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先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国外先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文献综述

班级:国贸

学生:黄蕊

学号:

132 1130630033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将未来农业推上了更加注重科学整合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更加注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非凡、势不可挡。

生态循环农业,扼要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当年的产出,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通俗地理解,即是把人类追求的“青山、绿水、蓝天随处可见,生产出来的都是生态健康食品”变为现实。

相比国外先进的循环农业体系,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广泛研究和学习国外的循环农业体系,对于我国农业进一步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发展模式问题也与“三农问题”十分相关,解决好了农业的发展模式,朝着集约型、精细化农业发展,有利于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率低下问题,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增速慢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步。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与政府对农业的积极促进政策,以及得出的启示。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3 相关概念

(1)“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2)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 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

(3)循环农业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生态系统特点

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 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 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如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全球平均约仅0.1%,而在农田条

件下, 光能利用率平均约为0.4%,每公顷4500~6000千克的稻田或麦田光能利用率可达0.7~0.8%。至于干物质产量,自然草地为5~15吨/(公顷·年),而人工草地(如禾本科牧草)为10~20吨/(公顷·年),麦类-水稻多熟制为18吨/(公顷·年),麦类-甘薯多熟制可达20.1吨/(公顷·年)。可见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2 文献综述

2.1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属于过程性、输入端和输出端方法,各国结合其资源特征、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2.1.1 物质再利用模式

日本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东町地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油菜生产。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遗留的油渣可以通过堆肥或饲料化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或饲料;另一方面,回收废弃食用油,再加工处理成生物燃油。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高效再生,减少了外部资源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实现了资源合理循环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1.2 减量化模式

美国的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也称精确(细) 农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指导思想是按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准地管理土壤和各项作物,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农业投入(如化肥、农药、水、种子等) 以获取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是“减量化”的循环农业。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精准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在美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到1996年,安装有产量监测器的收获机的数量增长N9000台。

2.1.3 以色列节水农业

以色列节水农业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以色列的循环农业突出体现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1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成效最大的是农业滴灌技术:一是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比喷灌节水20%:二是在坡度较大的耕地应用滴灌不会加剧水土流失;三是经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比淡水含盐浓度高) 用于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碱化。滴灌技术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而且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污水。

2.1.4资源化模式

日本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是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农业模式。1988年该镇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此后,菱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 ,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2.1.5生态产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的尺度有部门、区域、社会3个层次:部门层次主要指以一个企业或一个农户为循环单元:社会层次意味着“循环型农村”;区域尺度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园内包含若干个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态产业园。

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典范。

2.2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撵体系

国外循环农业的成功与其灵活的经济杠杆、充足的财政资助、完善的法律保障密不可分。

2.2.1补贴与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 “绿色补贴”的试点,设置一些强 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政府根据农民的环保实施质量,决定是否补贴以及补贴额度。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

2.2.2政府的财政和科研支持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灌溉工程建设费用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由各类具体法规地方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支付。美国政府每年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协助发展农业灌溉。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供水节水设施投资与节水灌溉技术研发3

个方面。农业灌溉水源的建设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部门来负责,政府利用主要输送渠道将灌溉用水直接送到集体农庄或农户的田地。

2.2.3配套法律支持

日本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至U2002年,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机制健全的执行监督,成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3借鉴与启示

3.1.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另外,制定补贴、税收等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制循环农业发展。

3.2坚持多级科研和推广

发达国家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力度较低。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最后,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3.3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常用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 教育中介绍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 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

3.3制定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依据“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当地农村 产业、农村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制定一个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循环农业规划应以节水、节地、节能、节药等对资源减量化方式为重点,探索对生物质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

新途径,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的生物资源全部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废弃物”资源化。

参考文献

刘渝, 杜江.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 环境保护, 2010(8):74-76.

余霜, 李光.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4):183-184.

李晓俐, 陈阳. 借鉴国外循环农业模式, 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1):31-32.

王圣宏. 国内外循环农业研究与发展比较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 30(11):15-17.

胡晓欢, 王雪超, 董孝斌. 循环农业内涵、理论发展与展望[J]. 农学学报, 2015(3):107-112.

张韶芳, 黄国勤. 循环农业及其研究进展[C]// 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 2013.

胡志华, 秦晨. "循环农业" 研究综述[J]. 科技传播, 2010(23).

赵慧峰, 李彤.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2):60-63.

康书生, 鲍静海, 李巧莎. 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 2006(7):11-17.

胡雪梅, 王滨. 国外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的启示[J]. 商业研究, 2004(4):139-142. 王慧军, 李友华. 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C]// 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 2003:9-13.

包宗顺. 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5):112-117. 姜亦华. 国外农业的生态政策[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4):12-1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