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详查报告

金矿详查报告1

金矿

言 XX满族自治县XX矿业有限公司是中金地质有限公司于2005年收购的地方民营金矿山,现为中国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矿山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进行过普查地质工作,中金地质有限公司接手后一方面维持小规模生产,一方面补充做了部分矿区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摸清矿山资源量规模,为矿山重新规划建设和采矿许可证变更提供地质依据,2007、2008两年公司投入勘查资金进行矿山详查地质工作。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指定中国XX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负责编制本详查报告。

本报告是以原XX省地质矿产局XX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地质普查、矿山2005~2008年生产探矿以及地质详查资料为依据编写的。

第一章 绪

论1.1 详查目的和任务1.1.1

目的 本次编制详查报告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所属XX满族自治县XX矿业有限公司为矿山扩建和采矿许可证变更的需要而编制的。

中国XX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附件1)。受XX满族自治县XX矿业有限公司委托编制本报告,委托合同(附件1)。

1.1.2

任务 本设计经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审查批准实施,具体任务是:

在XX金矿床前期普查找矿和生产探矿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区内主矿体加以控制,估算资源量,并进行概略性研究:

1、对矿体深部进行系统工程控制,确定矿体规模和露天开采境界。探矿工程以钻探为主,坑探为辅,并对老坑道进行清理编录;

2、矿区勘查程度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综合研究贯穿于整个详查工作中。

3、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估算矿产资源量,并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进行概略研究;为矿山扩建立项设计、采矿许可证的变更提供矿产资源依据。

1.2 矿区位置、交通

XX金矿区位于XX省XX满族自治县北东方向,直线距平泉、XX两县交界处18km,行政区划隶属XX县。距北京248km。距正在建设的遵化~小寺沟铁路15km,北距锦(州)~承德铁路小寺沟车站30km,有村村通公路与矿区相连,由矿区至党坝镇15km。有简易公路与青(龙)~平泉公路连通,交通比较方便。(图1~1)。

矿区地理座标:东经118°40′47″~118°41′29″,北纬40°43′13″~40°43′54″。

1.3 矿区采矿权设置

勘查区所在的1:5万图幅编号为11-50-118-丙,采矿许可证编号为[1**********]81,有效期限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矿区面积 0.6668km2 ,开采深度:由750m至450m标高。采矿许可证由XX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矿权人为XX满族自治县XX矿业有限公司。2005年收购前为地方民营矿山。

采矿权范围拐点坐标为(三度带),见图1-2。

本次资源量估算范围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一致,详见附图24。

1.4 矿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矿区属燕山山脉中段中~低山区,海拔标高508~800m,矿区内最高山脉为马鞍山,海拔标高825.80m,地形切割中等。相对高差100m至200m,坡度一般小于45°。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508m,局部覆盖较厚,植被繁茂。

本区属寒温带气候,年封冻期在11月至次年3月,雨季在7~9月,月降雨量最大可达275.5mm(1990年8月)。多阵雨,易暴发山洪,影响交通。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河流。只有从南梁村向北汇入大饽椤树沟河的长年缓流和从北向南流的XX沟季节性缓流,水量很小。

根据目前掌握的矿区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区内水系不发育,没有形成河流。矿区以南1.5km处有一座北沟水库,可作为矿山生活水源地。距龙须门镇梁前院变电所(35kv) 17km,水、电完全满足矿山生产所需。

区内企业有平泉县金宝矿业有限公司(下营坊金矿)和数个小铁矿山。

农作物以高梁、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板栗、苹果、梨等为主,人多地少,可为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1.5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XX金矿区为金多金属矿床。古时曾开采过银矿,银品位最高可达1416.2g/t,至今尚有数十个老硐遗址。解放后从1956年就开始有地质工作者到本区工作。

1956年XX省地质局申庆荣等人在燕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大铜山矿点。

1957年地质部燕山地质队对窟窿山、大东沟等地段进行以铅、锌为主的普查评价工作,编有普查地质报告。

1958年XX省地质局承德专区地质队对大东沟金矿进行初步评价工作,编有“XX省平泉县大东沟金矿区初步评价简报”。

1974~1979年XX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在区内进行了以寻找铁、铜为主的多金属地质工作,提交了“XX省平泉县下营坊矿区多金属矿普查报告”。

1985年至1992年XX省地质矿产局XX在矿区进行了以金为主的地质工作,同时进行了物、化探工作和矿化富集规律的专题研究工作。提交了《XX省平泉县郭杖子乡下营坊金矿金宝矿区勘查地质报告》,同时对下营坊矿区西岔矿段(即现在的XX矿区)进行了普查地质工作,由于金资源品位较低,按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开采没有经济效益,故未形成地质普查报告。

以往地质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见表1~1。

各单位在矿区历年的地质工作均未提交正规普查报告,所以储量平衡表上均无此区储量。

1.6 矿区本次工作情况 2006年5月~2008年8月,为了加速对XX金矿床的勘查工作,XX矿业有限公司在前期普查找矿的基础上,继续投入勘查资金1514.72万元进行详查地质工作,并取得预期效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

XX矿区以往地质工作一览表

表1~1

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

1/25000水文地质填图Km230

1/5000水文地质填图Km28.75

1/5000土壤化探Km212XX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

1/2000地质草图Km21

钻探工程m/个1103.16/4孔ZK15、18、24、2301

槽探工程m3/个2817/26本次利用工程量

坑探工程m333本次利用工程量

普通化学分析样刻槽地表件

816

坑道件

143

钻孔件6186

岩矿鉴定件70

光谱样件23

岩石物理试验样分析组252块/12

小体重件22

组合分析件32

水质分析样件全分析12

件简分析8

件菌分析2

(注:除备注注明以外的勘查工作均为XX省地质矿产局XX)

本次详查矿区的控制程度:地表槽探除21~27线为河谷和55~63线为河谷及村庄未揭露外,其余地段均达到40~80m的线距,深部0~15线长320m,孔距为60~260×50~135m;15~67线长1080m,孔距为80×50~170m。

XX矿区本次地质工作一览表

表1~2

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

2005~2007年2008年合计

1/1000地形测量Km22.15(2005) 2.15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1/1000地质填图 Km22.15(2005) 2.15中国冶勘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

