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片]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职典礼抗议活动影像

1969年1月20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1969—1974)宣誓就职,而白宫外的反战游行也造成骚乱。在总统尼克松就职典礼上,遭遇了为期3天的反就职游行,示葳者向他的座驾投掷棍棒、石块和烟头,就职仪式被迫中断。

在1972年连任第38任总统的就职仪式上,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警方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军方调来军队严加防范。尼克松不得不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勉强发表完了“就职演说”,匆忙离开了仪式现场。

尼克松是两次就职均遭示葳抗议的美国总统。

本系列图集就是展现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就职典礼抗议活动的影像。摄影师:比尔埃普里奇

资料:

······

二、1968年以前的反战运动概况

从五十年代接手越南事务到六十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在越南的行动大体上受到了普通民众和大众传媒的支持。美国政府以“把越南建立成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均能独立担当的国家,让她能击败游击队,又不必让美国牺牲子弟的性命”为进入越南的前提和目标。在战争初始阶段,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和和平主义者零星的抗议以外,美国国内舆论几乎一致支持美国介入越南事务,并把美国的介入当作向全世界传播美国式民主制度的一场试验,以证明美国的“伟大”而非“自私”。

1964年东京湾事件爆发,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通过授权总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击退对美国部队的武装进攻,从而使得当局获得了将越南战争升级的自主权。东京湾决议之后,越来越多的部队和资金投入越南,此时的“美国开始出现了一系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介入越南事务是否是明智之举,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反战声浪呼之欲出。而爆发于1965年的学生运动才算正式拉开了长达十年的反战序幕。学生们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参与辩论以及举行“宣讲会”(teach-ins)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3月,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掀起了反战运动,第一次通过宣讲会的形式讨论如何反对越战升级。这种新型的反战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全国,多所大学举办了类似的宣讲会,在校园内外宣传反战思想。与此同时,全国性的组织“寻求真相行动小组”在全国高校中展开行动,参与宣讲会,举行反战辩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65年4月17日,学生们在“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的领导下,在华盛顿举办了全国性质的宣讲会,并向华盛顿进军。学生们提出从越南撤军的口号,他们在请愿书中写道:“我们相信对于升级的唯一选择是,美国从越南撤军。我们相信对于南越的民主和发展的唯一机会是,通过谈判解决战争。”同年10月,在SDS的支持下,“由各团体组成的“越南日委员会”,发起了有上千万人参加的全国性反战活动,要求美国马上撤离越南,承认南越民族解放战线,并弹劾约翰逊总统。”反战运动渐入高潮。

1966年,越南战争进一步升温,约翰逊总统先后下令增派十万美军进入越南,大量的增兵计划使政府决定征召青年学生入伍。学生反战运动开始转向抵制征兵运动。大量学生为了躲避兵役逃亡国外,其中大部分人迁居加拿大。另一部分较为激进的学生则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召开反战反征兵群众大会,参加者一度达到了几十万人。同时,“他们开始抨击校方为战争服务,要求取消在校内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取消一切与军事技术有关的科研项目,禁止中央情报局和生产凝固汽油弹的军火公司来校招募人员。”1966年5月中旬,各大学学生举行静坐示威,以抗议按学习成绩优劣作为是否缓期服役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反对以自愿考试的办法来帮助征兵机关决定是否符合征选条件。SDS在征选考试的第一天散发了40万份“全国越南问题试卷”,试图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怀疑和对征兵制度的抵抗,同时继续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反征兵活动,并与政府展开公开的对抗。12月,SDS全国委员会通过了反征兵决议,表明在该同盟的领导下,学生将以抵制征兵的形式展开新一轮的更为激进反战运动。

