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对策_戴斌荣

第34卷(2014年)第18期第3-5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Vol.34(2014)No.18P 3-P5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对策

■戴斌荣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

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努力减少非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自身应准确地认知自我,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4) 18-0003-03

就业指导的课程与时间、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就业指导的实践与训练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仅是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突击性指导,导致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高,职业选择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在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将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晰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个性,以便准确把握自己职业发展与选择的方向。此外,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与企事业单位接触的各种机会,及时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就业行情,真正做到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就业诚信教育。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最有效、最积极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艰巨的工程,国家及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关注。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之中。此外,就业诚信的缺失给用人单位、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之中纳入诚信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对各用人单位招聘宣

压力是物理学上常用的概念,通常指当物体受力时产生的某种反应〔1〕。就形成了就业压力,它当压力与就业联系起来时,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大力开展一、高校应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高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发现,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表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太多的同类人才而无法就业,造成了结构性供求矛盾〔2〕。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前瞻性预测系统,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广泛调研,依照口径宽、基础厚、专业方向灵活的总要求,不断改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课程及质量评价体系,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以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应当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高校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常态化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已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评价,并据此灵活设置各类专业课程,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对大学生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2.高校应以个人与社会发展为导向,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就业指导机构与队伍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抽样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BSH041)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戴斌荣(1964-),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4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

传材料和大学生就业推荐材料的核查和把关力度,努力降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的风险,切实增进就业双方的了解与信任。

3.高校应以减轻压力为导向,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当前我国的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着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的客观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容易给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一要树立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设法消除就业中的消极心理,用往届大学生就业的成功案例,教育大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就业心理辅导,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就业压力。三要把逆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频繁的求职过程中难免遭受挫折,随着挫折的增多,所积蓄的就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可能会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心理障碍。因此,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挫折,认真分析就业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好心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四是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要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着高校类型、性别、年级与学科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医学类和工科类大学生;专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大学生;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重点院校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体验上,女性大学生的感受要明显高于男性大学生;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于其他3个年级的大学生;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

〔3〕

录等就业服务工作;要适时举办大学生就业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就业政策宣传发布会等活动;广泛采用广播、报刊、板报、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学生的就业政策,解答各类就业问题;举办“企事业单位人事主管进大学校园”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到高校开展人才招聘、就业政策宣讲和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指导、送岗位”活动,为大学生尽力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积极实施大学生就业实名制统计,及时准确地把大学生纳入失业登记制度的范围,对登记失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岗位指导、职业岗位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就业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机制〔4〕。

2.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减少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用人观念和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企事业单位要摈弃传统的选人、用人观念和标准,用素质论、能力论取代唯学历论、唯经验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给大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成才的机会,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减少非能力、非素质等各种人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要走出招聘的误区,不断完善人才聘用制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名校、高学历,而忽视了对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应形成“不求最好,但求最适”的选人观念和重能力素质、轻经历出身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5〕。

三、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1.大学生应准确地认知自我,设置适度的就业期望学校、社会都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外因,大学生自身才是就业压力产生的内因。一项研究表明,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个体在面对同样的就业情境时,所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在诸多自身因素中,能否准确认识自我,设置适当的就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大小。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应当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能力结构,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自身条件,结合就业环境与形势,设置恰当的就业期望,进行理性的自我职业选择。

2.大学生应当坚持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职业

价值观

大学生的各种具体择业行为很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驱动,而忽视了职业的深层价值。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十分重视职业的工具性价值,更多考虑自身生活上经济需要的满足,而较少看重职业的目的性价值,较少考虑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择业价值取向过于趋向实惠,容易使择业目标趋高拒低,与自身能力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差异极易导致就业过程中自卑、自负等不合理信念的产生。特别是自负,它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是缺乏对自身客观分析和评价的一种表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而使他

二、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应当携手,共同做

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工作

1.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势必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经济快速增长,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岗位。研究表明,在3%的GDP 增长的基础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下降1个百分点。二是要不断创新就业制度。政府要制定出台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新体系,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倾斜,调节大学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培育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就业的各种配套措施,把基层打造成具有极大吸引力的重要就业场所,让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三是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政府要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招聘、公务员考

第18期戴斌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对策

521

们的择业目标和现实需求产生强烈的反差。因此,正确并与社会现实一致的择业价值取向对大学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自觉地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大学生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差,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就越大。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心理压力具有预测性〔6〕。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生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生存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交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自我调适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求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步入社会。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申艳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聊城

大学学报,2010,(2):218-219.

〔2〕郭秀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实证分析〔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26(6).

〔3〕汪爱霞,徐俊华.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对策研究综述〔J〕.黄山学

院学报,2010,(6):101-104.

〔4〕谢景文.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调查与分析〔J〕. 北京政法

职业学院学报,2011,(4):99-102.

〔5〕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

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5):117-122. 〔6〕石

君.多措并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J〕. 社会瞭望,2012,(2):34-35.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江苏224051

盐城邮编

Solutions to Alleviat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DAI Bin-rong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Abstract:Alleviat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al project, which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Universities should adjust the specialty setting and training plan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career-planning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ounsel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more jobs and try to offer better serv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standards for talents selecting,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on ability factors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make the accurate cognition of their egos and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value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coumseling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