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星体的体积存在极限吗?

【吉翔的回答(18票)】:

当然,多种星体都会存在上下限。不过由于各种问题,很少看到理论上的星体体积极限,质量倒是有,星体的身份与体积定义有时很成问题。

恒星,暂不考虑末期形成的致密天体:

理论上,恒星的质量要大于大于13倍木星质量(木星质量大概是太阳的千分之一),这样才能引发氘核聚变。质量在13倍至80倍木星之间的天体称为褐矮星(也称次恒星),更小的次褐矮星有时就不认为是恒星了。曾经的恒星演化理论认为恒星质量上限是120倍太阳质量(宇宙早期形成的第三星族星可以轻易突破这一极限),质量再大,消耗燃料更快,内部的压力甚至可以克服引力而让许多物质猛烈喷发出来,难以稳定存在。但在R136超星团内发现了好多颗质量大于这个极限的恒星,R136a1甚至达到了265倍太阳质量,据推测其刚形成时质量达到了惊人的320倍太阳质量。有理论认为这样的恒星是多个恒星合并形成的。

那体积呢?这就需要恒星边界的良好的定义了。特超巨星的平均密度算下来算下来可能比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还小,考虑到其内部密度更大,外部的密度会小于地球高层大气,相当稀薄,恒星的喷发层是否应该拉进来算半径?在技术上确定恒星半径是有困难的。下表给出了统计得到的一些大体积恒星,最大的超过1700太阳半径(大犬座VY的体积前几年被修正过,不再是最大):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rgest_known_stars#List

下限按照0.013太阳质量的OTS 44取,约0.2个太阳半径。

行星:

本来太阳系内行星已经够头大了,比如还有人坚持认为地球与月球是双行星,冥王星与卡戎也是等等,如果还考虑太阳系外行星的话。要对这些作出定义,需要考虑的不光是科学上的,还有文化上的因素。

太阳系内行星无非那么几个,最小的就是下限,最大的就是上限。冥王星因为不能清除轨道附近的物体而被扫出门,但它的大小也曾备受吐槽,未来就算发现更多行星,下限也不会比冥王小多少。

对太阳系外行星的定义甚至可以是不绕恒星旋转的,比如“星際行星”,下面是03年修订后的定义:

http://www.dtm.ciw.edu/boss/definition.html

系外行星从0.3个地球半径(Kepler-37b)到木星的2倍以上(HAT-P-32b),这是目前统计结论: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xtrasolar_planet_extremes#Planetary_characteristics

而根据定义,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大小下限参考太阳系,所以未来发现更多系外行星时下限可以进一步到冥王星大小左右;而上限,HAT-P-32b已经和上面所提的OTS 44差不多大了,而前者不过才1个木星质量,未来完全可能刷新这一上限,即行星的半径可以大于恒星。

太阳系小天体:

列表在此,自行比对即可: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lar_System_objects_by_size

此处有直观图:

http://kokogiak.com/solarsystembodieslargerthan200miles.html

其中卫星半径可以大于行星(木卫三>.水星),也可以很小,200m左右(如S/2009S1)。

【李一的回答(1票)】:

楼主问得估计是星体,我们分三种讨论:行星,恒星,和恒星死亡后的残骸。

先从行星开始讨论,众所周知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这两大类(后者还包括冰巨星(类海行星)这个子分类)。类地行星向下无止境(你可以把一个石头叫做类地行星),但如果满足流体静力学那种球状个人估计一般最少也得在100km直径左右(这和目前小行星的结果相符),最大一般质量在地球的20倍左右(再大就会把氢气和氦气吸引过来,变不成类地行星了),那么直径最多也就是地球的5倍左右(由冰构成的超级地球,类似热海王星)。而类木行星直径和质量最小估计是地球的2.5倍左右(迷你海王星,再小质量不足以吸收足够的氢气氦气水蒸气等气体),最大的体积是那种蓬松行星(热土星,直径大约是木星的2.5倍左右,但质量不超过木星的1.5倍,否则会被压缩变小)。行星最大质量一般大约是木星的30倍(再大就得叫褐矮星了)。褐矮星是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天体,质量在木星的13~70倍之间,但直径一般不超过木星的2倍(再大就会被压缩变小)。而真正的恒星(正常还能主动产生能量的恒星,白矮星那种残骸不算),最小的一般是红矮星,木星大小的体积(太阳的千分之一体积),但有70个木星质量。正常的主序星质量最大的就是楼上所说的R136a1(一开始估计有太阳的320倍质量,以后变成超新星时估计会发生光子蜕变),直径也就是太阳的35~40倍左右,但体积最大的却是那群特超巨星。不过特超巨星在中低温段(15000K以下,大概是B7以后,也就是部分蓝特超巨星,所有的白特超巨星,黄特超巨星,红特超巨星)有限制(记不清哪本专业教材上讲过,大概在绝对星等-9.5等左右,大约是太阳的50万倍光度),这里我们放宽到100万倍太阳光度(为什么强调光度,和后面有关)。

假设有一颗世界之最级别的红特超巨星,有100万倍太阳光度。考虑到它的温度大概是太阳的一半(这里按太阳的一半计算),那么为了维持100万倍太阳光度,它的表面积必须是太阳的1600万倍左右(根据光度和温度的四次方正比关系),那么半径应该是太阳的4000倍左右。当然,由于限制条件(光度首先没有那么高,而且光度和温度也不是严格四次方正相关),实际上会小一些。而目前最大的红特超巨星半径也在太阳的2000倍左右,考虑到温度后光度也就是太阳的50万倍左右(这和上述的理论基本符合)。而4000倍太阳半径大约意味着天王星轨道的大小,实际上目前最大的特超巨星也就土星轨道半径。而温度更高的黄特超巨星,白特超巨星,蓝特超巨星体积只会更小:黄特超巨星按照以上估算(最低温度大约5000K),半径大约在太阳1300倍左右;而白特超巨星(最低温度大约7000K)则限制在太阳的700倍左右。这些都和目前的发现相符合。蓝特超巨星由于光度限制不多(虽然理论上没有上限,但一般越亮的蓝超巨星温度也比较高),就算目前发现最亮的特超巨星的光度:900万倍太阳光度(在主序星附近的R136A1可以达到870万倍,但特超巨星海山二不到600万倍,这里按最大值估算),温度如果是太阳的2.5倍,那么半径也不过太阳的500倍左右(这已经明显高估,实际上目前最大的蓝特超巨星手枪星也就太阳的300倍半径)。

而对于恒星的残骸来说,无论是白矮星还是中子星抑或恒星级别的黑洞,体积都远远小于前者。白矮星的体积和类地行星相仿,中子星半径在10~30km,而黑洞半径则按照质量(太阳质量)*3km计算,一般恒星级别黑洞半径在10~100km左右。当然,和那种质量上百万甚至几百亿倍太阳的星系级别超级黑洞相比,简直弱爆了。但超级黑洞称作天体实在勉强,它们的体积最大的估计有0.03光年左右的半径(1000亿倍太阳质量,大约有2000个天文单位)。

这就是宇宙中所有能称作天体级别的体积大小范围,当然最后的超重黑洞实在勉强~

原文地址:知乎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