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的国际话语权

2016年01月05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5日第880期 作者:孙乐强 访问量:

0

在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与国际学界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学术对话,不仅是发展和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在建构中国学派、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首先,中国问题意识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叙事范式和学术话语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逐步形成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如何从中国语境和中国立场出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已成为国内学者自觉思考的主题。研究已充分表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既不能重复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也不能无批判性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更不能以它们为范本来建构当前的研究范式,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语境,形成以中国问题为核心的研究导向,凸显中国理论研究的主体意识,强化对中国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近年来,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道路以及中国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

其次,立足于中国国情,形成了本土立场和世界视野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国家固有的,而是一座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宝库,一旦将其固化为一种封闭的、僵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就此而言,中国要想建构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必须坚持本土立场和世界视野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回顾过去几年,我国学者更加注重对当代资本主义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整体思路上已经摒弃了过去“非此即彼”和照搬照抄的思维模式,主张站在中国立场之上与西方思潮展开平等对话: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深层把握国外思潮演变的内在逻辑;通过思想史和不同语境的剥离,准确把握中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形态和价值指向上的根本差异;通过回到原典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精细研读,比较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如此等等。这种对话不再停留在某种狭隘的视野之内,而是以中国立场为基础,形成了现实—理论—思想史—文本对话的整体格局,凸显了一种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世界胸怀。

再次,坚定理论自信,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理论自信心:中国学者在积极引入西方思想的同时,更加强调中国立场的重要性,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在对话和碰撞中,不断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这种支撑下,中国学界已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交流模式,采取“主动进取、积极有为”的策略,不断强化“走出去”战略:一方面,注重中国经验的世界推广;另一方面,不断加大中国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的外译和推介力度,向国外学界集中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成就和精神面貌,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传播,有效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形象和话语权。而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重大飞跃,学者之间的对话日益走向深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整体局面。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之巅。方法论自觉和中国问题意识的觉醒,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进一步增强这种理论自信,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全面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的搜集、编译和研究力度,建构一套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研究和编译体系。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缺少系统的了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种状况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但是还需要努力,以形成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和编译体系,真正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世界学术地位,实现我国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国到研究强国的转变。

第二,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积极回应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曲解。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学界做出了一些积极回应,但在整体上没有形成一股冲击力,应当集中核心力量,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学术对话,敢于在重大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全面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国外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并依据价值立场,对它们系统归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增强学术对话的针对性:对于那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积极吸收其合理之处,完善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对于那些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厘清其核心问题域,通过公开的理论对话,澄清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对于那些彻底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