钻探工程m/孔5666.06/223526.72/179192.78/39XX地质五队

旧坑道清理m234 234

坑探m 89.8089.80

普通化学分析样刻槽地表件597 597

坑道件23485319XX峪耳崖金矿

钻孔件[1**********]5XXXX一局及唐山测试所

内验件465349814XXXX一局及唐山测试所

外验件[1**********]07年在国土资源部保定矿产测试实验室,2008年在国家金银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岩矿鉴定件19 19XXXX一局

小体重件464086唐山测试所

多元素分析件6 6唐山测试所

组合分析件14138153唐山测试所

物相分析件 7777唐山测试所

选矿试验件 22长春黄金研究院

全区探求(332+333)矿石量12439128t,金金属量19266.34kg,平均金品位1.55g/t。

其中(332)矿石量8963953t,金金属量14340.83kg,占全区资源量的74.43%,平均金品位1.60g/t。

矿权范围内(332+333)矿石量10335316t,金金属量16283.84kg,平均金品位1.55g/t。其中(332)矿石量7467244t,金金属量12213.54kg,平均金品位1.60g/t。

矿石中露采矿石量6635645t,金金属量10285.25kg,占全区资源量53.35%。

全区低品位矿石(332+333)矿石量1808.14万t,金金属量7555.08kg,平均金品位0.42g/t。

此次资源量估算,地表除采场外均利用以往槽探资料,深部工程在以往工程中只利用4个孔,孔号分别ZK15、ZK18、ZK24、Zk2301,其余均为此次施工的工程,对以往坑道工程重新进行采样化验。

经本次详查,矿体围岩坚硬,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层厚度在20~50m,矿层倾角0~60°,由于控矿岩体呈岩镰状产出,因此,矿体深部产状近于水平,矿体露采剥采比为3.51,含低品位矿露采剥采比为1.88,本矿床15~67线450m标高以上适合露天开采。

1.7 矿山生产现状 2005~2006年XX矿业有限公司两年采矿量130000吨,堆浸矿量130000吨,产合质金52.21kg,浸出率46%,平均筑堆金品位0.87g/t。

目前矿山有两个露天采区,即63~67线采区和31~39线采区,63~67线采区530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现已停止回采。31~39线采区586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

1、开采方法及采矿设备

XX矿业有限公司目前采用露天陡帮开采,汽车运输开拓方式,由上盘向下盘水平分台阶推进的采矿方法,采矿采用外委中铁十九局进行。

2、选矿方法及指标

选矿方法采用氰化堆浸方法,入堆品位0.87g/t,粒度小于200mm,堆浸周期2月。

3、产量与产值

产合质金50kg,总产值900万元。

4、尾渣处理

尾渣就地堆存,待选厂建成后进入选矿厂流程,再次全泥氰化选矿处理,尾渣处理达标后排放在尾矿库中。

5、废石堆放

露采废石堆放在沟中,矿山生产后期复土植树。

6、累计消耗矿石量包括民采在内估计约600000吨,本次资源估算不含此范围。

2007、2008两年公司对采区进行详查阶段的野外施工,未进行矿山生产。

1.8 矿山沿革 XX金矿以往未提交正式地质报告及相关储量,原为民采矿山。

XX矿业有限公司是中金地质有限公司于2005年收购的地方民营黄金矿山,现为中国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

矿成矿图

评价金化探异常的新方法

造山型金矿

-

金矿详查报告2

第二章 区域地质2.1 区域成矿背景

XX金矿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构造带在平泉斜接复合部位的南侧,兴隆~XX拗陷的东南边缘部分、燕山孤形构造带向东北方向弯曲地带及龙须门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北东边缘永安~XX~毛家沟构造~岩浆岩活动带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上。

2.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太古宙迁西群和八道河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太古界由老到新划分出迁西群和八道河群。

1、迁西群

包括上川组和三屯营组。

①上川组(Arc):以二辉麻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少量的磁铁石英岩。混合岩化特征为均质紫苏花岗质混合岩化为主,其厚度大于1500m,绝对年龄为3055百万年(Pb-Pb法)。

②三屯营组(Ars):以黑云紫苏斜长片麻岩为主,夹透辉麻粒岩和二辉斜长角闪岩,并常伴有磁铁石英岩。混合岩化特征为均质或条带紫苏花岗质混合岩化为主。其厚度约为1250m,绝对年龄为2502百万年(U~Pb法)。

2、八道河群

包括王厂组、湾杖子组和三门店组。

①王厂组(Arw):分布较广,自金厂峪~八道河~木头橙一带均有出露。以透辉斜长角闪岩为主,下部常有角闪石英岩夹磁铁石英岩。混合岩化特征为均质长英质混合岩化为主,也可见到条带混合岩化,其厚度约为2250m,绝对年龄2500百万年(U-Pb法)。王厂组是区域上重要的赋矿地层,金厂峪金矿床就产在该组地层中,区域上有近200个金矿点产在该组地层中。

②湾杖子组(Arw):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夹少量变粒岩或浅粒岩。混合岩化特征为条带或条纹状长英质混合岩化为主,其厚度约为1600m,绝对年龄2552百万年(Rb-Sr法)。

③三门店组(Ars):以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有斜长角闪岩和角闪斜长变粒岩,以及磁铁石英岩。混合岩化特征为条带状或条纹状长英质混合岩为主,厚度约为8850m,绝对年龄为2494百万年(U-Pb法)。

矿区周围分布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及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与下伏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2.1.2

构造 对燕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起控制作用的是燕山孤形构造带,即由一系列的短轴背、向斜褶皱构造格架。矿区处于龙须门中生代断陷盆地东北部边缘。

本区构造基本上有三次较大构造事件发生。

1、早期东西向构造是迁西运动所表现出的构造线方向,此时形成一些宽缓的褶皱,如马兰峪~太平寨背形,擂鼓台~建昌营向形和迁安背形。早期的断裂构造也较为发育,如卢龙~沙河驿古断裂带,擂鼓台~楼子山断裂带,喜峰口~木头橙断裂带等。

2、中期南北向构造形成于阜平运动,由于东西向水平挤压,在区域上表现出以塑形变形为主,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紧密同斜褶皱构造及局部地区剪切带,这期构造置换并叠加在早期东西向构造上,形成不同岩性层间的透入性接触。

3、晚期北东向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它常与先存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联合,并改造先存构造线方向,呈北北东向展布。

2.1.3

岩浆岩 受区域构造控制,以中酸性侵入岩最为发育,活动频繁,多属燕山期产物。区内火山熔岩(体)出露面积也较大,主要分布在龙须门~韩杖子和党坝~黄砬子一带,在成因上可能与中酸性侵入体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区域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有吕梁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

