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

摘 要: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文章分析了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有利于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提出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 )、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臵,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

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 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 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 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 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1 2 3 下一页

Domain|www.koukm.com 口口卡盟 more|gs3g3swk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 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 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 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 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 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臵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 )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 )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投公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投公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 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

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

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四)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仓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完善内控机制,注重自身创新。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开发自有技术和打造国际知名晶牌。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融人所在地社会的能力,在跨国经营中,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遵守投资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讲信誉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观念,积极开展本地化经营,扩大本地就业;要改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态环保、扶危济困、助学等公益慈善事业。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 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 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 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 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文化产业; 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 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 中国也未能幸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 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 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 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 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

力, 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 对此, 本文持有异议, 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 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 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 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 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 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 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至此‚文化产业‛, 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 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 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 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 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 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 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 成立了‚文体传媒部‛, 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 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 ‚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 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 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 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 ‚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 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 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 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 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 甚至, 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 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

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 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 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 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 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 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 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 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 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 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 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 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 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 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 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 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 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 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 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 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 ‚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 ‚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 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 其次是制造业, 其GVA 占全部GVA 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 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 ‚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 但从宏观来看, ‚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 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 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 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 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 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 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 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 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 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 的贡献, 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 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 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 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 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 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 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6%以上, 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 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 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 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 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 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 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

的国家, 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 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例最大, 在5%~6%之间; 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在3%~4%之间, 只有新西兰最低, 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更不是‚支柱产业‛! 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 ‚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 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 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 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 涉及的机构越多, 协调的难度就越大, 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 从学术研究来看, 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 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 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 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赢利性差。因此, 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 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 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 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 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 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文化产业; 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 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 中国也未能幸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 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 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 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 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 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成

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 对此, 本文持有异议, 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 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 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 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 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 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 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至此‚文化产业‛, 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 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 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 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 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 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 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 成立了‚文体传媒部‛, 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 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 ‚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 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 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 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 ‚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 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 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 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 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 甚至, 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 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 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 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 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 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 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 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 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 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 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 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 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 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 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 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 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 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 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 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 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 ‚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 ‚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 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 其次是制造业, 其GVA 占全部

GVA 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 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 ‚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 但从宏观来看, ‚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 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 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 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 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 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 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 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 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 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 的贡献, 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 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 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 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 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 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 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6%以上, 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 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 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 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 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 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 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 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 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例最大, 在5%~6%之间; 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在3%~4%之间, 只有新西兰最低, 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更不是‚支柱产业‛! 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 ‚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 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 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 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 涉及的机构越多, 协调的难度就越大, 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 从学术研究来看, 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 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 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 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赢利性差。因此, 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 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