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经典语句

王充经典语句

誉人不增其美。 《论衡·艺增篇》

汉·王充《论衡·艺增篇》。誉:赞美。本句大意是: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言过其实,凭空增加他的长处。原作在后面还有“毁人不益其恶”之说,意思是批评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凭空增加他的缺点。对人进行褒贬要实事求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夸大其辞。添枝加叶的溢美或添油加醋的中伤都是不正派的表现,都应该避免。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论衡·气寿篇》—— 王充经典语录

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太平之世,兵乱不兴,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论衡·超奇》

汉·王充《论衡·超奇》。这两句大意是: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两句,原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符。作者说:“实诚(指内在思想)在胸臆,文墨(指写出的文辞)著竹帛,~,意奋而笔纵(指思想感情充沛自然文笔纵横恣肆),故文见而实露也(所以写出的文章就表现了内在的思想)。”我们也可借以称赞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德。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论衡·实知篇》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学习始终应是开放的过程。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于自尊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羞于启齿向他人求教,这样就使他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过程。这句格言以其精粹的句式,质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虚心就学,不耻下问,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它是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箴言,应该书之座右,铭记于心,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王充名言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论衡·感虚篇》

谗言伤善,青蝇污白。 —— 王充经典语录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 《论衡·累害篇》

见王充《论衡·累害篇》。颠:顶端。丰:满。亏:缺。这两句大意是:处在顶端的东西易生危险,状态丰满的东西容易亏缺。“处颠”与“势丰”是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无以复加,故矛盾必向其相反方面转化,易生危险,易生亏损。可用于说明某种事物的态势或事物矛盾转化的哲理。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论衡·佚文篇》—— 王充名言

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的笔,是用来劝人为善,惩戒恶行的。王充在这里说的是一种写作目的,认为文人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劝善惩恶”。这里的“善”、“恶”,自然是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但王充已经认识到文学的社会性,指明了文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肯定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好人好事,惩戒恶行劣迹,爱憎分明,褒贬得当。从这个意义来看,~两句对当前的写作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论衡·解除篇》

汉·王充《论衡·解除篇》。衰:没落。好(hào浩):喜好。这两句大意是:没落的时代喜好相信鬼魅,愚蠢的人们喜好祈求福分。世上本无鬼,鬼由人心生。而人们之所以心中生出鬼来,则是由于世道纷乱,灾祸并作,人们生活不安定,精神有所困惑不安所致。若处盛世,诸灾皆无,人们无忧无虑,没有什么可惧可惑的,鬼从何而生?一个人的祸福,一个朝代的盛衰,都有一定的现实因素,都是前有因后有果,如何能祈求得来?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不从现实的努力中去创造幸福,而向冥冥中去祈祷福佑。这两句表现了王充无神论者的唯物思想。可用于分析信鬼求福的现实原因,让人们破除迷信,致力于现实的创造。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

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 王充经典语录

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 《论衡·程材篇》

汉·王充《论衡·程材篇》。这两句大意是:宰牛的刀可以杀鸡,杀鸡的刀难以宰牛。宰牛的刀可以宰大畜也可以杀小禽,而杀鸡的刀则只能杀小禽而难以宰大畜。人才亦如此,知识渊博、本领高强的大才,可以办大事成大业,也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知识浅薄,本领低微的小才,则只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不能办大事成大业。这两句多用于比喻应尊重和信任才能高强的

人,不要大材小用,更不能小才大用。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论衡·超奇篇》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中:通“衷”,内心。文语:指文章的内容。这两句大意是: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这两句意思与“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相近,是从正面强调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说明在文学创作中,只有那些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论衡·薄葬》—— 王充名言

王充《论衡·薄葬》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对理论最好的检验是看他有没有证据。

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论衡·定贤篇》

汉·王充《论衡·定贤篇》。言是:道出真相。是,实。这两句大意是: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人人注重事实,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事实,或出于疑心,或由于偏见,有不少的人虽然听到事实真相,却井不相信。可见人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要人相信事实是多么困难!作者以“曲妙人不能尽和”作巧譬,道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含有深深的感叹,也道出了做真人,说真相的困难,

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 《论衡·超奇篇》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迹:行程。铦(xiān先):锋利。这两句大意是: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不创造必要的条件,不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和巨大的事业成就。孔子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是很有道理的话。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论衡·书解篇》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弥(mí迷):越,更加。盛:多。缛(rù入)繁多。彰:明显,明:明智。这两句大意是: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显著的人越明智。虽然文章写得华丽的人或才智超群的人并不一定品德好,但具有优良品德的人必定有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本名句可供论述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时引用,也可用来称赞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处逸乐而欲不纵,居贫苦而志不倦。 —— 王充经典语录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 《论衡·率性篇》