1、在青龙县出露有吕梁期的都山花岗岩体,其岩性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2、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主要在矿区西部青山口和西北部贾家山一带,它们是同期不同阶段的侵入产物。早期侵入相主要是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细粒闪长岩;中期侵入相主要是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晚期主要是规模不大的中细粒斜长花岗斑岩,即马鞍山杂岩体。此外,在矿区及其外围常有一些基性和酸性岩脉侵入。

2.2 区域矿产特征 本区位于永安~毛家沟金多金属成矿带上,矿点、矿化点比较密集。目前已生产的矿山有下营坊、峪耳崖、柏杖子、毛家店金矿等。此外还有毛家沟锌多金属矿、南台子及王杖子铁(铜)矿、黄土梁子北山铅锌矿、四家铅锌矿、南沟门铜钼矿、刘巴店铜矿等矿点或矿化点。北东向的韧性剪切带控制了这些矿点的分布。

第三章 矿床地质3.1 地层 矿区北东及东部出露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团山子组、大洪峪组、高于庄组;南部为中生界侏罗系髫髻山组;西部分布为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岩体。沿中酸性侵入岩体与地层接触地带,出露呈环带状分布的流纹质角砾熔岩(图3~1)。

3.1.1

长城系团山子组(Cht) 本组地层分布于矿区东部,走向30~40°,倾向NW,倾角20~35°,地层厚约200m,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1、一段(Cht1):底部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与灰黑色、灰色薄层砂质页岩互层;上部为浅灰白色中厚~厚层状石英砂岩。该段地层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20m。

2、二段(Cht2):与下伏该组一段地层整合接触,底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夹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砂质白云岩,含不规则燧石条带或结核等;其上为紫红色泥质白云岩与土黄色泥质白云岩互层。本段厚约100m。

3.1.2

长城系大洪峪组(Chd) 本组地层出露于矿区东部,位于团山子组西侧,呈近南北向展布。走向30°±,倾向NW,倾角35~40°。地层总厚约160m,与下伏团山子组呈整合接触关系。该组地层按照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两段:

1、一段(Chd1):以土黄色、灰白色砂质白云岩与浅紫红色、粉红色白云岩互层,内夹不稳定的鸭蛋青色硅质页岩。

2、二段(Chd2):由灰白色、灰黄色致密块状石英岩、不规则石英砂岩组成。

3.1.3

长城系高于庄组(Chg) 本组地层分布在大洪峪组西侧西岔沟以东,走向北东或北西,倾向北西及南西,倾角18~46°。地层总厚约330m,与下伏大洪峪组呈整合接触。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四段:

1、一段(Chg1):由灰黑色、棕褐色中厚~厚层状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为砂质白云岩夹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

2、二段(Chg2):由深灰色~棕褐色中厚~厚层状微含锰白云岩组成,见有燧石条带。

3、三段(Chg3):为浅灰~灰色、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状、砖块状及少量结核状白云质灰岩组成,含有不纯的硅质条带。

4、四段(Chg4):由深灰色,厚~巨厚层状沥青质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状白云质灰岩组成,下部黑色燧石条带发育,且不规则,并含有碎裂结构的白云质灰岩层。

3.1.4

侏罗系髫髻山组(J2t) 本组地层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本组地层岩性单一,为安山岩。其岩石呈灰、深灰褐色,角砾熔岩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火山角砾及胶结物组成,角砾与胶结物肉眼难以分辩,镜下鉴定角砾成分单一,均为安山岩,含量60~85%,角砾呈棱角、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大小多为225mm,具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岩屑含量5%±,成分与角砾相同,大小为0.3~1.5mm;胶结物含量15~35%,成分为安山质,由细长板条状斜长石、针状斜长石、粒状磁铁矿及隐晶质组成,具交织结构,少量玻璃质已脱玻化。沿裂隙及裂隙面见有弱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局部见有绢云母化、高岭土化。

3.1.5

侏罗系后城组(J2h) 该组岩性均被岩浆岩破坏,仅零星出露于东山采区南侧,呈捕虏体产出于石英二长斑岩中,主要岩性为灰~灰黄色石英砾岩。砾石呈圆状、椭圆状,砾径3~10c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大小混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胶结物为黄褐色、紫红色泥质、铁质,呈松散半固结状,局部褐铁矿化强烈。

3.1.6

第四系残坡积(Qesl) 大面积分布于矿区的山坡地带,主要成分为腐植土及残坡积岩石碎块。

3.1.7

第四系河床洪冲积(Qpal) 分布于矿区的冲沟中,主要由现代河流洪、冲积物组成。

3.1.8

人工堆积(QS) 主要分布于63~67线采区、27~39线采区,来源为堆浸矿堆和采矿剥离的固体废料。

3.2 构造3.2.1

火山机构(火山颈相) 本火山机构为一圆形,面积近1Km2。火山口外围岩石为长城系团山组、大洪峪组、高于庄组地层,火山颈内为流纹质角砾熔岩和次火山岩。流纹质角砾熔岩零星的分布在火山颈的周边,次火山岩分布在火山颈内。次火山岩为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即马鞍山杂岩体。

矿区位于火山机构的东南半环上。

金矿详查报告3

其出露形迹在矿区北起马鞍山东侧,向南沿西岔沟、23~43线转至XX村向西南过63~67线,延至工作区西南角,然后拐向北延至区外。区内总体呈弧形,出露长1700m以上,宽度一般150~200m,最宽处240m。在0线走向NNW,倾向SWW;2~43线长1000m,走向近SN,倾向W;43~67线长600m,走向近EW,倾向N;沿至南梁村西侧走向近SN,倾向E。深部受岩镰状岩体产状的影响,接触带产状近水平,见图3~2、4~2、4~3。

火山颈具有分带现象,从外向内可分为外带~内带,其内带为流纹质角砾熔岩,是矿区地表矿(化)体赋存地段,外带为岩石蚀变带,两者间无明显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现结合地质出露状况叙述如下:

1、外带:产于流纹质角砾熔岩与地层接触部位,包括图面上内侧的高岭土滑石蚀变带和外侧的蚀变白云岩部分。产状沿接触界线走向向内侧(斑岩体部位)倾斜。

内侧的高岭土化、滑石化蚀变带,为外带的一部分,出露宽约10~20m,颜色为白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土、滑石等,呈土状、粉未状出露于地表陡坎处及探槽中,该蚀变带中未见明显的金属矿化,局部蚀变较弱地段夹有蚀变白云岩碎块。

