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放的青春--关于[奋斗]

如何安放的青春——关于“奋斗”

彭超 广电082 5000108206

张一白当年那部《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为90年代不少人初试恋爱的优质范本。剧中人物的纯净、美好、冲动、懵懂演绎着被恋爱笼罩的青春青涩没有负担的那一幕幕日子,而2007年赵宝刚的这部《奋斗》则让人看到更加担当的青春模样。

离开校园庇护的年轻人们面对他们的爱情、事业,面对对自己的寻找,面对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成长仿佛突如其来,它加快步子向前奔,前面是什么谁都可能不知道。奋斗由最初的为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在愈演愈烈的实现与现实中蜕变成为你爱的人为恋人的理想而倾其全力。这中间多了什么?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家人恋人朋友的责任,是对青春更成熟的讨论。

片子看到最后,会突然强烈的深感于奋斗的意义。人们奋斗的关键并不在于理想,而是归属。他们每个人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寻找一个足够包容自身情感与需求的容器。这不是一两件孤独的成就可以完成的,要了解自己心之所向。开始那一瞬间,我气急败坏的看着向南搂过杨晓芸撇下遥遥一个人转身离开,我嘲笑这是作为电视剧最恶心的为迎合“哀兵必胜”的勉强编排。现在我看懂了,向南不是在可怜杨晓芸,也不是非要承担什么唬人的责任,真正令他做出这种冲动的外在原因是杨的做法使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向南一时间在杨面前获得了极大的尊严,而那股最强劲的动力则是杨晓芸对他奋斗的需要。遥遥之于杨晓芸正如米莱之于夏琳,米莱说恨夏琳又穷又漂亮,总能跟陆涛在同一个立场,这话虽然有点刻薄,但说得实在太坦白了。还是归结到那句话,他们需要彼此为对方奋斗。

看电视剧难免有对人物和观点的倾向性。例如我希望陆涛喜欢米莱,因为我喜欢米莱,她太真了,敢爱敢恨;例如我希望向南跟遥遥结婚,她善解人意,不斤斤计较又有很好的社会基础。事实上,一切都不如人所愿,所以我为导演和编剧感到高兴,他们没有为了迁就人们的审美而偏离对奋斗的探讨。另外,对于陆涛与徐志森的用笔也很有意思。我们看到了徐对儿子的付出,这个人物刻画得足以周到,作为成功的商人,一个深爱着儿子的父亲,他真的竭尽所能去教陆涛了。有时候理想需要别人为自己买单。面对不一样的人生观不一样的阅历,父母和孩子之间只能寻求妥协。父母不能安排孩子的人生,即便那有多好,因为孩子是一

个独立的人,并且成为最自私的那一个。他们往往不愿意为父母的理想去奋斗,他们可以为恋人,因为那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那些生活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爸妈生出来的,只有这样人才会心甘情愿不是么。

“心碎乌托邦”,如果没有奋斗的经历充斥着,这一说法会显得煞有介事的矫情。“乌托邦”既是理想国,理想是青春的标签,奋斗不一定主宰着理想的实现,但始终贯穿着青春,青春也因奋斗才获得了生命力,而不简单的作为生命里一段由年龄界定的岁月。之所以有意疏远奋斗与理想的关系是因为这个说法缺少一些理智的判断,我于是想到三个字——可能性。在臣服于现实之前,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是“可能性”的藏身之处,人中是积极的一方,如果世界在守株待兔,人也没别的办法,只好一头撞向今生的机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