汉·王充《论衡·率性篇》。练丝:白色的丝。蓝:青色染料。丹:红色染料。这几句大意是:好像白色的丝一样.放到蓝色的染缸中,就成为青色;放到红色的染缸中.就成为赤色。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苟子《劝学篇》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可以成为这几句的注解,说明年轻人天真无邪,全在社会教育,环境影响。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罪犯不是天生的罪犯,成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这几句说明教化的重要。

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论衡·别通篇》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闭心塞意:闭目塞听,不思不想。高瞻览:高瞻远瞩,博览广识。这几句大意是:闭目塞听,不思不想,不登高博览远望的人,和死人是一类的啊!作者把博览群书,有远见卓识的人,比作能敞开窗户,照进阳光,登到楼台高处远望四邻的人,把闭目塞听,不肯学习的人,比做紧闭门户,坐在阴暗角落,挖个墓穴睡在里面的人,这种人不是和死人一样吗?比喻多么形象,讽刺又何等深刻啊!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论衡·案书篇》—— 王充名言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相割:相砍,相削。订:订正,交锋。这几句大意是: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这几句讲出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经过比较,通过考察才知哪把刀子锋利,哪把刀子不锋利,单凭主观的猜测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样,对立的观点,只有经过辩论交锋,才能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若只允许一方发言,不允许另一方辩护,或论辩双方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论争,都达不到交锋的目的。因此,~几句可借以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论衡·案书篇》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文有真伪:指文章有的真实,有的虚假。这两句大意是:才华有高下之分,没有古今之别;文章有真实、虚伪之差,没有新旧之异。原文是作者针对当时食古不化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的,这几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观点。现在可仅用其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文章无论今古,只

要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阐发的是真实的道理,都是好文章。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篇》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不

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几句大意是:不用学习天生就知道,不用求教于人什么都明白,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啊。此条以否定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凡是治学,必须勤学不已,虚心好问。任何人不要幻想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本名句阐明的道理。它从否定方面开始行文,采用否定之否定的论述方法,乍看起来,极为通俗平常,仔细推敲,处处暗藏机巧,可表面上又让人感觉不到,毫无斧凿痕迹,可谓炉火纯青。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 王充经典语录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别通篇》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论衡·书解篇》

见王充《论衡·书解篇》。优:优秀的品质。固:必。劣:劣质,缺陷。工:巧。这几句大意是:人有优点,也必有缺点;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这里以人为例,指出其优、缺点与巧、拙是相对存在的,说明看人要一分为二,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光看长处或光看短处。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论衡·状留篇》—— 王充名言

汉·王充《论衡·状留篇》。结合,冻结而凝合。斯须:一会儿,言时间很短。这几句大意是: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告诉我们:事业的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通向胜利彼岸的航程中,必须从一橹一桨开始;凡事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韧性的艰苦奋斗,不断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硕果。可用于劝学。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论衡·自纪篇》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悲:动听。这几句大意是:美丽的面容各不相同,看起来都很美好;动听的乐声各不相同,听起来都很快意。这里强调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美丽的容颜和动听的音乐,是人们都喜爱的。当然,怎样才算美丽,怎样才算动听,不同阶层、不同情操的人还是有不同标准的。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 《论衡·谢短篇》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治学者只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鉴,古为今用,才能明晓事理,学以致用。

不清不见坐,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 《论衡·自纪篇》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尘:用如动词,污染。危:危险。盈:满。亏:缺损。这几句大意是;没有清白就显不出尘污,没有高峻就显不出危险,没有宽阔就显不出尖削,没有满盈就显不出缺损。事物发展的结果是一定的条件促成的,这些条件具有相对性;清白和尘污、高峻和危险,宽阔和尖削、满盈和亏损都是相对比而存在,无此即无彼。可用于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条件的相对性及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不博览者,不闻今古,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论衡·别通篇》—— 王充经典语录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见:识别。事类:各种事物。然吾:是非。痈(yōng庸):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浓性炎症,周围变硬。这几句大意是:人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事物,不知道是与非,就像瞎子,聋子和鼻子长痈的人一样啊。世人中有生理上的瞎子、聋子和患鼻痈者。王充认为,不博览群书,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智力上的瞎子和聋子,这种人如同“土木之人”(泥人木偶),十分可悲。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知此草木所此草木所不能用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