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对津市市农民素质的调查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民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以津市市为例,用时5个月,深入到全市7个乡镇的19个村及涉农相关单位,就津市市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较为深入思考。

一、农民素质的现状

1、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务农农民素质仍然不高。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乡镇农业人口总数119541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22%,初中文化程度占4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3.6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5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9年,但真正意义上以土地为生存工具的务农农民文化素质并不高。一是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的少。2011年,全市普通初中毕业生3160人,继续学习的2911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587人,继续学习的957人,无一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外出务出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目前,全市乡镇劳动力资源数75193人(男39673人,女35520人),外出务工 1

33063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达11354人,同比增长了21.4%,占到农村高中文化以上总人数的41.4%,在家务农的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051人 (占在家务农劳动力的38.1%),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占83.7%,由此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2、科技素质渐有提高,但实用技能仍显不足。目前,全市农村各种人才共5878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0年),比去年同期增长

2.2%。其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699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或“绿色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208人,农村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2591人,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1945人,为农村科技成果扶持、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农村经纪人435人。全市农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4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212人。从人数看,虽然在不断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全市每20个农民才有一个实用技术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农民实用技术提高的送技术下乡,每年开办各类培训班80多场次,培训人数上万人,但理解掌握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受训农民不到13%。据李家铺乡土桥村反映,去年8月,农业局技术人员到该村进行柑桔栽培技术讲座,受训农民83人,真正全面掌握的仅5—7人。

3、政策法制意识增强,但大都处于低下水平。通过走访、座谈、问卷形式,先后调查了167个农户,发现,一是对国家政策2

了解较多,知晓中央连续出台了四个“一号文件”的占46.7%,知晓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占53.3%,知晓全面直补、良补的占94.6%,知晓国家、省、市通村公路补助资金的占100%;二是在法制上,知道遇到纠纷和伤害后可上访,也可请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农民政策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有90%的农户认为,上访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法律只是个辅助手段。同时,他们也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花费精力和财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4、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但不良风气大有市场。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在前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筹工筹劳,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不断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但不良风气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走访调查中发现,每个乡镇集镇都有麻将馆3—5个,笔者所到19个村见到了31桌麻将,参与人数近200人,其中某村村支书就是一麻将馆长,美曰茶社;某个村18个组,有12个组建有土地庙,其中2个土地庙琉璃盖顶、富丽堂皇,花费5000多元,面积达4个平方米。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津市各级、各部门从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坚持不懈、齐抓共管,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农民素质。

3

1、创建先进典型,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乡村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尤其是现在紧锣密鼓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党员、小康文明村,设立“红白榜”,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文明卫生理念,努力倡导文明新风。新洲镇黄林堰村,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青年”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果;保河堤镇中南村多次进行村民环境卫生大检查,实行评比赏罚制度,潜移默化地使群众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首先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落到实处。从2007年春季起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同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生寄宿生活费),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学校运转,减轻了市民负担,降低了辍学率,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津市市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其次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以市农广校为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启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4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再次是对于失地农民因地制宜进行再就业教育,提高其谋生技能,适时转岗,以此“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开展多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是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证书培训,据调查统计,近十年,累计培训1200人,获证农民700多人,结合培训推广农业技术20多项;二是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使全市65%以上农民掌握了1-2门 实用技术,有1500多人领取了《种养殖技术合格证书》,1200多人领取了经纪人证书,培育乡镇教学示范点11个,科技示范户2200多户;三是开展种苗工程培训,去年推广了20多个优良品种;四是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共培训核心农户2000户,辐射农户10000户,集中办班47个,培训人数3423人,入户指导累计达9107次。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技术讲座22次,受训农民达3000人;五是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五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500人,转移就业72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6%。

4、 加快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行为修养素质

一是加快完善津市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8个亿,建成通村公路187公里、通乡公路4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条,高标准改扩新建同心、五泉等村级阵地43个,建成宜居住宅45栋,新建高标准养老院6 5

座,解决了21025名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2021口,改厕9150口。同时,还实施了以“三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二是完善乡规民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结合津市市各乡村民俗民情,制定了村规民约,有效地规范了村民行为。保河堤镇就将“三清”维护各方面的工作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下来,有效维护了村内整洁,村民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

5、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一是通过全民普法教育、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全市有组织、有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共出动宣传车120多台次,印发材料3多万份,培训农村干部600人次,覆盖农户5万户。二是广泛推行以农村“政务、事务、财务”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及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

三、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

1、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津市市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起步较早,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涉农专业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农技体系建设弱化。税改前,作为津市市农技推广主体的原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水产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企业办,共有工作人员335人,税改后,只保留牌子,五站合署6

办公,成立农林总站,定编4—5人。通过竞聘上岗,全市乡镇五站人员精减到43人,分流292人。其中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在编在岗的38人中上岗23人,其中站长和农技专干岗位上的14人,提拔担任副乡(镇)长的4人,竞聘上其他岗位的5人(农税员、计生专干、司法助理等),内退买断的15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这造成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大量流失,农技体系不断弱化,致使农业科技不能正常推广。

3、农业效益依然低下。去年,津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710元,增长了11%,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接近19000元。两者对比,农业效益明显低下,在同等条件下,稍有学识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中,认为务农是很没出息的事情,是一种低能力的体现,而且是费力不挣钱。

4、文体事业逐步淡出。7个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村级农民夜校真正运作的屈指可数,远程教育流于形势,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资源浪费。

5、管理教育不够深入。对于农民一些不良的习气重罚轻教育,法制宣传还不够深入。另外,党员流失较严重。保河堤镇共有农村党员846人,其中40岁以下的党员256人,有75人外出务工,占40岁以下的党员的29.3%。

四、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首先得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农业比重偏小的津市市,提升农民素质的总要 7

求是,加强对农民素质的研究,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到津市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列入对基层涉农部门的年度考核之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培训农民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地发挥提升农民素质的作用;鼓励流出的青壮年积极回乡创业;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从根本上扭转老弱病残孕懒穷几类人闹农业的现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做好把握以下要素,以此提高农民素质。

1、以发展农业经济为抓手提升农民素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了,农民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生活都维持不了,自然谈不上生活质量。一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树立乡村品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二是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过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2、以教育培训为手段积极引导农民跟上时代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掌握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因此开展广泛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直接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直接对接的捷径之一。因此,针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8

做到,一是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根据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长短结合、立足长远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对文化基础差的农民重点进行现场服务指导,按照手把手的方式培训以取得实效;对文化基础相对好的青年农民,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相结合开展中、长期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利用现代媒体诸如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现开展远程培训。二是合理化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研究农村资源现状,把握农民培训需求,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项目化的培训管理。对于农民的培训,引入项目化管理,主要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农业远程培训”, 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升农民素质。

3、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助推农民科技知识的提升。近些年,津市市为提升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一是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理顺管理机制,配备适格人员,保障履责经费,让农技人员在搞好农技推广的同时,按照农民的需求,搞好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素养的农业大户,发挥农其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推广农业科技,以此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三是按照 9

现代农业的要求,鼓励多元化的经济组织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领域,融入基层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助推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这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要途径。

4、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无农不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听民声,顺民意,加强对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农口各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下到农户家中,访问贫苦农户,了解群众生活疾苦,研究指导农户的生产,在活动中真正倾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特别是与农民群众同吃同劳动,切实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以此制定提升农民素质的计划,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2013年8月10日

作者:

唐群,中共津市市委党校副校长 高级讲师

10

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