外侧的蚀变白云岩:出露宽窄不一,灰白~灰色,地表岩石破碎较强烈,呈碎裂状,原岩具等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主要蚀变有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绢云母化。从外向内蚀变逐渐加强,在23~39线采区、63~67线采区及西岔沟北东地段出露明显。

2、内带:即流纹质角砾熔岩带,环斑岩体分布,地表出露宽窄不一,一般出露宽20~110m。根据内带中流纹质角砾熔岩出露情况,推测其出露宽30~180m。区内露天采区均出露于内带中间部位,是本区矿(化)体重要的赋存地段,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强烈。

XX金矿体主要分布在火山机构周边的后期环状断裂构造中,矿化主要岩石为闪长玢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其次为石英二长斑岩、灰岩,该火山颈为导矿和储矿构造。矿化带在11线附近被F13断裂错开。水平断距70m±。

3.2.2

断裂构造 由于火山机构的存在,在矿区周围环绕岩体的放射性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表现为以该火山机构为核心,呈现一系列放射状断裂。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可分为两组,其中北西向断裂由北往南依次为F7、F12;北东向断裂由西往东依次为F9、F13、F14。区内出露的断裂为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

1、F7正断层:矿区内出露2段,东段分布在39~31线东端,呈300~330°方向断续出露长450m±;西段分布在23线西端一带,出露长500m±,中间为第四系覆盖。总体出露宽0.4~2.5m,东段走向140°,西段近东西,倾向SW,倾角75~85°,断裂带内充填物为断层泥,断层泥中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强烈,31~39线东南侧1233号地质点见明显擦痕。该断裂切穿长城系大洪峪组一段、二段、高于庄组二段和流纹质角砾熔岩、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水平段距10m±,下盘向南东移动。该断裂未错断矿体,因此断裂形成于矿化前期。

2、F12断裂:出露在47~39线东南侧,南东侧延至区外,北西侧被第四系覆盖,区内沿走向断续出露长380m,出露宽3m±,总体走向295°,断层地表倾向不明显,露头点岩石破碎强烈,见高岭土化、滑石化蚀变,该断裂切穿长城系团山子组二段、大洪峪组一段、二段。带内局部地段被石英斑岩脉侵入充填。

3、F9正断层:产出于23~7线一带,区内断续出露长650m±,其北东端延出区外,推测该断层南西端走向沿XX村所在沟谷分布,规模较大。总体走向35°±,倾向NW,倾角85°±,断层出露宽5~6m,断层露头点岩石破碎强烈,断层角砾明显,角砾成分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白云岩,角砾直径1~10cm,呈次棱角~浑圆状,见有紫红色断层泥及擦痕面。断层中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强烈。该正断层切穿长城系高于庄组二段、三段及火山环状构造、石英二长斑岩体,水平断距10m±,下盘向北东位置移动。

4、F14正断层:产出于23~39线采区东侧,区内断续出露长750m±,总体走向40°±,倾向SE,倾角85°,断层出露宽2.5m±。岩石破碎,呈灰白色~浅肉红色,见弱褐铁矿化、高岭土化。该正断层切穿长城系团山子组一段、二段、大洪峪组一段、二段及高于庄组二段。水平断距80m±。

5、F13正断层:产于11~7线,沿走向出露长230m,宽1.0m±,走向20°±,倾向NW,倾角85°±,见有断层擦痕,断层中褐铁矿化强烈,硅化蚀变较强烈。该正断层切穿②号矿体,水平断距60m±。

北西向F7、北东向F9两条断裂,均穿切火山环状构造及出露的杂岩体,据此推断该断裂构造在火山~次火山岩体侵位后仍有活动。

3.2.3

裂隙构造 主要分布于F7断裂构造的南北两侧,产于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及闪长玢岩中。为一组近似平行,较密集产出的裂隙带,裂隙走向100~105°,倾向NE,倾角近直立。地表出露长10~80m,沿裂隙充填有10~20cm厚的硅化脉,往往形成脉状Au矿(化)体,地表多被民采采空,在以往的探槽中亦见出露,裂隙内多夹有1~3cm厚的褐铁矿化细脉,裂隙中主要矿化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孔雀石化。

3.3 岩浆岩 矿区内中酸性岩浆岩发育,属火山~次火山岩相,为燕山期同源岩浆多次活动的产物。矿区内岩浆岩主体岩性为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另有部分流纹质角砾熔岩侵位,现分述如下:

3.3.1

花岗斑岩(γπ52(3)) 为矿区内岩体的中心,分布于南梁村西南、北、北东方向三处出露,出露总面积0.16km2。推测该岩体地下连为一体,岩体规模0.30km2 ±,总体呈一北东走向的长椭圆岩株产出。其岩性特征如下:风化面颜色为灰白~浅肉红色,新鲜面为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斑晶含量20~65%。其中斜长石斑晶含量18~43%,呈自形板状、长板状,晶体大小为1×2.7~2×5.5mm,见有聚片双晶;钾长石斑晶含量1~15%,呈板状~不规则板状,晶体大小为0.1~1.5mm;石英斑晶含量

3.3.2

石英二长斑岩(ηοπ52(2)) 为矿区内主要岩体,分布面积较大,呈岩镰状分布于XX北侧、东侧及西侧,环绕花岗斑岩体分布,二者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近直立。出露面积0.27km2,推测岩体规模0.53km2。其岩性特征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浅肉红色,岩石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15~40%,斑晶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少量斜长石组成。其中钾长石斑晶含量5~34%,呈自形板状、宽板状,晶体大小为0.75×1~3×4mm,部分斑晶高岭土化,呈空洞状;石英斑晶含量1~10%,呈自形双锥状、熔蚀状,大小为0.35~1.6mm;斜长石斑晶含量2~5%,呈自形板状~长板状,部分斑晶绢云母化,大小为0.25×4~1×2.6mm,呈聚片双晶;基质含量60~85%,由微晶长石、石英、绢云母组成,含微量磁铁矿、黑云母。岩石中具星点状、浸染状黄铁矿化,沿裂隙充有褐铁矿化,地表局部岩石风化较强烈,呈碎粒状,见高岭土化及绢云母化蚀变。石英二长斑岩是矿区内的含矿岩石。

