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上)

   (2015-10-19 08:19:32)

九江白鹿洞书院距离亲家不远,15日上午带着小孙子一起坐家门前的中巴车去了,下车后从五老峰前经过,往里走挺长一段山路才能到达书院,书院坐落在山涧旁,背靠大山,小溪在门前流过,周边古树参天,是一处远离尘嚣,静心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里面有许多石碑,门前山涧里的大石块上也有许多文人石刻,说明古时到此来的文人雅士不少。虽然它的名气很大,可如今来此参观的游客极少,可能一则交通不太方便,二则如今许多人对人文景观不感兴趣,再加上对旅行社来说无利可图吧。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从方位格局上看,书院座北朝南,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摘自百度百科)

在下车进景区的大路入口处见到的五老峰

这就是白鹿,看着象羊。

拍摄地点:九江白鹿洞书院

拍摄时间:2015年10月15日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下)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县)中学堂管理。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书院于1903年停办。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百科)

拍摄地点:九江白鹿洞书院

拍摄时间:2015年10月15日

拍摄器材:宾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