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作者:樊秘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5期

【摘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大理白族民居文化艺术的博物馆。通过对大理所特有的自然环境、地域特点、民俗民风、民族意识、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大理白族民居的聚居形式、居住空间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居住者构筑行为、居住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传统民居优秀的布局手法、构筑技法及与环境相协调的生存方法,使我们能从民居的发展中发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再生和进化。

【关键词】白族民居;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建筑装饰

引言:大理白族自治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同,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因此房屋多背风而建,取向朝东。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白族人民受大理高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的陶冶,因此在选择村址和民居的构建中,形成了因借自然、契合山水的基本原则,村落依山傍水、山林茂盛。因风水的需要,常在村落周围种树形成风水林,特别是在村口种植风水树。大理地区植被丰富,动物资源可观,白族人民有着明确生态意识,及对水源和山林的保护行为,因此民居的形成是与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相关的。

一、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分析

白族民居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受传统的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白族传统文化及其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白族民居形成了特有的,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诗意栖居》第一卷中对白族民居布局是这样阐述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南北轴线深入,大门开在东北角上。正房多数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并比其他的房屋高些,与两边厢房,对面的照壁(四合五天井则为对厅)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文化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变化、发展形成的。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有独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这些布局虽构成形式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平面布局,都有着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相同组织原则。这些组织原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理白族民居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的影响。

白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院落围于其中",中间必然会有一个方正的大天井,外围以房屋、墙垣环绕,形成以天井为中心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对称布局。白族人对居住环境的质量非常重视,因此天井内会种一些山茶、兰花、丁香等花卉,花香四溢,恬静幽雅。在生态意识上,他们细心的保护自然景观,也细心的创造着人文景观。这也体现了他们以人居为本、适应自然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的生态意识。

另一种组织原则上以正房来组织空间。大理白族民居正面一般多取向朝东,这与大理地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因为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特别是大理、下关等地风比较大,为适应风向,房屋需背风而建;另一方面,是与白族的风水观念有关,白族建房讲靠山,认为"正房靠山,才坐得起人家"。也是由于大理地处横断山脉南部的西南端,为适应山脉的南北走向的地形,正房多西靠山峦,坐西朝东,同时也利于房屋的采光、保暖、防潮等实际需求。这是大理白族民居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适应地理环境、地势地貌、气候条件的布局形式。

2、构筑形式与材料

白族建筑以适应当地地形、风大和多地震等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

白族建筑民居以坊为单位,主要是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房屋一般底屋都有厦廊,构成重檐屋面。为适应地震多发地区,房屋低矮,五拄落地,土墙厚实,多为串柱与多柱。房屋前面有台阶走廊,由于风大,漂雨深,为适应自然的需求,因此廊深度比较大。屋架多以木梁柱构架承重,将穿斗、抬深两种结构混合使用。在获得较大空间的同时,也增添了山墙面的抗风、抗震性能。强调材料因材施用,柱一般利用树木自然形成的下粗上细的形状。形成自然收分,增加了稳定性。有的多地震地区,屋架则利用材料天然拱曲的结构,形成"拱"的力学因素,增加了防震性。

墙体以石砌墙,石料一般以当地石材为主,坚固耐用,有的墙体的外沿四角用薄青砖贴砌石砖柱,有的房子直接砌石墙到顶,因而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的俗语。房子向外的山墙及后檐墙的顶端,三面檐口都用青石板承接瓦沟,封闭得非常好。山墙上一般绘有吉祥图案,这样既美观又有防火、防雨、防潮、防震、防盗等功能。屋顶,是宫殿式的,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的造型,这样也主要是为了防风和防雨。房屋左、右、后三方屋檐均砌薄石板当飞檐封闭,称"封火檐",也是起到了防风、防火的作用。

庭院中有大天井和小天井,部分布局有照壁,照壁起到了增加院内光线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分隔建筑空间和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照壁一般绘有山水画或写有书法,也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是白族人道德意识的体现。照壁下一般砌有花坛,栽种花卉、树木,房屋背后的园子也会种植植物,都是白族人力求营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庭院除了种植植物体现生态,同时还具有流通、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

二、白族民居装饰的艺术性

1、白族民居大门

白族的民居建筑,之所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体现在民居的建筑结构本身,还体现在与民居相关的各种装饰、绘画、雕刻、诗文等方面。白族的民居建筑,十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整个民居都精心进行艺术装饰。白族的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吊柱等部分。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2、 白族民居庭院

"粉墙画壁"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在白族民居里,对门楼和照壁的装饰尤其引人注目。门楼是院落的大门,它综合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多种装饰材料和手段,是一座飞檐串角、斗拱重叠的综合性艺术建筑。它的枋、檀、椽、梁纵横交错,结构精巧,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图案明快优美。整个门楼富丽堂皇,古朴和谐,均衡对称,美观大方,富有立体感。照壁的装饰也很别致。壁面用白灰粉刷,壁顶多覆盖灰瓦、青瓦,偶尔也用琉璃瓦。瓦檐飞翘,极具动感。在雪白的照壁上,或绘壁画,或题诗词,或镶精美的大理石屏。照壁脚底砌有花坛,种植茶花、缅桂等花木,花坛底下放置盆景。照壁上的题字题诗,最能体现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白族民居庭院的地面用青石板、大理石板以及鹅卵石铺成,并构成各种图案,清新雅致。从美仑美奂的大门步入花香四溢、幽雅恬静的庭院,顿时使人神清气爽。一座座青瓦白墙的"三坊一照壁",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构成一幅优美绝伦的田园图画。

