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的格调 悠闲的境界

明朗的格调 悠闲的境界

——《江南的冬景》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乐府诗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曾经担任杭州市、苏州市市长(当时叫刺史)的白居易曾深情地回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说得更绝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刚才这些诗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词?

生:江南。

师:这些诗句写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的江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描写冬天的江南的散文,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江南的冬景)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作过预习。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特指哪一带地方? 生:江浙一带。

师:是江浙一带,不是闽粤,也就是福建、广东。

师:福建、广东在地理上都处于“大江以南”,但在气候上却和江浙一带颇为不同,处在亚热带和热带之间,冬天不像冬天,反而更像和暖的春秋。郁达夫曾经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在福建也待过一段时间,对这两地的暖湿气候有着切身的体验。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找看,本文正面描写江南冬天景色的有哪些自然段? (学生认真阅读、圈画)

师:哪位已经有所感知了?生:第2、5、7、8、9自然段。

师:换个角度说,哪几段主要是用来比较的,并没有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1、3、4、6、10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0段,是不是在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迟疑):有一点。

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这不是在直接地描写眼前江南的冬景吗?当然,煞尾的文字主要表现对野外冬景的向往和欣赏。

(学生思考)

师:我们先来看第5段,它主要描写什么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刚才你已经回答过问题了,还想发言吗?

生:嗯,第5段写了芦花、红叶、乌桕树、野草什么的。

师:这些景物色彩很丰富,你看白的、红的、赭红的。后面有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出江南草木什么样的特点?

生:生气。

师:是的,富有生气、生机。芦花、红叶可以经冬不败,雪白的桕子可以乱梅花之真,比逼真更进一步。若一个人到冬郊走走,可以感受到含蕴其中的生气。整段话强调的就是江南山野,虽然时届冬天,但仍然充满生机、生气。

第7段可以截取课文中的师语言来概括。假如也用四个字的话,可以怎样 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江南冬天什么样的景致?

生:雨景。

师:是以江南冬天的雨为描写对象,但作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生:农村。

师:用原文来说——?

生:寒村。

(板书:寒村微雨)

师:写了雨后紧接着写雪。鲁迅说雪是雨的精魂。

(板书:江南雪景)

师:再看第9段,长时间既没有雪也没有雨,这样的冬天,农民把它叫做“旱冬”。作者认为这样的冬天最适宜闲步逍遥,体现出了一个文人的偏好。

(板书:旱冬闲步)

三、文本研习

师:本文集中笔墨主要描写了这样四幅图画。我们着重选择其中的两幅来深入欣赏。先看第二幅“寒村微雨”图吧,我们一齐把它朗读一遍。(学生朗读“寒村微雨”段落)

前面已经提及,所谓的“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是在为江南冬天的多雨解释原因的。濒,就是临近、靠近的意思。在郁达夫看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作者说“说不出”,但被他巧妙地画出来了。他是怎么画的?请大家把动词圈出来。

(学生圈点勾画)

师:你圈了哪些动词?

生:洒、加、泊、添、画。

师:不错啊,不过还有,你自己能不能加以补充?

生:点些。

师:我们要求圈动词,“些”就不要了。这些都是很平常的动词,却展现了绘画过程。我们先把这部分一起朗读一下。从“你试想想”到“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学生齐读)

师:郁达夫不是画家,但是他精通画理。“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远阜”就是远山。这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临水倚山的“寒村”。接下来作者怎么“画”呢?

生:“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背景的渲染,赋予画面淡淡的烟雨朦胧的感觉。

师:感觉很准确。接下来继续点染:“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这灯光的月晕。”门前停泊的乌蓬小船说明人已到家;茅屋里酒客喧哗,以动衬静;一圈灯光的月晕,则在冷色调的画面中赋予了一点暖色调。这真是一幅幽静、悠闲的山水画。郁达夫不是画家,但他曾在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过书,有很多画家朋友,包括艺术大师刘海粟。他们是同龄人,也是好朋友,熟稔到彼此经常请客吃饭,我们读读郁达夫的日记就知道。我们来看看画家刘海粟是怎么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的。

师:大家把这位艺术大师的评价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刘海粟高度推崇郁达夫的游记。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一句说明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后一句则揭示了什么道理?

生: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师:对啊,说明自然的游历、生活的积累对文学艺术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确实,郁达夫的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简直可以当做山水画来欣赏。接下来,作者特别点醒“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并用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来印证,来突出江南农村冬雨霏霏的悠闲境界。

(板书:悠闲)

好,再来看描写江南雪景的段落,请位同学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这里的描写作者换了一副笔墨,主要采用什么写法?

生:引用古代诗歌。

师:是的,引诗入文。那么,四处引用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呢?请大家把有关词语圈出来。

生:(部分)时间。(学生圈“日暮”、“冬宵”、“更深人静”和“第二天的早晨”。) 师:很好。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它是不是还有一个隐含的顺序?

生:下雪的过程,从“欲雪”、“微雪”到“风雪”,下了一夜的雪,到第二天早上已是“深雪”,不过雪已经止住了,否则村童不会出来报告村景了。

师:关键词语找得很准,顺序也理得很清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或者亲友团聚,酒香弥漫,或者柴门犬吠,风雪夜归,都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是啊,温暖、温情、温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则报告了春的消息,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郁达夫古典诗词修养极高,能创作一手好诗词。这里的引用随手拈来,无不熨帖,表现了江南雪景的美丽和温馨。

其它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留待同学们自己去品读。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那些没有直接写江南冬景的段落,这些段落是不是可以删去?为什么?

(板书:北国异境,闽粤异状)

生:不可以。写北国异境、闽粤异状,是运用比较来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 师:是吗?是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吗?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怎么说的? 生:“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说明北国的冬天可爱,江南的冬天“也”可爱。

师:学语文就是要这样品味词语,包括它的虚词,它的句式,它的语气。写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是为了突显江南冬景的特点,明朗、明丽,幽静、悠闲,自成一格。这里只有主次之分,没有加以褒贬的意思。

四、拓展探究

师: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明朗、悠闲,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也是如此的明朗和悠闲吗?你们看这是本什么书?(出示《郁达夫日记集》)

师:这四则日记都选自《郁达夫日记集》,分别记于《江南的冬景》成稿的当天以及前几天。“家国沦亡,小民乏食”,“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结合这些背景材料,联系文本,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江南的冬景那么明朗、悠闲,文学描写是想象的,可以与社会现实不一样。 师:准确地讲,文学描写需要想象,需要创造,它以现实为基础,但可以不“照抄”现实,否则很容易成为新闻报道。

生:现实的丑恶、严酷可以引发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师:说得很好,现实的丑恶,特别是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可以催生对美好、自由的境界的追求和创造。你的话很有哲理性哦,概括得很精练。

生:从日记看,作者是忧心忡忡的。作家的心灵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安慰。 师:是的,如焚的忧心可以在广阔、朴素、纯净的大自然中得到麻醉,得到抚慰。刚才大家说的意思,不妨用“寄情山水”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是个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作家,疲惫、痛苦的心灵渴望在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徜徉、栖止,得到抚慰和寄托。

当然,他笔下的农村、农民,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某种美化的成分,多多少少体现了旧式传统文人的理想,或者说偏嗜。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时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中,生活在自己用文字创造的明丽、闲适的境界中,借以安放自己那颗敏感、躁动而痛苦的心灵。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编辑本段赏析

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编辑本段评析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