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合理情绪辩论案例

韦斯勒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这也正是合理情绪治疗所强调的要点之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RET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

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思维的倾向尤为明显。情绪障碍一旦形成,往往是难以自拔的,此时就极需进行治疗。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提问的方式,可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①质疑式。施治者直截了当向求治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患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施治者的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因此,施治者借助这种不断重复和辩论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第二,那些信念是不站不住脚的;第三,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最终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②夸张式。施治者针对求治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把对方信念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例如一个有社交恐怖情绪的求治者说: “别人都看着我。”施治者问:“是否别人不干自己的事情,都围着你看?”对方回答:“没有。”施治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的字样?”答:“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问:“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 是我头脑中想象的„„。”在这段对话中,施治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前两个问题均可纳入夸张式问题一类。这一提问方式由于使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从而容易让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如何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施治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

在心理咨询室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学生,20岁。在她担任团干部期间,曾给一位男同学写过一封信,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此事后来为同学所知道,被当众开过玩笑。此后,该女同学便对学校生活形成恐惧,自觉被人瞧不起,责备自己做了蠢事,不愿再去上学,后在母亲陪伴下前来咨询。

在了解基本情况、确定心理问题之后,治疗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与被治疗者不合理信念进行的辩论上——

问:你说你做了件蠢事,而且别人都知道,都记得你做了件蠢事,是吧?

答:他们肯定见到我就想起那件事。

问:你怎么证明?(质疑式)

答:我猜想的。

问:那是不是真的那样呢?别人一见你就想起那件事?

答:反正我做了件蠢事别人都知道了。

问:别人可能知道了,但是不是一定都记得它呢? 答:我想应该是的。

问:那么说,你做了什么事,别人都会记隹的? 答:我想是的吧。

问:那你做过多少事呢?

答:我做过的事当然很多。

问:别人都记得吗?别人是不是满脑子不想别的事了,都记得你的事?(夸张式)

答:(笑),不是的,是我自己那么猜想的。 问:那么说,是你头脑中的想法,而不一定是现实了?

答:嗯......也许是吧。

问: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假设这是件蠢事,你做了件蠢事,又怎样呢?

答:我后悔死了,别人会因为我做那件事,而不愿再和我多交往,我最怕人都不理我了。

问:无法忍受,是吗?

答:(不加思索)是的。

问:那就是没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难以承受了,你能说通这个道理吗?

答:.....嗯......

问:你能举出个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事件来吗? 答:那当然也有,有些冤屈还是历史性的呢! 问:这么说,即使别人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和你交往,也只是件不愉快的事而已,并不是绝不能忍受。 答:你是说,我的反应太过分了吗?

问:你自己觉得呢?

答:(想想)可能是我自己想得太严重了。

问:我还想了解一下,你对自己做过这件事以后,怎么想的?

答:我太不应该了,我这人太笨、不会想那么多,当时只想自己是好心肠,没想到更多的,我后悔死了。 问:想把事情办好是对的,你是不是必须一定要办得好呢?有哪个法典上这样写着吗?

答:没有,谁也不是完人。

问:那你对自己要求是不是太完美了呢?

答:你说人不应该追求完美吗?

问:我们办什么事情,可以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去把事情办好,但是,不一定要求自己办好每一件事,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可能犯些错误的话,那种绝对化的要求就不现实,不理智了。

答:你是说理想和现实要求要分开,是吗?

问:可以这么说吧!总之,你现在不愿去上学,害怕和同学交往,责怪自己,心情也不好。并不是直接由那件事引起的,主要责任是在于头脑中那些想

法。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在你这儿绝不应该发生,别人知道这件事你就绝对受不了的话,那你的想法就不理智,不符合逻辑了,由此影响到你的情绪和行为。你现在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该知道什么样的想法、观念才是理智的、符合逻辑的了吧!

以上属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取得新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案列一:

小红, 18岁,是农村某重点高中的一位三年纪学生,从小就不合群,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总爱和别人发生矛盾,人际关系很紧张,最近又因为多疑与同学发生矛盾,自己也觉得不太正常,来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师:你认为是什麽原因使你经常处于这种情绪状态?

求治者:主要是和同学没处好关系,因为一些琐事就和同学发生矛盾,搞的同学关系很紧张。 咨 :这些事情,我们称为生活事件或诱发事件, 但它们并不是引起你负性情绪的直接原因。 求 ; 那是什麽引起我发脾气的原因呢?

咨 ; 是你对诱发事件的认识, 一个人对他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会有些看法, 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认识会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的现在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所造成的,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 ; 真会这样吗?

咨 ;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星期天,你在学校的附近饭店里吃早点,这时走进一个人坐到了你旁边,不小心把你的稀饭碰洒了,你会怎麽样?

求 ;我一定会很生气,这个人怎麽这样没礼貌。

咨 ;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样呢?

求 ;那我就会谅解他,就不会生气了。

咨 ;你看同一件事,由于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对事件的认知才是引起情绪的真正原因。

求 ;你说的有道理。

咨 ;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事,别的同学可能也会遇到,但别的同学不一定要象你现在这样子,你说这是怎麽回事呢?

求 ;难道我和他们的认知真的不一样吗?可我还没有看出我对那些事件的认识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 ;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冷静地想一下,你和同学的关系为什麽很紧张? 求 ;有些人总爱挑我的毛病。

咨 ;你有什麽理由不让别人挑你的毛病呢?

求 ;你好象在为他们辩护,难道他们那样对我就有道理吗?

咨 ;这不是为谁辩护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人家不挑你的毛病,但无法要求人家不挑你的毛病,因为你总想要求别人如何,但别人又做不到,所以你才象现在这个样子。

求 ;对别人不能提出要求吗?

咨 ; 和别人相处有个黄金规则,就是----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对待同学们的观点符合这个规则吗?

求 ;好象不是一回事。

咨 ;其实, 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 一般称为 ‘反黄金规则’---即,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应如何对待我,这是对他人一种不合理的信念。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麽, 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份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烦恼了。

求 ;你讲的有道理,但我担心自己做不到这点。

咨 ;因为人的人格障碍是长期形成的,要想改变它是很困难的,但只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改变,一点一滴做起,出现反复不要灰心,自己就不会烦恼了。

求 ;谢谢您,我决心改变不良人格。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