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理论研究

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刘莹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550004)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舒适生活的同时,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展。注重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要求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0月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表明党在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统一的理论认识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建设与构建生态文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生态文明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在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陷入一个误区,人与自然不再和谐共处,而是建立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统治自然的“反自然”的社会。在传统的工业文明的价值导向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与提高,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每一次对自然界的野蛮征服,总会受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和惩罚。这种向自然界的单向索取,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污染和损害。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基础。要完善这个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1只有正确改造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该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在人对自然支配的基础上走向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舒适生活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优势的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了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与理想危机。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自然条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选择一条既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基础

生态是和谐之本,发展是和谐之基。能否把握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矛盾,这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人类科技发展到多么先进的水平也离不开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如胡锦涛指出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它内在地包含于和谐社会之中。人类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如果没有人类适宜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就缺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也无法得以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经拥有璀璨文明的楼兰古国、古巴比伦等王国衰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他们最终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近年来,我国因政府处理环境污染不力而导致的所

一、生态文明科学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

谓绿色冲突频繁发生,而因污染引起的民事、行政诉讼也在快速增长。各级政府投入巨资治理污染,耗费了大量发展资金,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不仅成为本级财政的沉重包袱,更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生态是否文明,决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很可能继之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的失调。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之间,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进而深刻地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才能保证其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坚实的自然基础。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保障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作保障,一旦社会发展和资源供应矛盾突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因缺乏资源支持而成为无米之炊。资源短缺是我们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匮乏,人均占有水平低。耕地面积人均占有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石油占世界总量的1.8%,天然气占 0.7%……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如此,近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前所未有持续高增长的是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由于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使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创造 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可见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过度份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3今天,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为人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大量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不仅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更出现了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这些矛盾已经并正在深刻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巨大的障碍。

因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走节约资源的经济建设模式,加强环境保护,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

1.加强生态教育,更新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培育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的欲望无穷,而自然的可承受力却有限,为克服二者的矛盾,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努力避免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抵制互相攀比以浪费为荣的不良风气,转变生活伦理,鼓励人们崇尚自然,节约资源,追求健康、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同时发展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的绿色消费模式,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缓解我国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进社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节能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潜力最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减少能耗大的各类产业,扶持发展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推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创新,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解决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仍生活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之中,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必然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理性的生态文明为基础,这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而且事关社会主义

三、以生态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2

理论研究大 众 文 艺

对当前架上雕塑创作的反思

雷军良 (河南省郑州师专美术系 助教 硕士 450000)

摘要:当前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形式使许多美术作品都从传统封闭的状态中走向了多元开放的融合,其中架上雕塑艺术的创作,也在彰显不拘一格的魅力。但在很多雕塑展览中却显现出了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许多基本问题。本文从当前架上雕塑艺术创作的角度,结合展览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对创作中如何处理雕塑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提出了个人的所思,所悟。对于这个老生长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重新审视,对认清雕塑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原则并使当前的创作能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架上雕塑;形式美感;文学性;和谐结合

Abstract : At presen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art forms of many art works a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losed state toward the open and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But in many sculptures in the exhibition of the work has revealed the content and format of many of the basic problems.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culpture art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exhibition of the problems of reflection on the cre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of sculptures made personal thoughts for this long conversation the question of timely reflection and re-examine, to understand the laws of sculpture, and principles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to be able to present creat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Shelf Sculpture;The form of aesthetic;Literary

combination

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雕塑始终都以不可替代的样式而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雕塑作品都在以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示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20世纪末21世纪伊始,在“西风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艺术碰撞中,雕塑艺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包括架上雕塑在内的许多艺术创作都受到了新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的不断更新变化,给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各种艺术样式异彩纷呈,应有尽有,尤其是年轻朋友的创作更体现着新时代的潮流和前卫的思想,扮演着艺术创作中“弄潮儿”的角色,作品反映着他们对身边环境和当代文化艺术的思考,展示了一种暂新的艺术气息和风貌。然而,在许多展览中我们不难发现雕塑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方面存在着许多基本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雕塑创作的规律和原则,在对这个老生长谈的问题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后,认为这种关系应为首先雕塑作品形式要具有悦目性特点是首要条件,其次雕塑作品内容要有对真善美追求的侧重是重点方向,再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内在的关联性是雕塑创作中始终如一贯穿的主线。