3、白族民居照壁

照壁一般设在天井的东方或东南方,面对主房。有的以北方为主房,照壁就建在南方。它的使用除了反射阳光以增加院心及正房的光线外,还主要起到空间分割的作用,增强和丰富整体空间层次的效果。照壁的形状多为长方形,以土坯、卵石或砖砌成,成为飞檐翘角的瓦檐,

形成如鸟翼绅展的菱角。照壁装饰较多,比较优美。照壁形式分三滴水屋面及一滴水面两种。三滴水屋面有高低,屋脊"生起",屋顶四角翘起,出檐深远,轻快活泼。檐下泥塑斗角或挂枋数屋,再下为分仓之彩画及镶大理石等。白色墙面中央为各种形式之大理石图案装饰。泥塑花饰栩栩如生,有的还以花鸟虫鱼组成字形。照壁用色淡雅,以蓝绿白为主调。整个照壁从外形直到一线一面均甚精美。白族照壁不仅建在家中,凡是有空地,或是需要衬托景致、表达一定文化意义的地方,都可以建照壁。这些照壁,有的颂扬功名,有的祈求幸福,有的驱邪避灾,也有的是赞美家乡风光。围绕这些方面,照壁上可书写"功名显达"、"吉祥如意"、"山高水长"、"天赐良机"、"琴鹤家声"、"耕读传家"等,但最为常见的是"风花雪月"、"玉洱银苍",大门外空地上的照壁,多按照壁朝向来来书写题词。照壁朝东就写"紫气东来",照壁朝南就写"彩云南现",照壁朝西就写"关西世第",照壁朝北就写"北厥恩光"。从照壁上的题字,可看出白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灿烂。

三、白族民居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可继承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人们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将小厦的坡顶改为平台(阳台),楼梯外置,充分利用二楼空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舒适度和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的普遍应用,以及存在着建房用地小,家庭人口少的特殊条件,使白族民居在保持灰瓦、白墙、坡顶、彩画等传统风格的前提下,从平面到立面,从材料到装饰,从室内空间分隔,室内设施的布置,到室外环境的营造,都有了新的改进和创新,体现出白族新民居节地节能、美观大方、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大理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和地方政府关于民居建筑保持地方民族建筑风格的号召,白族群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基本上仍保持白族民居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璜材料。走进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当代民居,你能真正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有机组合,历史的厚度与科技的质感融合这在一间间民居中,犹如一座小小的历史博物馆,令游人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传统民居的形式来源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民居的现代设计将从现代生活方式出发,给传统形式以新的功能。对于现代人来说,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会客、对外交往等外向性空间通常设在住宅的前部,并和日常起居、居住、家庭活动等私密性活动空间有所区别,形成内外分明、互不相扰的分隔。在配备必要的日常生活功能用房之外,现代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还要求在住宅中有选择地设置个人工作室、书房、计算机房、客房、娱乐室、健身室、日光室、储藏室等专用房间,这些功能的安排和设计,在平面组合较为灵活的民居形式的住宅中较为容易做到。在白族民居的现代化改造中就可以不拘于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形式的限制,把楼层加高,用途就会变多,用玻璃和钢筋预结构来局部装饰建筑外观,让它更具现代感。墙面装饰用面砖代替白灰粉刷。房屋朝向可以更自由,少量的采用平顶,开窗增大。还可以把室内空间布局方式稍做调整,如把杂物房用做很大的卫浴空间,这样就可以在改变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享受日光浴对他们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解决公厕收费令许多人选择房前屋后随地解决的不文明行为,也使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白族民居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远古走到现在,是一个延续着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优秀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造型朴实、装修雅致、环境优美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从白族民居的发展阶段可以发现,白族民居是根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因素而不断变化,不断改进的。

从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白族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在现代城市的设计中应该有清晰自然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昨天与今天天衣无缝的衔接方法,它不泥古,也不用先去无情的拆毁真古董然后再去臆造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不能只摘取某些古代建筑片断和零乱的符号去拼接"古都风貌"。当然也不会简单地模仿外部世界的现成样式,以炫耀的方式来伪装新潮建筑。城市的形态可能会在某些时段中变化较快,但必然有稳定的内在的文化力量,在始终决定着城市的形态保持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增加城市与生活和人们的亲合度,使外在形式不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民族特色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之间衔接得过于夸张,以至整体形象缺乏"文化",张扬零乱,而从根本上破坏并阻滞了城市的正常生长。白族民居悠久漫长的建筑史的精神内涵,是人工和自然的因地、因时、因材制宜的完美应和。特别是白族民居所映射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云南民居建筑样态的典范。由于社会的发展,白族民居及居住环境正遭遇剧烈的变化,传统建筑、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正不断地在转变、蜕变与瓦解,其中有正面的改进,也有负面的摧毁。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住房的矛盾,这是时代发展所必然面对的问题,改善民居使用功能和居住舒适度成了人们建造民居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建筑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是作为单一文化而停滞不前,通常是本土和外来因素的混合体。白族民居一方面要超越历史,吸收、弘扬优秀的传统白族建筑文化,并将其融入民居建筑中,另一方面要超越现实,设计生活,创造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功能完备、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民居。民居的变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环境的制约和人们的不断创新总结后相对成熟和正确的选择。社会变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导致人们生活模式变化,也促进民居的变迁。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说:"现存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交融;二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生活形态的空间需求,因而,住宅设计应当满足和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居住需求的变化。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逐渐成为选择住居形式和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3、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