33

闪长玢岩(δμ52(2)) 主要分布在XX村的北部,地表呈近南北走向的岩株状出露,出露面积0.03km2。其次在XX村东35线附近有30m2

±的露头,在本图幅最北端西岔沟东有50×30m的露头,上述三处露头在平面上整体呈近南北向的零星展布。在深部与石英二长斑岩呈穿插侵入关系,总体产状同石英二长斑岩,呈岩镰状产出。该岩体岩石颜色为灰~灰绿色、灰黑色,斑状结构,基质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中~更长石),含量2~15%,呈自形板状、柱状产出,斑晶大小为2×2.5~2.5×4.5mm。基质含量85~98%,主要为细粒状微晶斜长石,含量70%,具环带、聚片双晶,0.5×0.7~0.8×2.5mm大小;角闪石含量10%,绿色柱状晶体,0.35×1.75mm±,已绿泥石化;黑云母含量10%,棕色片状晶体,大小为0.5×1.5mm±,绿泥石化;并含少量磁铁矿。岩石沿裂隙面见有薄膜状绿泥石蚀变。

该岩体内地表有三处发育的裂隙,裂隙内主要有褐铁矿化、弱孔雀石化,见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蚀变,是矿区内主要含矿岩石。

该岩体靠近XX村附近有30×110m的蚀变带,主要是强烈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3.3.4

流纹质角砾熔岩带(Vb) 分布于2~67线长1700m的不规则弧形带状展布,其产出形态受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体与地层接触所形成的环形构造控制,该角砾熔岩带断续出露长1700m,宽15~180m。在北部11线附近分为两枝,中间被石英二长斑岩覆盖,南东端分布于石英二长斑岩与高于庄组二段接触部位。岩石呈灰褐色、灰绿色、棕褐色,角砾熔结结构,角砾状构造,胶结物具显微流纹质构造。岩石主要由火山角砾、碎屑、晶屑、胶结物组成。其角砾含量40~70%,角砾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砾径一般为4~45mm,呈棱角~次棱角状。内生角砾成分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安山岩。外生角砾成分有石英岩、白云岩,部分角砾由蚀变矿物菱铁矿、镁绿泥石、绢云母集合体替代;碎屑含量5~20%,大小不等,为0.1~2mm,呈棱角状,碎屑与角砾成分相同;晶屑含量5%,以石英矿物为主,次为长石,晶屑大小不等,为0.2~2mm,呈棱角状,不定向分布。少量长石呈长板状形态,大小为0.1~0.25mm,胶结物含量20~45%,微~隐晶结构,成份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白云石及蚀变矿物绿泥石、绢云母、菱铁矿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分布于碎屑、角砾间。褐铁矿、碳酸盐矿物呈细脉状沿裂隙、晶隙或碎屑角砾间,均匀分布于整个熔岩带。

流纹质角砾熔岩带内角砾分布特征为:靠近外带的角砾大于近斑岩体部位的角砾,靠近斑岩体角砾成分以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为主,靠近围岩一侧,角砾则以石英岩、白云岩及安山岩为主,角砾最大为100~500mm。

流纹质角砾熔岩带内矿化、蚀变强烈: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弱铅锌矿化;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蛇纹石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带中整体矿化、蚀变分布较连续,沿走向转折部位发育。且出露宽度较大。

其中在47~67线该岩带由外向内依次出露流纹质角砾熔岩亚带、中低温蚀变亚带后进入石英二长斑岩体。中低温蚀变亚带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蛇纹石化,出露宽度不一,一般为3~10m。局部褐铁矿化强烈,间夹二条大理岩化条带。其采坑内出露长20~30m,出露厚度1~3m,表面见有波状擦痕。63~67线采区该岩带靠近围岩一侧产状较缓,近岩体部位产状较陡。

在27~39线,该岩带由外向内依次出露为流纹质角砾熔岩亚带、中低温蚀变亚带、流纹质角砾熔岩亚带。中低温蚀变亚带内可见大理岩化碎块,磁铁矿化条带露头以及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蚀变,这个亚带产状330~350°∠20~50°,带内蚀变强烈地带颜色为灰色、黄褐、紫褐色,沿裂隙褐铁矿化强烈,间夹有5~10cm厚的褐铁矿化细脉。

在0线一带民采坑中,见褐铁矿化条带,其出露宽约2m±,并出露有团块状(六面体或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集合体及少量团块状(立方体)铅锌矿集合体。该地段带中蚀变强烈,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与63~67线采区和23~39线采区所见对比应该相当于该岩带中的低温蚀变亚带。近斑岩体部位流纹质角砾熔岩,角砾砾径4~7mm,角砾成分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及少量白云岩,部分碎屑角砾为蚀变矿物菱铁矿、镁绿泥石、绢云母集合体。该岩带靠近围岩侧产状较缓,近岩体产状较陡。

综上所述,该岩带产状整体内倾,环斑岩体一侧倾角较陡,靠近围岩一侧倾角较缓,中心部位矿化蚀变强烈,主要在中低温阶段。该岩带的中低温蚀变带与金的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赋矿地段。

3.3.5

脉岩类 1、石英斑岩(λπ52(3):分布于矿区内东侧及北部,在流纹质角砾熔岩及沉积地层中均有侵入产出,其走向多为近南北,少数为北东及北西向,出露长10~100m,宽2~15m,产状近直立。石英斑岩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斑晶主要由石英及少量斜长石矿物组成,石英斑晶多呈它形圆粒状,粒径1~2mm,基质为隐晶质长石、石英成分。部分石英斑岩脉具稀疏星点状、浸染状黄铁矿化。岩石坚硬且脆。

2、闪长玢岩(δμ52(3)):出露于西岔沟西部、马鞍山南侧流纹质角砾熔岩中,产出长约50m,宽2~3m,呈脉状产出,不规则弯曲状侵入于流纹质角砾熔岩中,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粒径1~2mm,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等,未见金属矿化,地表岩石具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3、石英二长斑岩(ηοπ52(3)):分布在区内南部侏罗系安山岩中,呈脉状产出,走向多为北西向,近直立,地表出露长15~35m,宽1~3m,少数走向为北东向,出露长20~25m,宽2~7m,倾角55°。脉岩颜色为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斑晶粒径1~2mm,石英斑晶呈它形圆粒状,钾长石及斜长石斑晶为半自形~自形板柱状,基质为细晶质,主要矿物成分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