1967年,反战运动走向高潮,学生们大规模走出校园,通过各种激进的形式表达停战意愿。4月,以学生为主力军的十万人在纽约进行反战游行,呼吁停止战争。5月,两万人在向华盛顿进军,发誓不投任何支持越南战争的候选人的票。焚烧兵役卡也成了学生反战的重要方式,戴维·米勒首次公开焚烧自己的兵役卡,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效仿,1967年5月,数百名大学生在纽约市中央公园当众烧毁自己的兵役卡,表达对政府征召大学生入伍的抗议。10月,大学生发起了“停止征兵周”,数以万计的示葳者进军“征兵指导中心”,与警察发生了冲突,“他们以各种街头杂物作路障,手持防护工具,将前来镇圧的防爆警察团团围住,迫使恐慌不安的警察全部撤退”。10月21日,60年代最大规模的示葳游行出现在华盛顿,参加学生人数达十万人之多。面对防暴警察和催泪瓦斯,示葳者毫无畏惧,甚至有人冲上五角大楼前的升旗台,升起了越共的旗帜,以示对越战的抗议。而自1968年开始的学生反战运动已经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

三、1968年以后的反战运动概况

青年学生所进行的反战运动发展到1968年,已经逐渐偏离了其兴起之初的轨道而逐渐走上了暴力抗议的道路。1968年可以说是反战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学生运动已经不再单纯的以激进的抵抗为主,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反抗和暴力的斗争。而他们的要求也逐渐从反对战争转向了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1968年1月至5月期间,全国共发生了十起校园爆炸事件。而4月下旬爆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暴动,更是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4月22日,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校方与国防机构合作,抗议学校为修建体育馆而侵占黑人的土地。4月23日,学生的抗议转为校园暴动,激进学生占据了校长办公室,并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中占领了五座学校大楼。4月30日,校方要求警察驱逐激进学生,先后共有700名学生被捕。哥大暴动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校园暴动开始此起彼伏,美国大学校园开始处于一种普遍骚乱之中,大大小小的示葳多达2000次。骚乱愈演愈烈,从秋季开始,校园内的爆炸和纵火事件比春天增加三倍之多,范围波及全国,严重的有伯克利、俄勒冈、华盛顿、德克萨斯等各地区的高校。学生们通过各种激烈的形式,宣传自己的反战意图和政治主张。

1969年,学生反战运动进入了全盛时期,SDS的组织规模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学生暴力运动。据统计,1969年全国大约有300所高校发生了各种暴力事件,大约有1/3的大学生卷入其中。每天平均有发生两起事件,包括纵火、爆炸、耙课、占领校园等各种形式。而随着美国在中南半岛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尼克松下令出兵柬埔寨,“激起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激烈的抗议活动,这次活动有一百五十万学生参加,波及美国两千五百所大学的半数。”参加示葳的学生达到了在校大学生人数的60%。

然而正在学生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学生运动的领导中心SDS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新旧领导人在学生运动发展方向和具体行动上分歧不断,导致了SDS内部的分化,也使得其盟友逐渐与其分道扬镳,同盟中的女权运动者、黑人运动者、工人、大兵等都逐渐脱离了出去。SDS内部新老左派之间的斗争日渐剑拔弩张,1969年6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两派彻底分裂,两派内部又不断再次分裂,分裂出众多政见各不相同的派别,众派别各执己见,难以调和,因而在领导学生运动上往往力不从心。而分离出来的另外一些小派别,“自视为革命先锋,脱离了学生、青年工人,过着嬉皮士的群居生活,在政治上日渐孤立,终于在1972年转入地下,消失了踪影。”而曾经活跃在反战运动中的青年领袖也纷纷离开了运动,抛弃了曾经的信仰。SDS的分裂,象征着整整一个时代的学生运动高潮的退却。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之下,加之越南战争的逐渐降温,学生反战运动开始走向低谷,并于七十年代中期最终消弭。

四、青年学生反战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的反战运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与其他阶层的反战运动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为美国社会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名曰“六十年代精神”。这种精神广泛渗透到美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中,悄无声息的改变着美国的社会文化。

——摘自《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青年学生反战运动概况》(节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