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一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

时代背景

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 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 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尽管后来,他因 为纳粹无端残杀犹太人而与纳粹决裂,但终究留下了不好的名誉痕迹。所以,真正的学者最好不要参与政治活动,因为在政治圈中很容易被污染,海德格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然而,生命上的这一个阴影,并不影响他思想上的深度。在那个年代,他期盼通过教育来改善世界。后来发现:在思考

题呢?他年轻时攻读神学,深入了解西方的传统,后来背离了这个宗教传统,因为他认为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寻求独创的见解。他的希望是能在这个时代找到理解

作为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当然希望能探讨

亚氏从自然界中各种变化事物着手,想要找到它们背后那个最后的力量。可是,他在出发点上就陷入一种错误:即借着思想的作用,经过抽象而产生概念。把许多

我们知道,内涵越具体的,外延的涵盖性就越窄;但内涵越抽象的,其涵盖面就越广。

海德格尔的哲学探讨并不只限于形而上学。他是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希望借此修正人类社会的秩序。人类社会为什么没有秩序?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中。譬如,我们的理想不一样,所以发生了战争。各种冲突的发生,往往只是观念的不同。在实际的具体生命中,或许还没有如此严重的冲突,因为每一个人都实际地在生活。如果不能导正这种思考模式,就坠

思想背景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何背景?首先,他在方法学上受到

特质,譬如,个性正直、说话算话、非常热忱这三点,是不能错过的,因为去掉这三点之后,他就不是他了!所以,在掌握一样东西的本质时,先要加以描写,这需要靠

但是如何找到临界点,以确定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呢?现象学中谈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你往远处看,地平线上有个尖尖的东西,那是犀牛角,还是教堂的塔尖?为了找到答案,就得去

然后慢慢接近、慢慢了解、慢慢沟通,等到了那一步就会说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当代哲学影响很大,因为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较贴切地掌握到我们描述对象的本身,而不至于浪费许多力气。

海德格尔被称为

所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有一特色,他重视的焦点不在人,而是在

因此,我现在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到我的根源,而我的根源就是

存在与时间

存在

首先,就人而言,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决定的,是

譬如,我被抛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一点我无法选择,但是我可以选择怎么回应这个环境的挑战,以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因此,人的自由只在于生命被抛进世界之后,自由去选择方向。那么,人的自由是为了什么?为了自我实现。但自我实现并不是实现自己,而是让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思想,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他掌握了现象学的方法,摆脱了笛卡尔的影响,进入当代人对存在的体验中,却又不限于个人的世界中,而能够走出个人,与

我们若要了解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譬如,我们现在探讨什么是非洲。如果没有人去过非洲,我们就仅能通过书本、影片去探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名词,如贫穷、落后、战争、悲惨……可是,这些

名词究竟代表什么?事实上,它们并无真正的意涵。因此,若要真正了解非洲,就不应该通过这些概念,否则反而成了遮蔽,而非开显。

如果我们强调

了解世界有两个途径:第一是Physis(希腊文),即

海德格尔在此对笛卡尔作了一个批评。笛卡尔说

可是,人的本质既是思想,对于万事万物就要加以命名,不命名便无从思考起,这是一种两难。如果不使用思想,人怎么去扩展知识呢?但是一使用思想,所有的东西又都变成概念了,这样一来,宇宙万物背后的真正力量,也就是存在本身就被遮蔽了。所以,每一个开显,同时也就是一个遮蔽。更直接地说,开显多少,就被遮蔽多少。这种思想,我国古代的老子即有。他认为说得越多,等于说得越少,什么都不说,就是什么都说了,这就是

海德格尔这个思想有其背景。他晚年喜欢老子,找了一位中国学者萧师毅先生,问他能否每个礼拜见面讨论老子,萧先生欣然同意。海德格尔有趣的一点是,他不懂中文,但他认为自己懂得老子,别人对他说老子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海德格尔不接受,反而说

这件事说明了海德格尔是个哲学家。他不懂中文,但通过不同版本的翻译,由此获知老子思想深刻的一面,进而认为自己懂老子。相反,我们中国人虽然看得懂中文,但是否懂得老子,则不一定。譬如

此在

我们提过,如果想要了解

人是宇宙万物中,唯一可向世界开放的存在物。因此

但什么是Dasein呢? Dasein并不是存在,它要存在,就必须选择成为自己。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存在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所以存在就是可能性。我可以选择成为自己,也可以选择不成为自己。什么叫作选择成为自己呢?就是忠于自己,亦即真诚,说话都是自己内心所想说的,做事时表里如一,一点都不虚伪。什么是选择不成为自己呢?就是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切奉命行事,根本不去思考该不该做或愿不愿做,或是做事时,察言观色,看什么情况比较好,就怎样做,这就是不真诚。所以,我们活在世界上可以有两种态度。当我们活得真诚时,这个时刻我们就存在了。而存在就是可以让存在本身通过我们而开显出来。因此,你看见一个真诚的人时,会觉得没有什么遮蔽,就像面对一个开放的空间,你看见他时会感觉一股力量展示出来,他本身就是他本身。因此一个纯真的小孩,当他说真话的时候,大人看到了都会惊讶、敬畏!同样,你见到老人家也是一样。一个老人家真诚说话时,你自然就会很尊敬他,因为他本身无所遮蔽,他只是让存在本身通过他而显示自身,他是一个开放的管道。海德格尔把人定义在这个地方,人是否存在,就看他是否愿意选择真诚,把自己开放。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

