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被国际组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列入了世界前十名,甚至有些国际组织从增长潜力上来看,说将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会进人世界前三强,但因为中国是个二元结构的社会,有机会到农村去看的同志都会看到,农村相对还是比较贫困,比较落后的。大多传统农业区应该说还不能跟上整个国家高速现代化过程。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目光集中到农村问题上,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已经慢慢开始接受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问题,中国出问题是出在“三农”上。对“三农”问题有个通俗的说法:“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然农村的情况在日益好转,中央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但“三农”问题还并未根本改观。本文对“三农”问题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一些思考,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清“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也希望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一、“三农”问题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现状

1.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一个突出矛盾,根据最新调查,我国共有耕地20亿亩,但人均耕地也就1.7亩左右。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在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下,养活养好一个人不能少于4亩耕地。现在中国用一亩多的耕地养活了一个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均耕地毕竟太少,且今后人均耕地还要继续缩减。耕地问题直接关系到粮食供给问题,因此能不能保护好耕地也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的问题。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到现在为止,按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是5个亿,即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但至少要加30%的半劳动力,下过乡的人都知道在农村60岁以上的人,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也得干活,这样算下来就有了6个多亿。但按现在的生产力条件算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仅需要1亿多(粗算一亿五),劳动力绝对过剩。

2.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中国有限的耕地以每年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建工厂、修公路、盖住宅、发展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大量挤占耕地,工业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洪涝灾害、过渡放牧和掠夺式耕种,使大量耕地草场越来越趋向贫瘠和荒漠化。有资料表明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目前已增加到160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1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

3.农产品商品生产率低。我国农业商品生产率低,常年看平均农业商品率为39%。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进仓,然后加工厂买走进一步加工。然后农民买面粉回来烤面包,商品生产率100%。另外,美国农民不吃自己养的猪,牛,他们自己不宰杀,而我们则有70%左右自给自足。

4.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增收基础不稳定。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资金不足以及农民自身积累少,无投资能力,使一些基础设施或年久失修,使之涝不能排水,旱不能灌溉,或一些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来。,有的农村公路未通,还停留在原始的肩挑磨阶段,生产工具也未改善,很多地方使用的仍然是锄头和牛,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太少,农业增加中科技的贡献率不到40%,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潜力缩水。与此同时,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在短时间难以改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方面是有限的土地集聚了太多的农业人口,短时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难以转出去;另一方面,要使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资金要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进来,而资金要流入就必顺至少分享社会平均利润,但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产生不了社会平均利润,资金难以流入。

5.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这一代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

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可采取以下措施:(1)落实基本国策,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要严格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尤其对高产优质农田实行永久性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和开发区的用地规模,尽量鼓励其利用,劣质土地对优质的高产农田划定必要的保护区。(2)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水平。(3)积极稳妥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给农民安排必要的生活保障,改变农民依赖土地活命的方式,把土地所承载的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剥离,使农民老有所养,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自由流动。国家有目的的上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放手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民营经济是我们经济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们不需要国家投资,只要政策对头,取消过去对它们的歧视和压制,它们就快速发展起来,而且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后,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将得以缓解,比如失业问题,在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基本没有失业问题,温州、台州、东莞等地的问题不是失业,而是劳动力不够。

2.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有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后的比例为2:1:7,我国正好相反,为7:1:2。可见,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潜力很大,因此我们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

同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加强结构调整。避免“一窝蜂”都上,“你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遵循地域差异性,促进经济区域化发展。黄淮海地区建设成为小麦产业带,长江流域建成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带,新疆地区建为棉花产业带,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建成玉米——大豆产业带。

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国际化发展。种植业方面,中国的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了国际市场价格达 20%--70%,失去了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优势。而蔬菜、水果、油料、粮料等经济作物在国际上则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中国的畜牧业,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价,猪、羊、牛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0%、50%、80%,肉类生产将是中国农民的一个重要优势领域。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R府要加大对农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虽然目前政府正在积极加大农业投入,减免农业税和实行直补政策,但总的来说,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以致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未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政策的支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非常密切,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高达1.08,换言之,即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可以带来农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同样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接近1(0.98),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弹性指数为0.74。因此财政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扶持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支出的投入比例,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与引导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普及力度;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据国家财力,逐步扩大保护范围,丰

收年份政府收购,歉收年份政府销售,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大起大落;三是建立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

4.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水平低下,观念陈旧、技能缺乏和对新的就业环境不适应等,都是影响其就业的功能性障碍。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首先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同时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另外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后半段,即初中段分为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在各类就业、用工制度都体现素质要求,力争到2020年使农民受中等职业教育率达95%以上,使农民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