息的作品趋于庸俗化,甚至变为丑恶,丑陋和丑化的作品形象,在历届高校毕业生作品展中呈现较多。这些雕塑作品对于形式奇特,色彩鲜艳,材料新颖的新生代的追求和探索,产生了一些耳目一新的作品形式,但这种孤立的对形式的探索方向却偏离了视觉美感的轨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不堪入目的新,怪的形式只能使人们吃惊而不会吸引观者对作品发生更大的兴趣。现在的某些作品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在形式搞怪上下功夫,刻意的标新立异,钱绍武先生称其为“怪叫一声”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创作思想在目前的创作中屡见不鲜,它不是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的艺术活动,必须拨正这种创作倾向,以艺术内涵表达的需要为基点进行具有悦目性艺术形式的探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在雕塑作品的欣赏中,需要有优美的形式作为第一要素才能在作者和观赏者间架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有新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动人悦目的艺术形式,就没有引领读者和你深入交流的保障。雕塑作品正是由于有了悦目性和冲击力的形式才会夺取观者的目光,带领人们进一步品读作品的内涵,因此,雕塑艺术的形式美感在个作品中具有首要的,第一位的价值。

对于架上雕塑创作来说同其他艺术一样,创作的灵感来自由材料和形式美引发的顿悟,或是对生活,人生以及心理深层的触动而产生。一件优秀的作品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法形成的物质形式,它依附于对精神内涵的表达和诉说,这种表达则需要以形式美为载体。无论是材料、色彩,还是工艺、技法等都是构成作品形式的有力要素,从这些角度深入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才能产生有意义和价值的艺术样式,同时这些艺术形式就自然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

因此,重视艺术形式美感是基本前提,雕塑的形式美感是作品和欣赏者沟通的第一要素,没有悦目的形式就没有吸引读者品读作品的叩门石,也称不上符合视觉艺术形态范畴的美术作品。因此,使作品具有悦目性的形式是构成优秀架上雕塑作品的基石。

二、内容的文学性是架上雕塑的核心

艺术是精神层面的表达。雕塑艺术的创作是由对宇宙,人生,对自然,生活有所感悟之后寻求的形式寄托的一种创造行为,也可能是因为某种具有美感的形式偶遇后对作者视觉和心灵的碰撞而产生的。在艺术作品中,无论思想和文化上存在多么大的不同,地域的差距上有多么大的差别,却都可以是在对自己的认识、见解、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寻求到的一种不同的形式观照。形式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观赏者会在美的形式的吸引力下去品味作品内涵,但印象能否深刻长久最终却要取决于作品内容的深度和格调的高低对读者的影响,也就是作品所反映思想内容的程度。雕塑作品之所以需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是因为无论何种材料和形式一旦脱离了丰富的内容,形式就会显得乏力和无趣,作品就不具备感人的生命力。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内容虽然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体悟,对历史和现实的再认识,但在对于历史题材和内容的重新品鉴,认知和升华中,还要以一种认真的,严肃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来形成闪现着感性和理性结合光芒的智慧结晶,这样创作出的雕塑作品自然不会是流于单纯的符号表现,更不会是丑化,恶搞和调侃的丑陋形式。那些对整个社会状况,个体生存状态的诉说都可以使作品体现出感性唯美和理性哲思的精神含义,甚至文学性都可以作为作品境界的一种审美诉求。有了这样的深刻思想和耐人品味的哲思意境,作品才会光彩夺目,才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在作品和心灵之间产生更高层次的情感和理性的碰撞,启迪心智。

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 06 27 ,第1 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383-38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四卷 M 1人民出版社1995: 38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M .人民出版社 , 1979: 72

[5]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学术论坛,2007(6)

一、形式的悦目性是架上雕塑的第一要素

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体,虽然在新时代,有新文明,新思想,新科技和新工艺等方面的不断更新,雕塑艺术的样式风格和内涵思想均在以一种宽松的姿态绽放异彩,但这些作品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能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展现着现代人的文明和时代美感,能引领人们畅游于新形式,新思想的愉悦的三维视觉艺术世界当中。在这个自由创作的时代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拥有着随意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如雕塑创作的边缘化,“泛雕塑”、“非雕塑”化现象的出现,但这种自主性和“无标准”的雕塑创作自由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艺术现象的发生,使雕塑的创作已没有了合理而明确的定义和界定,这种随意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同时也使本该具有真,善,美的高雅艺术气和谐社会的全局。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383-384

2.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 06 27 ,第1 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四卷 M 1人民出版社1995: 38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M .人民出版社 , 1979: 72

作者简介:

刘莹(1974——),女,汉,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