金矿详查报告4

第四章 矿体地质4.1矿体特征 XX金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矿体主要产于出露长1700m,宽150~200m,最宽处240m的环形分布的角砾岩带及蚀变岩中,其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贯穿于整个矿区的环状断裂构造带控制;深部矿体受呈岩镰状的火成岩岩体产状影响,矿体产状受近水平的断裂构造控制。矿体总体呈厚脉状,沿走向倾向形态变化较大,具有膨胀收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

根据现有工程的控制情况,矿区内圈出2条矿体,依次编号为①、②号矿体。局部工程见少量低品位矿体,未进行编号和估算资源量。东部矿体倾向西,南部矿体倾向北。①号矿体分布在②号矿体的上盘,仅分布在11线以北。②号矿体纵贯全区,并有分枝矿体,分别编号②-1、②-2、②-3、②-4、②-5、②-0。各分枝矿体除②-0外,在深部均连在一体(见图4-1)。

以下对上述矿体分别进行叙述。

1、①号矿体

分布在2至7线一带,控制程度低。矿体赋存于流纹质角砾熔岩带,向南西部分进入石英二长斑岩。总体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50~60°,矿体控制长度270m,控制斜深123m,地表控制标高由670~617m。

在长270m地段内从地表到深部共有6个工程控制。其中地表

3个,深部3个工程。矿体视厚度1.50~23.00m,平均厚6.88m,厚度变化系数110.95%。Au品位0.30~5.22g/t,平均1.596g/t,品位变化系数130.48%。其中2线上TC25中见矿厚1.8m,金品位4.48g/t;0线附近TC1-1中见矿厚2.00m,金品位0.61g/t; 3线TC3见矿厚4m,平均金品位4.33g/t,ZK18中矿体视厚1.51m,金品位1.47g/t,ZK031见低品位矿,平均视厚度23.00m,金品位0.35g/t;7线ZK071开孔见到一层低品位矿,视厚10.00m,平均金品位0.39g/t,深部无工程控制。矿体中主要的蚀变矿化有黄铁矿化、硅化、大理岩化。2、②号矿体:为本矿区主矿体,分布在流纹质角砾熔岩带及蚀变岩中,并下穿至高于庄组、大红峪组地层及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中。沿南北~东西走向从0~67线贯穿全区,长约1700m,呈湾月形分布。矿体控制标高640~327m,倾角0~60°。金品位0.30~6.34g/t,平均金品位1.55g/t,单样最高达137.10g/t,品位变化系数58.95%,属均匀型;厚度1.41~96.00m,平均厚度24.72m,厚度变化系数84.60%,属较稳定型。11线附近被F13断层将矿体错断,15线以北的两条分枝矿体分别编号②-1、②-2。11线以南至67线矿体编号为②号矿体。其中11~43线为南北矿段,该段矿体倾向西。矿体向南延伸呈现明显的分枝复合现象,在23~39线呈现膨大,此处矿体较富,同时也是目前矿山的一个重要采区,矿体在39~47线转弯90°,并有分枝,编号为②-3、②-4;43~67线为东西矿段,矿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并有②-5分枝矿体;从15~63线有②-0的平行分枝矿体。以下对②号矿体进行叙述。②-1、②-2:两条矿体基本赋存于外接触带的白云质灰岩中,分布在15线以北15~2线地区,地表控制长450m,矿体在0线以北走向呈北西弧状弯曲,0线以南呈南北走向。矿体倾向西,倾角50~60°。两分枝矿体在7线深部合为一体。控制最低标高327m,控制最大斜深348m。地表共有7条探槽揭露,深部有6个钻孔控制。两条矿体地表平均间距13m,其中②-1矿体规模大(图4~1)。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大理岩化白云岩,其中角砾多呈棱角状,角砾成分以白云质灰岩为主,矿石中见星点状黄铁矿化。白云岩中大理岩化强烈,见有较发育的团斑状黄铁矿分布。②号矿体(南北段):分布在11~43线,走向南北,长719m,倾向西,倾角向南逐渐变缓,东接触带39线一带倾角20°±,23线往北大部分倾角为60°,深部接触带产状近水平。矿体的控制标高327~785m,主矿体赋存标高在400m以上,控制斜长450m。地表有10个探槽揭露,浅部坑道有PD5、PD19控制,深部有25个钻孔控制矿体。从目前控制矿化情况看,南北段矿体作为整个矿区的主矿体,并具有厚大矿体特征,平面图上呈现北端窄南端宽形状。11线至31线矿体,呈现两条分枝,与北部的②-1、②-2矿体相对应。15线所施工的ZK152和ZK151控制的矿体除地表见矿体外,深部为低品位矿体;23线施工4个钻孔,其中ZK232在26m处见一层矿,视厚1m,金品位3.88g/t,又在323m处见一矿化层,ZK2301见二层矿体,对应地表②-1及②-2矿体,在11线这两条矿体合为一矿体,统称为②号矿体,ZK233孔在井深145m以下见两层厚分别为26m、22m,平均金品位1.71g/t,8.30g/t的矿体,ZK234孔在177m处见矿厚6m,平均金品位1.00g/t;27线施工6个钻孔、31线施工5个钻孔,此两线为区内矿化最好地段,均见累计厚度大于30m的厚大矿体,见图4~2。35、39两勘探线矿化差,大多为低品位矿体,单层厚度较大,如39线ZK393孔见低品位矿体厚88.00m。

②号矿体(东西段):②号矿体从43线走向变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其中在67~63线长110m,地表有4个槽探工程揭露,矿体厚4.00~24.30m,平均厚17.45m,金品位1.36~2.68g/t,平均为1.93g/t,深部有分布于67、63线的6个孔。从见矿效果看,矿体延续性好,均为矿体,其中ZK6701控制矿体视厚度分别达到22m及20m,二层矿平均金品位分别为0.89g/、1.05g/t,并见到厚大低品位矿,见矿控制标高为362m,终孔于矿里。63线施工的4个钻孔,所见矿体与67线矿体有着很好对应关系,其中ZK6301控制的两层矿体均为矿体,累计视厚度达到57.20m,金品位分别为0.97g/t及1.46g/t。ZK6302、ZK633、ZK634三孔控制了矿体延深,矿体延深达270m,最低控制标高为364m,ZK6301、ZK6302二孔终孔在矿体内。

