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嘛,最好有个底线

  一、“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于心不忍啊!”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变成了皇帝。   进宫不久,赵匡胤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年幼的男孩,便问这是谁呀?宫女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   周世宗就是赵匡胤的先帝柴荣。   当时,恰好赵皇帝手下大臣范质、赵谱、潘美等人随侍在侧,他们同赵匡胤一样,原来都是柴荣手下。   赵匡胤回过头来问他们,该如何处置这没了爹的孩子?   赵谱等人说:“杀掉算了。”唯独潘美在身后默不作声。   赵匡胤便问潘美认为如何。潘美低着头,不敢回答。   赵匡胤也没逼问,望望天,喃喃自语:“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于心不忍啊!”   潘美这时接茬了,说:“我和您都曾经是周世宗的手下,劝您杀这孩子,对不起世宗;若劝您不杀,您必然会怀疑我的忠心。”   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就顺势对潘美说:“世宗的儿子不便做你的儿子,就给你做侄子吧。”潘美便把这孩子带回家,当成自己的亲骨肉一样,悉心教养。   从此以后,对于这孩子的事,赵匡胤不闻不问,潘美也从不向他提及,就象这孩子从未出现过似的。君臣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赵匡胤是一个认真听取意见、从善如流的人,不仅如此,他还能顺水推舟地把孩子作了巧妙的安置,既不用担“即人之位,杀人之子”的骂名,又因为孩子有忠臣潘美监护,不用担心今后兴风作浪。   一个皇帝能把事情处理得如此符合天道、人情、己意,殊为难得。      二、赵匡胤说:“你收起牙齿,难道要去告我?”      武夫出身的赵匡胤常常在后花园用弹弓弹麻雀。一天,他玩得正起劲,一位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   尽管极不情愿,但听说是急事,赵匡胤还是立刻接见了这个大臣。然而听了汇报,却发现对方��嗦嗦,说一些寻常小事而已。   赵匡胤大怒,责问他为什么要撒谎。   大臣说我没有撒谎,因为我认为再小的公务也比弹麻雀紧急。   见对方还顶嘴,赵匡胤怒不可遏,随手抄起一把斧子,用斧柄打落了大臣两颗牙齿。   大臣没叫痛,也没哭泣,只是俯下身,默默地捡起牙齿放到怀里,收藏起来。   赵匡胤说,你收起牙齿,难道要去告我?   大臣说,在下虽然无权告陛下,但将来自会有史官把今天的事情记载下来。   赵匡胤听了这话,气忽然间消了,慢慢欣赏起对方来。最后还赏赐他许多金帛。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虽说是千余年前的事情,但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里面的人性光辉。大臣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样子,显得憨直可爱;而皇帝在震怒之下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并以赏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也说明他有敬畏之心,算得上一个肚里能撑船的皇帝了。      三、赵匡胤的底线――面对再棘手的事,也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哪怕迂回繁琐,哪怕牺牲眼前利益      但不要因此就以为赵匡胤心慈手软、毫无心计,他是当仁则仁,当狠则狠。   唐朝五代以来,皇帝同大臣们议事,都会给宰相一级的大臣安排椅子就座,甚至还有茶水。赵匡胤第一天上朝,范质一班大臣还是象以前一样坐在椅子上,听候皇帝的指示。赵匡胤看着奏折,突然抬起头来,对范质等人说,我眼睛有点花,你们上前来给我说说这奏折上的事吧。等大臣们把奏折上的事向皇帝汇报完回到原地时,才发现所有的椅子都被侍卫悄悄撤掉了。从此,无论大臣多“大”,上朝时都得站着议事。以前叫“坐朝”,以后就叫“立班”了。   赵匡胤刚刚即位的时候,那些曾经与他同在柴荣手下当差的方镇,因为同他资历相当、经历相似、手里尚紧握兵权,虽说表面对他臣服,但心底却有不甘。他们结为“十兄弟”,明里暗里十分傲慢,对这位新皇帝颇不以为然。   赵匡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没有明火执仗地收拾他们。   一天,他召集这“十兄弟”,赐每人一匹马、一张弓、一把宝剑,自己单身带领他们驰出皇宫,在固子门外的密林里下马饮酒。   赵匡胤居中,“十兄弟”围坐。   赵匡胤边饮酒边慢条斯理地对他们说:“这里没人,你们中有想当皇帝的,现在就可以动手了,杀了我取而代之!”   这群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方镇面面相觑,顿时都成了缩头乌龟,跪在地上战栗不已。   赵匡胤又再三重复这个意思。   他越是这样说,“十兄弟”越是长跪地上,全身发抖。   最后,赵匡胤说,既然你们都认我这个皇帝,那以后就得努力尽一个做臣子的责任,不能目中无人,傲慢无理,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十兄弟”磕头如捣蒜,连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看人一看一个准。在他眼里,“十兄弟”不过是一群外强中干的莽夫而已,对付他们,小菜一碟。   虽然赵匡胤收拾起人来既准又狠,但十分难得的是,他始终有一个底线。   建隆三年,赵匡胤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里,取名“誓碑”。 “誓碑”用销金黄幔遮盖着,门外有门,锁外有锁,禁卫森严。   他规定,每有新皇帝登基,均由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引领新皇帝进去。新皇帝焚香,跪拜,默读“誓碑”,然后离开。   碑文大意有三层:一是要善待后周皇帝柴氏家族;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违背此誓的,天打雷劈。   这就是赵匡胤的底线。不是他优柔寡断下不了毒手,而是他有自己的原则――面对再棘手的事,也尽可能不杀人,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哪怕迂回繁琐,哪怕牺牲眼前利益。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优礼士大夫、强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张,为当时的士大夫参与朝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士大夫上书言事,往往直截了当,即便把皇帝逼急了,最多也只是罚配而已。这在专制时代,是十分宽容的了。   就这一点来说,历代皇帝中,赵匡胤算是极特别的一个。■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