如果你只能活三天,你要做什么事?这时你就会很认真,不再拖延了!我们的确会有这种经验。

而海德格尔所说的

此在的丧失

前文提过,人有选择成为自己或不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在时间中开展出来,但是人有时也会迷失,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情况:

第一,我们的

相反,看报纸,看那些政客说的话,一经比较就会知道,政客说话一定是妥协的、暧昧的,以致于昕了之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政治家或政客,喜欢用缓和的言词,说话不中肯,所以昕到之后就会觉得不真诚,里面没有感动的力量。而昕某位法师说话时,内容可能都很熟悉,但他说得非常诚恳,非常具体,昕了之后就会觉得内心中有一种原始的要求出现,而深受感动,然后就会愿意去实践他所说的话。其中因缘何在呢?即在于它是否

但这种

第二个造成此在丧失的原因是好奇心。一个人有好奇心,代表他的心不能留在一个地方,必须不断在变化,他就好像一棵元根的树。显示好奇心最明显的官能,是眼睛的视觉。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便一直注意到视觉的特色,因为人有眼睛可以看,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就会比较,此间隐含了求知的欲望。广告多变而有趣,而连续剧剧情都是千篇一律的肥皂剧。人被广告吸引,就是出自好奇心,因为

然而,世间有很多东西会让我们好奇。譬如,许多人喜欢旅游,到了某一个地方,只要是以前没有见过的,便油然生起好奇之心,而获得很多新的印象。但是这些看得完吗?光是巴黎罗浮宫,就看不完。就算待得够久,看完毕之后又如何呢?所以,好奇心只是外向性的投射,我们一定要回归内心,以提升自己的品味,如此方能使好奇心产生正面的效果。

第三是

这三样因素(即闲话、好奇心、模棱两可)都会使此在丧失自己,使此在离开他的本分。此在的角色本来是开放性的,即作为存在通过他而表达出来的一个机缘。因此,人的生命是极为特别的,当我们被技掷于这个世界时,并没有经过我们的选择。我们从小生活在人群里面,昕到很多谣言,听到很多说法,都没有什么根据。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也不断在追求知识,但许多知识也是道听途说的,然后到了某一天,也许会自问:我这个生命应该如何表现比较真诚的态度呢?这个时候,不该向外寻,而要向内昕,因此稍后会提到

然而,人很容易丧失在人们之中,听他们怎么说,因为我们说别人怎么说的时候,会有一种安全感,假如有错的话,那是别人错了,不能怪我;如果是对的话,就很高兴,我与他们站在同一立场。所以,我们很容易把

而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面对此在本身的时候,他的此在能不能变成存在,都在于他自己的决定。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我有一位老师方东美先生,第一次去看他时,坐在客厅里,他三十分钟不讲话,就盯着

我看。他比我们年长五十岁,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都不太敢向他发问,他也不说话,我心中非常紧张,连讲

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我们现代人有过度逃人群众的倾向,这一点需要矫正过来,这即是存在主义的用心所在。同时,他也知道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会照着这样做的。譬如,我们读了海德格尔,出去之后都会变成天真的小孩吗?不会的。但我们还是希望碰到真诚的人。一且我们自己成为真诚的人时,就会很快乐,因为自己无所遮蔽,可以让存在通过我们自身而表现出来。所以,一个人说出他真心想说的话时,本身就会显现一种力量,而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尊重。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

人的真相

人的真相就是指人的本质。但

忧惧

欲了解人的真相,首先要明白

…..想想看,我们怎么不害怕人死后像灯一样地灭掉呢?如果死后是一片虚元,这是多么可怕啊!西班牙的一位哲学家乌纳穆诺( Un-amuno)说过

地狱固然可怕,但假如你在地狱受苦,至少你还知道你在受苦,换言之,你还活着,就

会感觉到受苦。苦受多了之后,人自然而然就会把它当成习惯,当作空气一样地去呼吸。人的韧性很强,有些人生活在非人的地方,譬如,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