金矿详查报告5

63~51线长240m,地表无工程控制,但深部有10个钻孔控制,所有钻孔均见到矿体,矿体相互对应性很好。ZK5901所见矿体视厚度32m,金品位1.01g/t。51线上六个钻孔控制矿体产状特征(见图4~3)。

在39~47线相交一带,有一无矿天窗,总体走向330°±,长350m±,宽150m±。

②-3、②-4号矿体:在地表出露为两条小矿体,仅为地表探槽控制,其中②-3由2个探槽揭露,控制走向长250m。②-4则由1个探槽揭露,控制走向长约100m。两条矿体在39线与②号主矿体复合一体。

②-5号矿体:仅由地表TC4揭露,为低品位矿,在63、67线深部与②号矿体合为一体。

②-0号矿体:分布在15~63线②号主矿体的顶板,②-3号分枝的底板,控制程度同②号主矿体,矿体产状也同②号主矿体,长1000m±,在39线与②号主矿体合在一起,具有膨胀收缩、分枝复合特征,厚度1.00~36.00m,平均厚12.89m,厚度变化系数为92.80%,属较稳定型;金品位0.30~3.80g/t,平均品位1.47g/t。品位变化系数57.54%,属于均匀型,为区内第二大矿体,资源量占全区资源量的9.58%。

综上所述,矿区整体上以②号矿体为主,从北向南,分枝复合,膨胀收缩,倾角由60°~20°~60°的变化,23~39线达到20°。并在39线与47线形成一个较大转折,形成一弧形,弧形两侧矿体在400m标高附近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簸箕状,向北西平缓延伸。

②号主矿体估算资源量金金属量为19266.34kg。

4.2 矿石质量4.2.1矿物成分 原生矿石:

1、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铁矿,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碳酸盐矿物及锆石等。矿石矿物相对含量见测量结果表4~1。

2、主要金属矿物镜下特征

黄铁矿:矿石中含量较多、分布比较普遍的金属硫化物,占矿石矿物相对含量的1.36%。在矿石中主要以两种类型产出,一是早期晶

原生矿石矿物相对含量表

表4~1

金属矿物

相对含量(%)

非金属矿物

相对含量(%)

黄铁矿

1.36

石英

长石

60.63

黄铜矿

0.07

方铅矿

闪锌矿

0.04

绢云母

绿泥石

14.87

磁铁矿

赤铁矿

褐铁矿

0.39

高岭土

3.46

碳酸盐矿物

17.50

锆石及其它

1.68

小计

1.86

98.14

合计

100.00

出的黄铁矿,其磨光度较差,颗粒表面比较碎裂,常见有细小的黄铜矿被包裹其中,多以碎裂结构产出。二是晶出时间较晚、磨矿度较好的黄铁矿,这部分黄铁矿含量少,主要呈独立状态或少量与其它金属矿物连生嵌布在脉石裂隙中。从该矿石中的黄铁矿粒度分析结果来看,粒度比较粗,多以中、粗粒为主。在矿石中以嵌布于脉石裂隙为主,少量嵌布于脉石粒间或脉石中。

黄铁矿与金矿物的关系极为密切,镜检过程中见有金矿物嵌布于黄铁矿中、粒间、黄铁矿与脉石粒间(显微照片No.3)及黄铁矿裂隙中。嵌布在黄铁矿中的金矿物其粒度比较细小,多以小于0.037mm为主(显微照片No.2),主要呈浑圆粒状等嵌布其中。嵌布于黄铁矿粒间或黄铁矿与其他矿物粒间金的粒度较粗,以0.037~0.053mm为主。嵌布在黄铁矿裂隙中金矿物粒度粗,形态复杂,多受矿物裂隙形态控制(显微照片No.1)。黄铁矿为金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裂隙、黄铁矿粒间为金矿物的主要嵌布场所。

黄铜矿:矿石中含量较少、分布不均的金属硫化物,占矿石矿物相对含量的0.07%。依据黄铜矿嵌布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含量少、多以细小的浑圆粒状等嵌布于黄铁矿中,该类黄铜矿为早期成矿阶段所形成,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第二种类型黄铜矿为主、粒度较粗,为0.037~0.074mm,该类黄铜矿主要嵌布于脉石裂隙或脉石粒间,少量被包裹于脉石中或沿黄铁矿裂隙充填呈脉状分布。该类黄铜矿与金矿物的关系比较密切,见有金矿物与黄铜矿呈紧密连晶状态嵌布(显微照片No.4)。

与金矿物相关的金属矿物的嵌布粒度对磨矿工艺及磨矿细度的确定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矿石中有价元素的选别或浸出效果,为此对矿石中主要与金相关的金属矿物的粒度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详见表4~2。

主要金属矿物嵌布粒度测量结果表

表4~2

粒级区间(mm)

矿物

粗粒

中粒

细粒

微细粒

合计

>0.1

0.1~0.074

0.074~0.053

0.053~0.037

0.037~0.01

100.00

黄铁矿

48.58

8.45

15.88

17.15

7.56

2.38

100.00

黄铜矿

8.07

11.55

16.57

28.96

24.98

9.87

100.00

从上表可见,黄铁矿以中粗粒为主,黄铜矿以中细粒为主。

磁铁矿:矿石中含量少、分布比较普遍的金属氧化物,由于磁铁矿在矿石中粒度细小,小于0.053mm为主,所以在光片中常见,磁铁矿嵌布于脉石中,少量嵌布于脉石粒间。磁铁矿与赤铁矿的关系比较密切,赤铁矿多呈板片状及不规则粒状等嵌布于磁铁矿中。

3、 主要脉石矿物镜下特征

石英:为脉石的主要矿物,主要以隐晶质或粒状两种类型嵌布。呈隐晶质嵌布的主要表现为硅化,多伴随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分布于矿化带中,粒度较粗,多以0.8mm不等嵌布于矿石中。硅化为金矿化提供良好场所,镜下见有金矿物嵌布于脉石粒间(显微照片No.5)。硅化强段是金矿物嵌布的主要场所之一,矿化主要以黄铁矿化为主。

氧化矿石:

矿石中主要金属氧化物为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少量赤铜矿、铅矾等,次生矿物为少量斑铜矿,金属硫化物主要为含量很少的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矿物、碳酸盐及锆石等。矿石矿物相对含量见表4~3。

