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藕合

  摘要:依据价值链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英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程度与服务业的产业影响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耦合;产业关联中图分类号:F75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09―05

  收稿日期:2006―09-13

  

  一、引言

  

  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看,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最突出表现为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在不断攀升,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民的福利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乐观派认为服务业的崛起会带动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产生结构奖赏,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悲观派则认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在逐步“离制造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对应着的是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将产生结构转换负担和“成本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这两派观点到底孰是孰非,从最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看,实践的评判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乐观派的一方。悲观派基于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悲观预测,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与之恰好相反。服务业的崛起不仅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而且发展得更加集约化。

  为什么服务经济的来临没有对人民的福利产生有些学者原先预想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演变。Foote和Hatt将服务经济时代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主导阶段、提高和扩展人的能力服务业(包括健康、教育、研究、娱乐、艺术等)主导阶段。这三类服务业态的特性显然差别甚大,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维度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从总体看呈现高→低→高的转换。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经历的是由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逐步向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主导阶段过渡,整体服务业内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在不断下降,服务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特性日益凸现.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服务业同整个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具有低产业关联效应不同,Riddl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第三,高新技术日益向服务业渗透,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以及其同整个经济互动增强的基础。1970年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快速扩散,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在不断弱化,规模经济、资本密集性逐渐加强,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有学者称这一趋势为“服务业的制造业化”。与此同时,经高新技术装备过后的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越来越广泛地被动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润滑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商品和服务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进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

  就我国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之后的阵痛。一方面,曾经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如今正渴望刻不容缓的转型,即如何改变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完整的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低端消费性服务业的市场潜力日益枯竭,消费者强烈要求消费性服务能够在基本功能之外附加更多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未能担负起其过程产业的职责。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上述困境,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条腿协调走路”的发展模式。

  那么,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该如何实现,其有无基本的规律可循,本文拟对之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内容如下:基于价值链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根据英国多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价值链模型的理论分析

  

  虽然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的趋势,但二者的动因与保障机制却存在显著区别,后者远较前者复杂,本节我们拟利用价值链模型分别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耦合

  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时刻适应甚至超前引导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针对消费性服务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愈益庞大。如今顾客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具体服务的核心功能上,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更加可靠、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体验过程。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企业只能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不断地更新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

  高新技术之所以能成为消费性服务企业保留、吸引顾客的重要筹码,在于它能改变服务包(service package)的内容,从而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服务包是指在某种环境下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形成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的载体。通常服务包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支持性设备,指在提供服务前必须到位的物质资源;(2)辅助物品:(3)显性服务,指那些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和构成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4)隐形服务,指那些顾客能模糊感到服务带来的精神上的收获,或者服务的非本质特性。服务包的上述四个组成部分都将被顾客经历,并形成它们对服务的感知。企业借助高新技术能够改变服务包上述四个组成成分的全部或部分性质,使顾客感知到超过原先预期的服务价值。

  高新技术同消费性服务业耦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航空业和零售业体现得最为充分。自从放松规制以来,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经历了机票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以至于根本无法将票价印在时刻表上。为了应付这种挑战,航空公司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航空公司利用电脑售票系统分析乘客购票情况,对各种需求进行优化组合,确保易逝的运输能

力得到最大利用和使收益达到最高。零售店的条形码扫描仪能随时反映销售状况变化,并据此及时调整库存以适应顾客需要。我们无需再列举其他高新技术同其他消费性服务业耦合的案例,但简要概括一下其中的规律还是很有必要。从本质上看,高新技术同消费性服务业的耦合是通过改变服务包的内容,削弱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等特征,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更好地应付规制放松等政策环境变化,以及模糊同其他行业的界限以实现产业融合。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

  与消费性服务业提供最终服务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是中间服务。从微观看,其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从宏观看,则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这将刺激相关企业新增加这种生产性服务投入,或者由原先的自己提供改成向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外购、分包这些服务投入。

  上述现象同样可以借助价值链模型进行解释。在Kogut看来,所谓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如下的价值循环过程:首先,将技术、原料、劳动、其他中间投入品融合在一起形成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最终产品蕴含的价值链的长度往往同其生产率成正比,而增加中间生产性服务投入的种类,恰恰意味着在延长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roundabout of production),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解释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作用。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中间投入数目的增加正是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的最突出表征。格鲁伯和沃克基于费希尔(Fisher)提出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概念,重现诠释了生产性服务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人生产过程之中。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针对特定企业而言,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其直接生产或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长度,而是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特定产品的价值链往往包含众多价值环节,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关键的战略环节集中着绝大部分附加值,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仅能提供很少的附加值。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的对不断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以及国家间壁垒的减少,很多产品的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被一段段分开(片断化),在空间上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某个特定企业能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就看它能否在价值链的全球化整合中抓住那些战略环节。一旦抓住了战略环节,其就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治理者地位,拥有整条价值链和相应行业的控制权。对应的,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将主要由辖区内的企业在其所属价值链中的位置的平均水平决定。此外,同类企业的聚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要想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

