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缅甸(miǎn) 帷幕(wéi) 接榫(sǔn) 柁墩(tuó) ....

B.抱厦(xià) 额枋(fānɡ) 脊吻(jǐ) ...

D.夹道 (jiā) 点缀(zhuì) 露台(lù) ...

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这些地区的建筑________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________是同属于一个体系,________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或 或 或 B.和 既 又

C.或 既 又 D.和 或 或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

4.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5.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轮廓(kuò) .墁地(màn) .C.水榭(xiè) 一轩(xuān) 穹宇(qiónɡ) 纯粹(cuì) ....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6.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8.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9.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

10.结合全文思考: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

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然。自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有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九个,其中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三个。而其他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则有六个。元朝和清朝虽然未大修,但也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长城的作用也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的关系。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一万里之遥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长城在国内经济开发上也起了重大作用。例如,2000多年的屯田制度就是因为长城而发展起来的。那沿长城分布的百万戍边军队、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戍边移民、屯田民众、军人家属,使长城内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11.作者在长城的______________,修筑长城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纠正了前人的看法。

12.请概括修筑长城的积极意义。

13.能作为“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 )

A.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

B.我国历史上很多不同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曾经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

C.说历史上的长城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是不正确的。

D.秦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汉民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

14.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一般地说,战争破坏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战争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B.汉代长城的修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就是保护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C.汉武帝修筑长城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纯粹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D.汉代的长城和“丝绸之路”都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高考热点

1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联合国安理会10月14日下午一致通过了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的第1718号决议。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某市电车公司的《绿色服务公约》中的一部分,请根据内容,概括“绿色”的内涵。(不超过10个字)

①绿色服务:照顾老、幼、病、残、孕,提供便民措施,实行亲情服务;

②绿色环境:设置窗帘、灭烟台,车厢内定期消毒,保证车厢内无烟尘,无杂物; ③绿色语言:耐心回答乘客询问,用语文明;

④绿色经营:低地板,零排放,无噪音,保证乘客候车时间不超过3分钟。

“绿色”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列横线上仿写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要有“四气”:像梁思成先生那样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春花秋月,也能看到刀光剑影;可以看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能看到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可以看到国力强盛时人民的笑脸,也能看到国力衰微时

百姓脸上的悲愁。

透过历史,有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全貌,完整的细节;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就像雾里看花,找不到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透过历史的迷雾,你看到了什么?

请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特征要明显。

【写作指向】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文章在选材上可以是“春花秋月”式的抒情,也可以是“刀光剑影”式的描述,可以写英雄豪杰也可以写奸佞小人。从话题“历史的细节”可以看出,文章需要表达的是对历史的个性理解,或者说文章要描写淹没在历史深处的一些细节。这就要求文章联想要丰富,想象要合理,要符合历史的规律,体现历史人物的真实感情等。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答案

1.【答案】 B(“厦”读shà。)

2.【答案】 D

3.【答案】 A(A.“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符合题意。B.“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毫无阻碍,今也常用于贬义,喻处事圆滑。感情色彩不当。C.“满目疮痍”指看到的都是创伤,都是荒芜破败的景象,多指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这里完全是望文生义,使用不当。D.“附庸风雅”指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却硬要装作有文化修养的样子。这里与语义完全相反,不妥。)

4.【答案】 C

5.【答案】 D(没有“洋为中用”。)

6.【答案】 C((五)不是重点,重点除A、B、D之外还有(四)斗拱。)

7.【答案】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8.【答案】 打比方 举例子

9.【答案】 性质相同的建筑

10.【答案】 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11.【答案】 东端起点 目的 作用

12.【答案】 (1)保障了对外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内部经济的发展。(意思对即可)

13.【答案】 B

14.【答案】 D

15.【答案】 ①联合国安理会10月14日下午一致通过了第1718号决议。②该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了谴责。③该决议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④该决议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

16.【答案】 以人为本。(或者“以乘客为本”,其他意思对也可)

17.【答案】 像文天祥那样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正气 像孟子那样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骨气 像岳飞那样直捣黄龙、洗雪国耻的勇气。

18.【写作指向】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文章在选材上可以是“春花秋月”式的抒情,也可以是“刀光剑影”式的描述,可以写英雄豪杰也可以写奸佞小人。从话题“历史的细节”可以看出,文章需要表达的是对历史的个性理解,或者说文章要描写淹没在历史深处的一些细节。这就要求文章联想要丰富,想象要合理,要符合历史的规律,体现历史人物的真实感情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