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1

《雨霖铃》

一、背景介绍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鉴赏评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三、活动探究

1、精读《雨霖铃》。教师范背,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背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2、思考、讨论:

本词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1)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

(2)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

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3、【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四、总结特色

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

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体悟词中意境。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