  现在的问题是,某个企业怎样才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某个地区怎样才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价值片段的集聚地,某个国家怎样才能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长度以提高生产率。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通常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企业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交易费用;某个地区能否形成成熟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关键看该地区的软硬环境是否适宜相关企业的成长;一个国家能否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核心因素在于其能否不断扩大其市场容量和降低交易费用。很显然,在上述三个层面,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空间。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性服务的耦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从核心能力、进入障碍等方面看.这两种价值链驱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生产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研发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规模经济:采购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供应链衔接管理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范围经济。但无论企业处于哪种价值链模式中,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性服务的耦合,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中,研发直接体现为一种生产服务,其倘若能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保证获得充裕的信息,使研发尽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而且还可以使研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域合作和全天候工作。将信息技术同生产服务耦合起来,有利于企业总部适时掌握、调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或者合作者的生产能力,使垂直一体化更顺畅,从而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在采购者驱动模式下,要想实现将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直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在一个无缝流程中的目标,最根本的保障就体现为要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技术支撑,要能够做到实时信息共享与整合,推动各个公司之间的共同决策。要想提高采购者驱动模式的范围经济,关键在于要转变解决供应问题的思路:要从注重公司内部整合转移到依靠公司之间的协调。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通过电子数据的交换或者互联网的交流形成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管理中利用ERP系统、供应链优化软件等,乃是必备条件。

  其次从地区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有利于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可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所发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功能。对于某个地区而言,随着辖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在外生的资源禀赋优势之外,源自生产服务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在增强。由于生产服务具有无形性、跨地区流动难的特征,上述内生优势将成为该地区吸引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国家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有利于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将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增强其对制造业实施服务外包战略的吸引力,促进分工深化。众多学者从竞争策略

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企业生产服务外部化问题。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面对不确定性,只要外部的生产服务企业的效率足够高,制造企业往往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将原先内含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转移出去,达到分散风险和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环节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生产性服务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正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核心表现。

  

  三、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实证检验

  

  前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蕴含的种种益处,那么在实践中这些益处是否真的出现了呢?本节将对前文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数据,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引申出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是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直接消耗系数是表示产业的中间消耗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某一个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产品的消耗和依赖度。影响力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这意味着随着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投入的增加,现代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波及程度将增大。简言之,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的直接消耗系数同其影响力系数正相关。本节我们利用英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收集到的英国投入产出表覆盖1992~2003年共计12个年份,本文选择其中的5个代表性年份进行分析,即1992、1995、1998、2000和2003,原始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结合英国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我们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延界定为如下三个大行业: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高新技术设备具体又包括办公电脑、电子设备、无线电接受器等6个行业。

  

  (二)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根据数据的特征,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模型是对若干横截面单元作连续观测而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和普通时间序列或横截面模型相比,面板模型能显示不同横截面单元和时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提供更多信息、更多变化性、更少共线性、更多自由度和更高效率。具体的计量方程为:

  

  式中,i代表横截面观察单位,即36个服务行业。t表示5个观察年份,a为斜率系数。 指代第i个服务行业的个体效应,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中,其为常量。YXL指代服务行业的影响力系数。GXSB、TX、DNFW分别代表服务行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和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

  由于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故宜采用双向固定效应(fixed effect)的面板模型。另外,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我们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上面三个计量方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l。从计量结果看,与理论预期一致,服务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服务业同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程度的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确实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消费型服务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强化的竞争,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改变服务包的内容,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在此基础上,企业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众多企业类似的行为便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同消费性服务业的耦合。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有利于生产服务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有利于地区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逐步细化专业化分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福利。根据英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确实有助于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增强其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和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新变化,我国服务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如何切实依靠高新技术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任务。文章分析显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服务业发展、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我国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尽可能挖掘高新技术产业同服务业耦合产生出来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渗透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成熟的新兴技术。离开信息技术,传统服务业将无法顺利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密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应特别注意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尽快实施普遍服务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科技发展要优先支持发展与农业、制造业关联度紧密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科技的优先地位。体制创新推动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必要保障。今后,政府应积极推进自身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注重观念更新,为汇聚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顺利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

  (顾乃华电子信箱:gunaihua@126.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