小目标。徐怡游走于各小组进行观察,她特别关注那些被“卡住”的学生,然后轻声给予提示。

一节40分钟的课,几乎一半时间都用于学生自学。在自我思考、小组讨论结束后,徐怡根据观课结果,跳过那些已经被学生掌握的内容,直奔学生出问题最多的地方。她邀请4个学生,用4种不同方法在黑板上将最难的那道题解出来。随后,徐怡引导学生总结解这类题目所需要的“转化思维”与“化归思想”,干脆利落,直指核心。

“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都能自己研究明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激发思维,他们的表现会超出教师的想象。”课后,徐怡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在各个学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合肥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运用“引导自学”课型给二年级同学担任小老师授课

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践行的这套教学理念,来自于合肥实验学校探索研究的“自育自学”理论。

据包河区教研室主任李琼介绍,早在30年前,合肥实验学校老校长何炳章看到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问题,应时提出了“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学”这一教育理念,并探索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探索面向全国的“未来型学校”。时至今日,这所学校引领着全国上百所学校一同践行“自育自学”教育理念,主张让教育“回到原点”。在包河区,几乎所有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都受到合肥实验学校的影响。

从1987年建校之初就来校任教的语文教师施培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满心激动。“今天回过头看,这是一次开创性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施培飞说。

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这一流行于包河区各中小学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完善已变得纯熟,在包河区学校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高质量地学”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追求。

“引导自学”型课堂

“自育自学”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自育自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细则要求,让学生有方法可依。比如,语文课如何自读一篇文章?望湖小学教师叶晓燕告诉记者,至少有4个环节需要学生完成:读(读3遍)、圈(圈出生字词)、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说(说出文章大意);低年级如何学生字?每学习一个生字,学生要经过通读、书空、描红、仿影、书写等5个步骤。这些环节下来,学生基本都能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课堂的深刻变革,让包河区学校的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思维品质。

“自育自学的理念和实验,从根本上凸显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激发了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从根本上唤醒了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在了解“自育自学”课堂实践之后,用3个“根本”评价这项改革的意义。

多元“整合”让儿童看见完整的世界

3月29日,包河区教体局副局长、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学生学习的照片,没有排排坐,没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习空间的限制……全体六年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在户外或室内讨论、实践,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屯溪路小学正在探索的项目学习场景之一。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这次项目学习不是课外学习,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所有教师围绕一个“项目”与学生共同学习,彻底打破班级组合和传统的课程表设置。

屯溪路小学学生在课上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成为学习者。学有所用、指向生活,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陈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在国内,敢于拿出一周时间做项目学习的学校并不多,原因在于项目学习对教师课程规划能力、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将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同一个主题,一直是个难题。但正是看到项目学习的内在价值,陈罡与屯溪路小学课程研究院院长胡昕等人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项目学习成功案例后,决定自本学期开始,学校所有年级都要拿出一周时间实践项目学习。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目前各年级课程计划已经出炉。比如,三年级项目学习的主题是“地铁探秘”,一周之内所有学生要在不同的组织里完成关于地铁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包括了解地铁起源及发展,认识各城市地铁车厢特点,亲自乘坐合肥新开通的地铁线路进行考察,了解地铁站名的缘由,之后还要完成手绘地铁路线图、设计地铁站宣传板和地铁票、调查地铁班次表及科学依据、模拟地铁运营过程、创作地铁文明歌谣等任务。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涵盖所有的学科领域,三年级教师都要参与其中。

“项目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习,我们所有的课程设计都遵循课程标准,都有对应的学科目标。”胡昕说,“比如调查地铁运行班次及科学依据,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学科知识,创作地铁文明歌谣需要综合运用语文、音乐知识等,教师在设计相关活动时要将对应的课标要求嵌入其中。”

事实上,项目学习堪称课程整合的高级形式,在包河区,“整合”已经成为学校课程设计的关键词之一。在陈罡看来,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普遍存在课程过于繁杂以及学科之间缺乏关联、内容割裂的问题。“儿童认识世界一定是从一个个完整的事物开始。”陈罡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造成了儿童如‘盲人摸象’一样,只能认识事物某一个方面的现象,我们应该运用整合理念推行学校课程建设。”

