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摘 要 推进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法制宣传和法治文化相渗透,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郁的法治氛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国的法治文化是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领导下的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概括地讲,也就是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众的普遍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传统与现代间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与时俱进的法治文化,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与显型法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成员的知法、守法、信法、护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   2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是实现法治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法治文化是法治化的前提。法治文化的生成,意味着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法治价值观念,从而为法治化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法治文化,人民都不认可法治这种生活方式,即便拥有大量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机构,这些制度和机构也不会按照法治原则来运行,法治化将成为一句空谈。其次,法治文化是法治化的内在保障。法治文化确定了法治化的发展方向。指引着人民按照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行事,这就使法治化进程沿着预设的目标推进。法治文化提供了法治化的行为基础。要求将国家内的一切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所有机构组织和人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再次,法治文化是法治化的动力源泉。人民在创造法治文化的同时又会将其渗入自己的血液中,内化和积淀于自己的法律素质中,决定和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它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影响着每个公民,使法治价值、法治理念在人民心中得以强化和固化,从而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法治化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追求目标。   2.2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实践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我们不能期待它在短期内就能形成,当然也绝不是坐等法治文化自然形成,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建设和培育。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3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国家和社会一致追求的目标。我们只有把法治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才能把法治的思想、观念、精神、思维等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工作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一个团结和睦、宽松自由、协调有序、运行良好的法治社会,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更需要一个尊崇法治精神、敬畏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的良好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社会环境需要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法治文化来支撑和塑造。任何社会构建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法治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3.1真正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全局,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效措施,把它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群众性、全局性、社会化、经常化的特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要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善于发挥各行各业的资源优势,发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形成法治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经费保障,争取把法治文化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除了政府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外,还应采用财政支持与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2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要树立法治理念、坚定法治信仰,切实打牢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根基。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普法活动,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   3.3着力培育公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制宣传教育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口号”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普法的目的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做到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有机结合。要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为普法教育的龙头,着力建设机关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校园普法载体,增强校园普法效果。要将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普法效果和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法治理念与法人理念同步增强,从而提升企业诚信守法的形象。要将法治文化深入进社区文化之中,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做到法制宣传的通俗化。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创新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断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3.4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治国理政原则,确立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的国家建设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发起了对法治理想的全面追求,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和凝聚改革合力的社会共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进一步重视。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法治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法律文化形态,在追求法治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其价值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其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那么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必将牢固树立,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也将在润物无声中细细内化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