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取向?

说道价值取向,那么必然要提到一个词“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 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光明的梦想。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行为标准时,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可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被外界感知。简单来说,价值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表现。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差别 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又与个体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差别呢?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是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受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我国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东方的价值观与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 价值观变得多样化、复杂化。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其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个人发展机会和路径多样化。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可供选择的路径显著增加,人们不再共同瞄着某一个方向谋求自身发展。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机会,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二是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多样化。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于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是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明星,白领,从政等等,只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活出精彩,都可成为个人的成功标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成功与否,都带着厚重的社会观念,建立在社会大众的一个评判标准之上,而现在的“精彩”往往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三是同时存在的价值多样化。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

响,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社会价值、现代社会价值乃至后现代社会价值,都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迁和多样化,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切的差异愈益显著,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价值取向的分歧。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治上的高度统一,集体主义的观念强,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高度统一,奉行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率先表现在自我意识的提升,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甚至有部分人出现了个人主义超越集体主义的倾向。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和社会义务的同时,更看到了市场经济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的机会。于是乎,人们对生活方式、成功形式等的追求带有更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20世纪70、80年代的人们往往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快车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种理想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人生追求在逐步淡化,现实的、功利的人生追求正在抬头,追求个人美好生活成为普遍的人生理想。随之而来,也带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引起的道德滑坡现象,一些不良的极端功利主义、浮躁和拜金主义也逐渐浮出水面。从前段时间的奶粉里掺三聚氰胺,油条里面掺洗衣粉,炒菜用地沟油,油炸食品里含苏丹红,养猪用瘦肉精,

到近期的果冻老酸奶含工业明胶、药用胶囊铬含量超标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抛弃道德、漠视法律的事件,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甚嚣尘上。这对我国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在价值观如此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现实下,如何防止、减少、杜绝价值取向的偏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全社会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重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心骨”。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至关重要,一个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如何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当今时代,社会的进步更体现在文化、文明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越博大精深就越受人尊重,发展就越有动力。十七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提到更高高度,要“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理应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应在立足当代的同时,向传统文化回归,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而不能一味照搬西方文化理念。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内涵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我们一切社会行为所强调的准则、美德,都包含在这五个字里了。传统文化营养丰富,当代核心价值体系也仍然需要从中吸取养分。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要关注文化观念本身,还要关注文化的传播形式。对当前某些地方盛行把收视率、眼球经济放到首要位臵的低劣选秀节目,寓教于乐是可以理解的,但第一要进行总量控制,第二要进行质量审核,这样才能保证和谐文化的格调,才能保证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导性。因此,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兼收并蓄 ,兴利除弊 ,一方面要挖掘、继承、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的特性和需求,构建既继承和保留东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又汲取西方价值观念的有益成分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其吸引力和感召力,让人们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由“了知”发展为“信奉”,由衷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才能将社会上一些由于价值取向偏差而导致的道德滑坡现象拨乱反正,重塑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