挂念

人的真相也可以从

挂念过河的时候看到一块和土他思念着

拿起土开始塑造他,正在想

自己做了什么东西

精神来了

挂念就请求精神把精神赐给这块土

他轻易地得到他所求的

当挂念要取它的名字时

挂念说取为

精神不肯,他说你应该取我的名字

因为我把精神给了这块土

挂念与精神在争论不休时

大地起来了

他说应该取名为

于是

他们邀请时间来做法官

法官做这样的公正判决精神既然给了精神

死了之后你取回精神

大地既然给了肉体

死了之后你取回肉体

挂念既然最先塑造

有生之日

就让他来掌握

但是现在因为名字而发生争执可以称它为homo

因为它似乎是由泥土(humus)所造成的

所以

但人是由肉体与精神合成的,死的时候,肉体回到泥土,精神则回到天上去了,有生之日则由挂念掌握。因此,我们都一样,从生到死,一直都在

什么是

我们在与别人来往时,倘若你要使你的朋友或是敌人留下印象,就不要太被动。太隐藏自己,有时会让别人猜测得非常奇怪,所猜的根本不是你。与其如此,不如主动提供材料。别人只要有个挂念,就不会想到别的;他一旦停止这个挂念时,就必须要找新的对象来顶替。所以,了解了这点,就知道应该让别人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这是非常好的策略,可以减少我们许多困扰。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了解海德格尔这种思想,就会从自己开始反省。譬如,我常自问说

这一首拉丁文的古诗,说明人生在世的阶段都是被挂念所控制。

人有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就是挂念。在挂念时,也代表着我们正在作选择:对事物的照顾,对人的关怀,或是在知识上的追求,等等。所以挂念就是人的本质。但是,这并没有说明人的本质有什么内容,只说明了它是什么状态,亦即始终是把自我投掷出去,去掌握一些外在的东西。然而,如此很容易丧失自己,如陷于好奇心、闲话、模棱两

可等。这时,你可以通过面对空无的忧惧、面对死亡的威胁,而让自己活得真诚。 死亡与良心的呼声

海德格尔一再强调

有一则故事:齐宣王坐在堂上,看见有个人牵一头牛走过去,牛一直哀鸣,因为这头牛要被杀来祭钟。牛为什么哀鸣呢?因为它被拉去而知道自己快死了。牛平常吃草会哀鸣吗?当然不会。人虽然在快死前也会哀鸣,但人在年轻的时候也会为将来会死而难过。我们整日工作,突然下起雨来,这时有感而自问: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吗?将来死了之后去哪儿呢?我们都会有这种想法,而其他动物是不会的。因此,当人们面对这个有限的生命时,活着就会比较认真,所以海德格尔强调

如果把死亡拉到眼前,那么每一次作选择必然比较真诚,不会想去应付别人。我们为什么常为了应付别人,而说一些无聊的话呢?是因为我觉得离最后一关还早,可以过一天算一天。罗马皇帝奥勒留( M. Aurelius)说过

自古以来,先哲们一直如此提醒我们,海德格尔只不过是把真诚与存在本身通过人而开显,这两者联在一起,使我们的生命可以回溯到根源与基础。什么是存在本身的要求呢?海德格尔以为是

儒家在讲良知的时候,也是用否定来说明肯定的。因为良知只能告诉你

人的未来

海德格尔对于人的未来,是主张向存在开放的。这样似乎过于笼统,到底什么是存在本身?开放之后又有什么效果呢?顶多只能说良心不安,内心充满了喜悦。但是,存在本身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指示,让你能经常地过着属己的生活,而有真诚的表现呢?

答案似乎是没有。因此这种哲学就有限制了。他可以让人回到存在,但好像是回到一个神秘的境界,他喜欢老子的

海德格尔晚年住在德国南部的黑森林里面,但因为他有名,影响又大,所以经常有来自

世界各地的访客。他和夫人住在一起。访客敲门时,他的夫人开门之后,常说一句话

存在怎么开显?存在如果以某种宗教的神或佛来开显,海德格尔会觉得这又落入具体的世界中。这实在是令人为难的心灵态度。但是他又非常真诚,他在三十八岁写了《存在与时间》之后,人们一直在询问

正是这个无穷的希望,使海德格尔影响了无数的学者。他喜欢研究希腊哲学中的古典文字,而这些文字经常会带来新的启发。西方文字是有传统的,从希腊文、拉丁文,到德文与法文的发展,但是现在使用的许多文字,都己丧失了根源的意义。譬如,希腊文

所以,世界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海德格尔从

因此,海德格尔之后所发展出来的诠释学、神学、哲学等领域的大师,大都出自他的门下,亦即受到海德格尔这一观点的启发,不再以过去教条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立场,而根据海德格尔的见解,把人当作开放性,用不断提问题的方式,通过问题以找到事件本身的地平线( Horizon)。我们平常以为,讨论问题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已;其实,问题本身即巳蕴含了

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所以,你怎么提问题,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决定你将来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你懂得提问题时,才能使思考产生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人脑必然优于电脑的理由。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