也正是基于“整合”的理念,包河区编写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本教材《森林课堂》,开发了区内课程资源,从森林、河流、湿地、农业、环保、人居等方面设置10个研学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各学科知识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关于森林课堂研学模式的介绍

去年9月,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的孩子们在历史、生物、地理3个学科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包河公园。一路上,历史教师结合地理知识给孩子们讲包公墓的故事,地理与生物教师则指导孩子们探究当地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研究包河公园的生态效益。回来后,孩子们制作了关于包河公园历史古迹的卡片和各种植物知识名片,并写下气候监测小报告,收获满满。

“我们很喜欢这种‘森林课堂’的上课方式,可以自己动手实验和发现自然的奥妙。这让我们对课堂上老师教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直观的感受。”学生陈娟研学归来后对记者说:“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难忘。”

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一直鼓励包河区各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变单一、枯燥的说教为对话、互动、实践、体验、探究等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这套区本绿色活动课程教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体验、探究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陈雪梅说。

全民阅读给改革者有力的支撑

从课堂改革破局,打破学习效率低的难题;从课程整合入手,矫正学科知识割裂的弊端。包河教育人不以拼时间、拼汗水为手段,而以实现“高质量学习”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

改革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一的因素所致。在包河区一系列教育改革成功的背后,几乎都有同一个“高大的身影”做支撑——图书馆,或者说,包河区各学校图书馆及相关课程堪称支持教育改革的“头号功臣”。

望湖小学图书馆一角

以阅读支持教学成为教师们的重要理念。不久前,记者来到号称“中国最美图书馆”的望湖小学图书馆,数学教师张琳告诉记者,图书馆已成为他进行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场所。

“教中年级孩子分数知识时,我发现他们学得有些吃力,如何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分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数学就是这么简单》一书,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书里是一群杂技演员用表演的方式讲述数学知识,比如提出除法就是分享的意思,书上配着两只小猫吃一盆汤的画面,非常直观而又易于接受。”张琳说,“当我把这套书介绍给孩子们后,图书馆的这套书很快就被借没了。”

被借走的不只是《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还有《数字大战》《疯狂的数学》等一系列与数学相关的图书。有了阅读的支撑,不仅分数学习不再是难题,孩子们还收获了许多其他的数学知识乃至品德教育。

这还仅仅是望湖小学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小小缩影。“从阅读中学习,利用阅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主题阅读开展项目学习,阅读已经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望湖小学校长胡冬梅表示,目前望湖小学开设了图书馆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自由阅读课程、学科阅读课程等多项课程用于支撑学校的教学与研究,还配备了两名图书馆教师,协同全校教师开展教学。

不只是望湖小学,走进包河区,几乎所有学校的图书馆都是学校的一道风景,阅读也成为包河区学生学习乃至生活的一种常态。早在10年前,屯溪路小学等几所小学与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合作, 持续开展校园阅读项目,从“好书大家读”到“校园阅读典范”,丰富多彩的校园阅读文化成为包河区小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如今,这一阅读项目已经辐射到中学。2012年3月,包河区多所学校共同成立了“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联盟在倡导自主阅读的同时,致力将小学图书馆打造成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成就一批“建在图书馆里的学校”和“全国最美图书馆”。

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以问题导向为中心,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此时图书馆更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来源。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学生读书

当前,阅读已经成为支撑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柱。此外,一大批优质校本课程的涌现,也为孩子们的高质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如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在学校城市少年宫成立徽剧社团,邀请专业教师教学、组织学生排演经典曲目,走上了徽剧特色课程创新发展之路;阳光中学通过开设每生“自学一样乐器”等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形成了艺术教育、篮球、手球等品牌课程。

当课堂、课程、阅读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在一个区域齐步推进,相互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带来了教育生态的优化,也使得包河教育质量长期位居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前列。

“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探寻一种途径,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师在教育中实现发展,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区域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让我们欣慰的是,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我们创造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 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欣慰地表示,“锐意改革、开放大气、扎实务实、优质均衡,这是复旦大学教授徐冬青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将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