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美学特征

  摘要:许渊冲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文学翻译理论,构成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之中的许氏译论,博大精深、涵涉面广、论述周详、独成系统。本文试对许氏译论的美学特征进行小结。   关键词: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美学特征      1.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体系      提起许渊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法译,进而英、法小说的汉译,以及一些英语戏剧和诗歌的汉译,等等。作为一名翻译家,翻译的语种涉及汉语、英语、法语,翻译的方向则有英译汉、汉译英、法译汉、汉译法,翻译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无所不包。然而,作为一名翻译大家的许渊冲,其成就还远远不止于此。许渊冲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建树,更把他推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顶峰地位。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之中的许氏译论,使许渊冲成为中国近两千年传统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集大成者。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断言: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终结。   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含涉面广、论证翔实、精深平易、自成体系;许氏译论的这些特征,与他本人多年独特繁富的翻译实践不无关系。积累了六十年文学翻译的实践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六十余本各类著译,许渊冲总结提出的文学翻译理论,已构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氏文学翻译理论,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等四个方面来关照文学翻译。具体说来,本体论包括三美论、再创美论(三美补论)、三确论、三用论、风格论、矛盾论等;认识论包括统一提高论、三势论、三似论、三似新论、公式论、非不可译论、译诗八论、文化论、标准论等;方法论包括三化论、化学论、以创补失论、再创论、发挥译语优势论、竞赛论、超导论、克隆论等;目的论则包括三之论与翻译文学论(世界文学论)。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2.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美学特征      综观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可见出如下美学特征。   (1) 平易性。当代著名诗人韩作荣说:“诗,有浅入浅出,有深入浅出,有浅入深出,有深入深出,自然,以深入浅出为上。用朴素平淡表现深邃,说出别人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语,是大家手笔。”(韩作荣,2001: 71)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从来不摆架子,不玩弄学术术语,却于一个个精彩的译例之间,点缀着精言宏论。许渊冲以“朴素平淡”之语,“表现”着“深邃”而系统的理论。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许氏译论,每每读之,总令人有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   (2) 传统性。谢天振说:“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基本上是沿着我国传统译学研究的路子前进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务实,即始终把它的目光对准了文学翻译的实践,它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把文学作品翻译好。许渊冲的论文集《翻译的艺术》可谓是这类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论文集中,作者凭借其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通过大量汉诗英译或法译的实例分析,探讨了如何把这些诗译得‘意美、音美、形美’的具体途径。”(谢天振,1998: 55)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沃野之中,从中汲取大量丰富营养,借用一些美学概念,来阐发自己的翻译理论。因此,虽然许渊冲活跃于中国当代译坛,但是,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仍然属于中国传统译论的范畴。而且,他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位集大成者。   (3) 实践性。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来自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是他本人翻译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表现之一为,许渊冲所写的翻译理论文章,几乎不脱离例句,而且,有时例句颇多。不过,从例句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读到许氏阐发的精言宏论。表现之二为,许渊冲的翻译文章,从来不摆空架子,而是就事论事,直指翻译本身。因此,许渊冲的文章,很少有难以理解之处。对于有译事经验的人来说,许氏译论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   (4) 应用性。许渊冲仗着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经验,其文学译论每每发微阐幽、宣诸奥蕴,而与玄理空谈无涉。如果把翻译理论大体上分为纯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的话,那么,许氏译论无疑属于应用翻译理论的范畴。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许渊冲有如下表述: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总结,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若产生矛盾,则应该修改翻译理论,而不是修改翻译实践;只要能产生好的翻译作品,就是好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是他本人翻译实践的直接总结,再加上他本人不尚空谈的个性和文风,从而使其译论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实用性、应用性。   (5) 唯美性。许渊冲把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经改成“信达优”,并强调最后一个“优”字。如果说“信”和“达”是个对错的问题,“雅”或“优”则是个好坏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在“信”和“达”的基础之上,尽力求雅,尽力求优。“优”即“优化”或“美化”,所以,唯雅性或唯优性,其实就是唯美性。   (6) 艺术性。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都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科学重真,艺术重美;而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都体现了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因此,翻译是艺术,是美化之艺术。   (7) 创造性。许氏再创论认为,译者应该再现原作的文体美和语言美,使读者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家需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有创造性的翻译作品。此外,再创论非常强调美的再创造。综观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可知他所谓的再创造,其实就是创造;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创造。因此,许氏译论强调的再创造性,其实也就是创造性。   (8) 竞赛性。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翻译要发挥译语语言的优势,使再创作胜过创作。竞赛论一方面包括译文与原文的竞赛,或译者与原作者的竞赛,另一方面包括一个译文与其它译文之间的竞赛,或一个译者与同一作品的其他译者之间的竞赛。只有竞赛,才有翻译艺术的发展;只有竞赛,才有翻译精品的诞生;只有竞赛,才有世界文学的繁荣。   (9) 文学性。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来自他本人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特别是来自他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许氏译论的提出和总结,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文学翻译的问题。因此,文学性便构成许氏译论的其中一个特点。许氏译论主要适用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许氏译论的针对性,也是其局限性。   (10)三位性。许渊冲对翻译理论的表述,常常采用“三位一体”(triad)的方式,诸如三美、三化、三之、三势、三似、三确、三用,等等。这样,在表述或论证的过程当中,便常常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给人以精密周到之感。其次,这种表述或思维方式恰与严复译论的信达雅三字经方式一脉相承,这些都给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平添了不少的魅力。   (11)梯队性。所谓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梯队性,是指许氏译论在本体论之外,往往还有补论和新论,从而给人一种层次感和梯队感。例如,在三美论之外,还有三美补论;在译诗八论当中,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以看作是“译者依也”的补论;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而化学论、以创补失论、再创论、发挥译语优势论、竞赛论、超导论、克隆论等构成文学翻译的方法补论;在三势论之外,语言优势竞赛论或文化优势竞赛论,是许氏译论的“三势补论”。在三似论之外,还有三似新论;在翻译目的论(三之论)之外,还有翻译目的新论(翻译文学论/世界文学论)。

  (12)系统性。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系统包括大系统和小系统。大系统主要包括辨证论、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和标准论等;各个大系统当中又分别包含一些小系统。有时,一个小系统也可以自成一统。例如,在译诗八论这一小系统当中,前面三论(译者一也,译者异也,译者依也)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至六论(译者易也,译者意也,译者艺也)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以算是“译者依也”的补论;七、八两论(译者益也,译者怡也)是翻译的目的论。这样,译诗八论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再如,许渊冲把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在上联中,“美”(意美、音美、形美等三美)是本体论,“化”(深化、等化、浅化等三化)是方法论,“之”(知之、好之、乐之等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在下联中,“创”(创造美)是本体论,“优”(发挥译语优势)是方法论,“似”(神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这样,“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也是自成系统。   (13)终结性。如前所述,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范畴,而且许渊冲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位集大成者。进而言之,许氏文学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终结,因为“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晚期。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其中各种要素经过反复磨合,多方结合,已经进入一个综合得不能再综合的阶段了。”(王宏印,2003: 227)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断言,许氏文学翻译理论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的标志,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史上占居显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韩作荣. 诗的魅惑[M].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 71。   [2] 谢天振. 建立中国译学研究的文艺学派[A]. 耿龙明主   编. 翻译论丛[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55。   [3] 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27。   [4]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5] 许渊冲. 文学翻译谈[M]. 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1998。   [6]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 张智中. “优势竞赛论”本质透析[J]. 外语教学,2004, (6)。   [8] 张智中. 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现代翻译美学原理研究;项目编号:07JA74003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