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都城------大兴(长安)

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史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5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布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宫殿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城郊

在外郭城的东南隅有一座公众园林芙蓉园,占用了城内的一坊。这里地势起伏成丘陵状,因不便筑城,便隔于城外。秦汉时建有离宫,称“宜春苑”、“乐游苑”。隋代种植了莲花,故名“芙蓉园”。园周围有围墙,与外郭墙相连,东西宽1400余米,南北长2000多米,周长约7公里。园内的核心景观是西部的曲江池(隋称芙蓉池),位于丘陵之间的峡谷中,形状南北狭长,屈曲而不规则,故称“曲江”。唐代显贵多在此构建离宫别馆,文人学士也常在池边聚会,“曲江流饮”成为“关中八景”之一。安史之乱时,芙蓉园受到严重破坏,后虽经修葺,但已不复旧观,至唐末毁于战火。近年来,在其遗址以北兴建了一座仿唐的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

长安城南的明德门与启夏门之间有唐代的祭天场所。祭坛为圆形,现土丘残高8米,半径约50米,高低错落,甚不规则。长安城北是一座皇家园林——禁苑。禁苑的规模远小于汉代上林苑,但比较紧凑集中,四面均设墙。由于其范围与汉长安城有重合,所以不少建筑都叠压在了汉代的遗址上。

特点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干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塬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盛唐时期韦述的《两京新记》、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赵彦卫的《云麓漫抄》、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对唐长安城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北宋的吕大防还曾将唐长安城的布局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现此图虽仅存一部分,但仍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参看长安

钟楼夜景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因此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大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1954年以后,一直是陕西省省会所在地,属副省级城市,

   城市发展

城墙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行政区划

下辖9区,4县:

市辖区: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

县:高陵、蓝田、周至、户县。地理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东经107°40'—109°49',北纬33°39'—34°45'之间。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原野坦荡,土地肥沃,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西安就在八百里秦川中部,东西最长204千米,南北最宽116千米,全市面积998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千米。

西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拨400米左右,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周围有灞河、涝河、沣河、浐河、泾河、渭河等较大河流。其中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气候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湿度为69.6%。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

月平均温度和湿度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温度(℃) 0.8 2.0 8.2 13.8 19.1 25.1 26.8 25.7 19.3 13.6 6.6 0.6

平均湿度(mm) 5.9 9.8 24.0 60.7 64.4 46.4 70.3 61.6 106 70.3 32.3 6.1

经济

环钟楼地下信道改革开放之前,西安的经济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安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位居前6位。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经济地位有所下降。西安的工业特色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国防工业,重型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发展缓慢以及科研转化生产力低下成为西安发展的严重阻力。近年来,西安市政府为求发展,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四区一基地”的多种经济、技术开发新区,希望成为西安科研成果转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重点。人口

西安市的总人口已经达到750多万,城区人口已超过400万。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人口增长幅度较小的情况下,2005年西安市总人口将达到759.04万,到2021年总人口达到805.28万,年均自然增长率3.70‰,以后开始下降。未来50年,西安人口出生水平将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变化。

文化

大雁塔西安的历史较为悠久,历史文化沉积较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概括为关中十大怪。源于西安碑林中一块清代碑石的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纪录了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目前已被普通话同化,但还是保留了许多文言文的语法和汉语的古音。由于历史的缘故,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旅游

西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也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丝绸之路”就是以当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为起点。西安可以称为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西安“世界历史名城”称号。

同样由于历史原因,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西安市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全西安市拥有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西安是首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地区,旅游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风景名胜

市内

大唐芙蓉园

大慈恩寺

西安清真寺

环城公园

兴教寺

兴庆宫公园(兴庆宫遗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