1、主要金属矿物镜下特征

褐铁矿:矿石中分布普遍、为镜下常见的金属氧化物,从形态嵌布特点及交代连生关系等来看,为黄铁矿受氧化作用次生演变转化而来。褐铁矿于矿石中嵌布的粒度粗细不均,基本多数分布在0.1~0.037mm。由于该矿石氧化程度很高,黄铁矿基本氧化殆尽,镜下仅见极少量黄铁矿呈交代残余结构(显微照片No.10),残留于褐铁矿中和少量粒度细小的黄铁矿包裹于脉石中。

褐铁矿在矿石中主要嵌布在脉石裂隙或脉石粒间,少量褐铁矿呈细脉状沿脉石裂隙分布。褐铁矿与其它金属矿物关系不密切,与金矿物有一定关系。

褐铁矿在矿石中多呈黄铁矿假像状嵌布,局部富集的褐铁矿呈块状分布于矿石中,交代残余结构,假像结构,土状构造等为氧化矿石中常见的结构。

氧化矿石矿物相对含量表

表4~3

金属矿物

相对含量(%)

非金属矿物

相对含量(%)

褐铁矿

2.89

石英

长石

52.59

磁铁矿

1.97

[/td][td]

[/td][/tr]

赤铁矿

0.58

绢云母

绿泥石

12.76

赤铜矿

斑铜矿

0.05

[/td][td][/td][/tr]

粘土矿物

8.34

红锌矿

铅矾

0.02

碳酸盐矿物

19.87

锆石及其它

0.92

黄铁矿

黄铜矿

0.01

小计

5.52

94.48

合计

100.00

磁铁矿、赤铁矿:氧化矿石镜下常见但分布不均的金属氧化物。在氧化矿石中磁铁矿比原生矿石中磁铁矿的粒度粗、含量高,分布也比较普遍。磁铁矿在矿石中与其他金属矿物关系不密切,只与赤铁矿关系很密切,磁铁矿中常常见有细粒赤铁矿呈格状、放射状等分布其中,颗粒粗赤铁矿多呈板片状、不规则粒状等嵌布于脉石裂隙或脉石粒间。

赤铜矿、斑铜矿:矿石中含量少、分布不普遍的铜的氧化物及次生铜矿物,赤铜矿主要呈不规则粒状嵌布于脉石矿物粒间或裂隙中,一般粒度比较细小,多以小于0.053mm为主。斑铜矿主要呈细小的浑圆粒状嵌布于褐铁矿中。

黄铁矿、黄铜矿:矿石中含量少、镜下极少见的金属硫化物,镜下所见到的黄铁矿、黄铜矿主要为被脉石矿物紧密包裹的细小颗粒,尚未经受到氧化作用影响所致。

2、主要脉石矿物镜下特征

石英:为组成脉石的主要矿物,矿石中石英主要以隐晶质或粒状两种类型嵌布。呈隐晶质嵌布的石英主要表现为硅化,多伴随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分布于矿化带中,粒状石英其粒度较粗,多以0.8mm不等嵌布于矿石中。硅化为金矿化提供良好场所,镜下见有金矿物嵌布于脉石粒间(显微照片No.5)

4.2.2

矿石的化学成分 1、矿石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4~4)

矿 石 光 谱 半 定 量 分 析 结 果 表

表4~4

元 素

Be

As

B

Ba

Zr

Cu

Pb

Zn

Cr

Ni

含量(%)

0.001

﹤0.01

0.01

0.2

0.02

0.001

﹥0.1

0.1

0.005

﹤0.001

元素

CO

Ti

Mn

Mo

V

Ag

Sn

Cd

Sb

Li

含量(%)

﹤0.001

0.2

0.3

0.001

0.002

0.00002

﹤0.001

﹤0.01

﹤0.01

﹤0.01

元素

La

Ce

Y

Yb

Sr

Ga

Nb

In

Au

含量(%)

0.01

﹤0.01

0.0015

﹤0.0001

0.03

0.0015

×

﹤0.001

0.000

2、原生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4~5)

原生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表

表4~5

元素 Au* Ag* Cu Pb Zn Fe S

含量(%) 1.50 1.62 0.03 0.013 0.013 2.93 0.36

元素 As SiO2 Al2O3 MgO

含量(%) 0.008 62.61 4.32 5.21

*Au、Ag单位为g/t

3、氧化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表(4~6)

氧化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

表4~6

元素 Au* Ag* Cu Pb Zn Fe S

含量(%) 1.37 2.82 0.07 0.01 0.019 7.51 0.07

元素 As SiO2 Al2O3 MgO

含量(%) 0.003 57.28 2.87 5.77

从以上光谱和矿石多元素及组合分析,矿石有价元素为Au, Ag可综合利用,其他元素均无利用价值。As元素含量为0.0004~0.0097%,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Au品位一般为0.1~9.18g/t,单样最高为137.10g/t,全矿区平均Au品位为1.55g/t;伴生Ag,据153个组合样分析,其中矿体样58件,Ag品位0~32g/t,平均Ag品位6.98g/t。低品位矿体样95件,Ag品位0-17.8g/t,平均Ag品位0.66g/t,未达到综合利用标准。因此仅对矿体中伴生银进行资源量估算。从上可见,金银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4.2.3

矿石组构特征 1、矿石结构

原生矿石:

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方铅矿、少量黄铁矿多以此结构产出。

它形晶粒状结构:大多数金属硫化物呈此结构分布。

包含结构:黄铁矿中金矿物,黄铁矿中黄铜矿呈此结构分布。

压碎结构:早期晶出的黄铁矿受其构造应力作用影响下颗粒产生碎裂或碎粒化。

交代溶蚀结构:晚晶出的黄铜矿溶蚀并交代黄铁矿(显微照片№6)。

氧化矿石:

它形晶粒状结构:被脉石紧密包裹的黄铁矿、黄铜矿呈此结构产出。

交代残余结构:褐铁矿中见有少量黄铁矿残余其中。

假像结构:褐铁矿常呈黄铁矿假象。

包含结构:脉石中包裹的金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等。

2、矿石构造

原生矿石:

块状构造:黄铁矿局部富集成块状嵌布于矿石中。

脉状构造:黄铁矿沿脉石裂隙充填呈脉状,黄铜矿沿黄铁矿裂隙充填呈脉状。

浸染状结构:磁铁矿呈颗粒大小近相等粒状分布于矿石中。

氧化矿石:

脉状构造:褐铁矿呈脉状分布于脉石裂隙中。

块状构造:局部富集的褐铁矿呈块状分布。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