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数学教育目的的演变

新中国数学教育目的的演变

数学教育目的总是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虽几经挫折,但总能在自觉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和要求。

建国之初,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数学教育从学习美英为主的西方模式转变为全面学习苏联,数学教育目的仿照苏联制定的。经过“大跃进”和调整反思之后,1963年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具有我国特点的数学教育目的描述才有较为稳定的表述和得以实行。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数学教学目的(这段时间多是用《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二词)演变进行分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5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正式颁布的小学数学(算术)教学大纲有九个,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有九次变化。

(一)1949年-----1957年小学算术教学目的

1950年颁布的是《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是暂行的,而且是“草案”,说明它还不够成熟,但由于形势的需要,必须从速颁布。在这个标准中,规定教学目的是:

“①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②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③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④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国民公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在四项目的中,包括了知识、能力和习惯、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鲜明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小学算术教学中要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

“暂行标准”公布不到两年,教育部于1952年12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译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把课程标准改为了教学大纲,其中体现出算术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

①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

②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理解数量和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利用算术知识使儿童理解我们祖国建设的基本知识与其伟大的意义,培养儿童对劳动有自觉的态度。培养儿童自觉的纪律性,工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等优良品质。培养儿童善于钻研、创造、克服困难、有始有终等意志和性格。

这里,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给出了要求。

另外,1952年的《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中,要求学生在四、五两个年级内,学会珠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并成为熟练技巧,使得小学算术教学的技能要求增加。

1956年,根据政务院关于小学停止推行5年制,仍沿用四二制的决定,在1952年的大纲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说明”中明确提出小学算术教学目的。主要是:

“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算术教学必须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在这一目的中,突出强调了以整数计算为中心,忽视了小数、分数和直观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视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计算问题,而对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的教学目的提得不够全面、明确。

(二)1958年至1966年的小学算术教学目的。

1958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算术课本临时措施问题的通知》,指出:“小学算术课存在着分量轻、程度低、不能满足儿童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有浪费、教学质量不高的缺点,我们认为把初中一年级的算术内容移到小学来学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对原教材内容作了补充,下放了初中一些教学内容。

1961年,国家提出“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改12年制为10年制。在总结1960年前后各地编写“革新教材”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5年制的《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受大跃进的影响,这个大纲的要求程度有点偏高。

1963年,又恢复六三三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颁发了《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正确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以适应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82页。)

这里,强调基础要“牢固掌握” ,虽然目的中没有几何图形知识,但实际内容要求中有平面图形、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知识。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三大数学能力在目的中都有体现,这是一大进步。可是没有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教育性。

(三)1977年----1987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教学秩序不正常的混乱时期,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2月,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从这以后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目的比较稳定地在知识技能、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作出要求。

1978年、1986年的两个教学目的比较如下表:

知识技能要求

能力要求

思想教育要求

1978年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

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86年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

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1978年的教学目的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的,第一次提出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且在“基础的知识”前加上了“最”字,对知识进行了限制。能力要求提得确切,明确指出要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把原有的“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次提出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

教学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及其运算,还有比例、正负数及四则运算。其中,笔算是重点,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后,学习珠算。还充实了一些几何、代数的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珠算只要求学好加减法和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并渗透了一些现代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如渗透集合、函数、统计思想) 、数学方法。

1986年的大纲是在1985年国家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 的原则下修订的。它是作为正式大纲颁布的,没有“草案”、“试行”的字样。可以说,它是新中国第一份正式的数学教学大纲,五、六年制并存。教学目的中,在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的与1978年大纲基本相同,但提法更确切;把基础知识里的“空间形式”改为“几何图形”,更符合小学数学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品德教育”,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删去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在具体内容方面:删除了正负数及其运算,市制计量单位,降低了笔算四则运算的要求。把几个“熟练计算”改为了“正确地计算”。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形势变化,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由专家、教师、教研人员共同起草并在1988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五、六年制并存。

该大纲旨在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要求,降低了难度(如大数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都降低了),适当拓宽了知识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初审稿修订后,1992年5月,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大纲又进行了小的修改,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数学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1992年的修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目的没有变化。2000年的试用修订版中,对教学目的做了小的修改,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加了“探索”方面的要求;将“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扩展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要求上,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内容方面,计算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要求降了一点,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估算;对几何知识要求按“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重视实际活动;统计要“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原载《湖南教育》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小学各科教学》2003年第7期转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