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寻甸县 “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2006—2010)

目 录

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面临形势

(二)存在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三、重点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二)震灾预防体系建设

(三)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四)防震减灾宣传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三)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四)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保持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

序 言

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寻甸地处小江断裂带和接近普渡河断裂带,是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也是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防震减灾工作十分重要。

“十一五”时期是寻甸全面建设新县城,对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规划客观分析了当前寻甸县所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昆明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扩大)会议等,实施期间为2006年-2010年。

一、规划背景

(一)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寻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

1、未来地震灾害的趋势,要求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寻甸被列为全国和云南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列为九度区。据省、市地震部门专家分析预测,本世纪初,云南省的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可能从滇西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滇东转移。

2、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件大事,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重要设施、高层建筑和重大基础工程日益增多,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多震的形势,特别是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要求迅速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这对寻甸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的迫切需求。

2006年~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把保护人的生命和生存环境、不断把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要求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提出的重大需求,这也是我县未来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时期的迫切需求,主要是:使未来地震的风险能够预期;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尽可能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或迟滞;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寻甸的防震减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与所面临的地震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还比较脆弱。

1、地震监测系统基础薄弱。

寻甸地震观测手段主要有赖龙潭水氡(浅表水)、深井(只有95米且有干扰源)高精度地温及水位、八方位电磁波(仪器受干扰严重)、二氧化碳(被寄放于县气象局),观测环境较差,观测手段有限、数量不足、仪器老化,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短临预报水平低。

2、城市及农村地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脆弱。

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防震减灾能力脆弱,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未全面纳入建设的行政审批。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

和生命线工程抗震标准不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全县按规定应做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做的工程比例较大,城镇老旧民房及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低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和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村镇公共设施抗震能力较低,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

3、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全县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还未起步,应急救援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4、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滞后。

全县目前尚无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缺乏,造成大部分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地震谣传的干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三大战略,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遵循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促进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2、坚持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促进防震减灾政府职能的落实。

4、坚持依靠法制开展防震减灾,以依法治县为核心内容,依法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与监督机制,促进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5、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依靠科技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防震减灾全面发展。

6、坚持不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坚持“主动、慎重、

科学、有效”的原则,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防震减灾方针政策宣传与法制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坚持社会公众宣传与重点对象宣传相结合、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多渠道地拓宽防震减灾宣传面,强化广大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广大市民的防震减灾能力,促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

(三)发展目标

国务院确定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战略是:通过15年的努力,以大城市、城市群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安全为重点,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的战略转变;以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全社会参与为依托,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尽快形成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寻甸县的防震减灾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寻甸主城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7级地震的能力,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我县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地震应急指挥能力,防震减灾教育普及率达到30%,我县的防震抗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主要任务

1、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的核心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现代化建设和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水

平。以现有观测台网为基础,以数字化观测为手段,以提高观测质量和地震预报水平、促进地震科学研究为目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统一规划、分级布设、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实现我县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的科学化和观测手段的综合化及数据传输现代化。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宏观信息联络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在寻甸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尽快提供地震三要素,力争捕捉到昆明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前兆异常,并对破坏性地震做出有一定减灾实效的预报。

2、依法强化震灾预防体系。

强化震灾预防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提升震灾防御能力,解决防得住的问题,包括思想防御、工程防御和社会防御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寻甸县建设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等配套规章,完善抗震设防管理法规建设,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我县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把城市地震安全作为震灾预防的重点,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加大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重大经济基础设施和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设防和抗震加固,高度重视“城中村”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地震安全,切实改进农居不设防的状况。完成新城及周边地震小区划编制工作,逐步开展震害预测工作,为我县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紧急救援工作。

建立和完善紧急救援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健全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加强应急培训,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完善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地震应急、组织指挥和抗震救灾的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建设人员素质高、装备精良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继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4、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落脚点是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面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救互救能力。研究制定提高市民防震减灾意识的政策和措施,编制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积极推进仁德镇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防震减灾部门要主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等部门和有关单位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作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推进建立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全县防震减灾教育普及率达到50%。

三、重点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新建、改造和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台站。鉴于我县面临的地震形势,将在“十一五”期间对全县地震监测预报台站进行新建、改造和完善,用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逐步取代老旧、落后的地震观测设备,计划在2010年前新建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和地震前兆监测台站、10个地震测震台站,进一步完善小江断裂带的地震监控能力。与云南省地震局在测震数据上实现互联互通、实时传送,进一步加强我县对地震的监控能力。

新建寻甸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十一五”期间,寻甸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并投入使用。中心的建设功能设置为中心办公室、震情值班室、地震会商中心、仪器室、机房、资料档案室、仪器维修室、地震知识科普馆和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室等。完善地震信息化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地震观测、前兆监测、地理信息等网络综合数据库系统,以及地震预警预报系统。

(二)震灾预防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震害防御和抗震设防在城市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快我县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章的出台,根据2007年《昆明市建设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出台,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我县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中。

加大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重大经济基础设施和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设防和抗震加固,高度重视“城中村”和广大农

村地区的地震安全,开展“城中村”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切实改进农居不设防的状况。

(三)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1、强化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管理。

建立和完善各乡(镇)及各部门相配套的、与地震现场相协调的地震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协同应对、快速反应”。

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要制定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特别是仁德、塘子、功山、羊街、金所等人口高密集场所应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研究,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

2、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加快寻甸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依托仁德镇联合组建寻甸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并为救援队配备先进的地震救援装备,加强地震灾害救援训练,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内寻甸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具备救援6级地震的能力。

开展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建立地震救援队,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普及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发展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提高全社会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仁德镇建

立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地震常识及地震救援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建立地震灾情速报网络。要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府部门的灾情速报渠道,并结合我县宏观信息联络员建设,建立健全灾情信息速报人员网络,逐步为其配备相应装备,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积极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要对我县四个主城区内市民休闲广场、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宽广地方等可用于避难场所的场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出避难场所疏散方案。

建立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民政部门特别要加强地震多发区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增加救灾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地震救助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防震减灾宣传体系建设

建立地震知识科普馆。为大力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危机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将在县科技馆建立地震知识科普馆,内设有地震动感影院、地震模拟台、地震小屋、图片展览、实物博览、动画演示、数字仿真、专家讲座、救援演习、经常性的专题科普展览等。

建立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所,达到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县各族人民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特别是提高青少年防震减灾的综合素质,到2010年我县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30%。

开展全县中小学地理老师培训工作。计划在2008年—2010年内在全市中小学地理老师中,分批分期进行地震常识、防震减灾知识、自救互救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中,提升地理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

加强对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组织与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新闻信息汇聚工作,建立统一的新闻信息工作平台。强化突发事件新闻管理,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建设和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是履行好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根本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加快我县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章的出台,将抗震设防要

求管理纳入我县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将防震减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规范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活动,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形成对地震监测环境和监测设施有效保护的长效机制。完善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充实防震减灾机构管理和技术力量,积极履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机构的作用。

(三)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提高现有防震减灾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善队伍总体结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四)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地震科技的省、市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县防震减灾事业的进步服务。

(五)保持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

防震减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县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按照事权和财权一致的原则,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确保“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按时完成。

主题词:地震 防震减灾 规划 请示

抄送:昆明市防震减灾局

寻甸县防震减灾局 2008年7月24日印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