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那些事儿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同学们,春节来了!你们知道春节我们应该怎么玩吗?你们知道春节有什么习俗和传统吗?   春节那些事儿   春节玩什么――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少可上溯至两千年前。现在,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制造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爆竹传说   古时候,人们在深山里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做饭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它经常趁人不备偷吃东西,名叫“山臊”。古人认为它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因此,只有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在火中烧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不敢靠近。   后来,人们居住的村子被瘴气包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试着把硝石装在竹筒里。这样,点燃竹筒后会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这种做法驱散了瘴气,制止了疫病的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雏形。   再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内,就制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和麻茎包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这时的爆竹已经和现在我们常见的爆竹很相似了。   放爆竹要注意环保:燃放爆竹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而且燃放爆竹的声音很大,会造成噪声污染。因此,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禁放令。   放爆竹要注意安全:燃放爆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假期燃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防火,千万不要因为燃放爆竹让自己受伤或者引起火灾。   写春联   “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幸福生活,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相传是用于镇宅驱邪的。后来,有人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明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红色纸张,叫“春贴纸”。   春联在明代开始广泛流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春联举例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有兴趣的话就找来红纸和毛笔自己写写吧!   春节期间,人们会把“福”字贴到门上,这个风俗也有它的由来。   贴“福”字   残暴的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常用“福”字作为杀人暗号。好心的马皇后为帮人们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开始倒贴福字,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现在我们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叫花灯节。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和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传这是在祭祀太阳神。   这一天夜晚的节日庆祝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人们走上街头,燃放鞭炮和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称为“闹花灯”。现在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仍然要在这一天在家门口挂上灯笼,以祈福迎祥。   同学们知道“文虎”是什么吗?对,“文虎”就是我们经常说   猜灯谜   的灯谜。   灯谜又叫文虎、打虎。灯谜的历史已经长达两千多年了。灯谜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应用于军事。它最早是传达军事指令的暗语,后来渐渐传入民间。   宋朝开始,人们将灯谜贴在元宵节挂起的花灯上,让路过的人来猜,猜中的人会获得相应的小奖励。因此,在元宵节这天晚上,猜灯谜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   灯谜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同学们,你们会猜灯谜吗?试试看吧!   一路平安。 (打我国一城市名。)   邮箱遭毁坏。(打一成语。)   孔雀东南飞。 (打一字。)   风平浪静。 (打我国一城市名。)   春节吃什么――水饺   过年一定要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说是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例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我国台湾地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日美食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年 糕   据说吃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得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功德。   城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色,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但如果敌军围城,我们岂不是作茧自缚?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他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感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吃年糕,也是因为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   元 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末期。楚昭王归国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元宵是我们正月十五不可缺少的食物,象征着吉祥、团圆。   春节做什么――贺年卡   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上面有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同学们,过年了,你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寄贺卡了么?把这些温馨的祝福写给他们吧!   花儿散播芬芳,友谊传递温暖,让我们欢愉在洋溢希望的一年,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新的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新的一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全心全意的祝福。祝新年快乐!   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快乐度过每一天!   守 岁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熬夜,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这个风俗相传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地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大帝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按照天宫的规定,他们只能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去。王母娘娘非常想念女儿,每次他们回来都舍不得让他们回去。可是,灶王夫妇不回去,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吃饭就成了问题。于是,三十这天夜里,灶王夫妇便偷偷跑回人间。此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是等着迎接他们。   于是,守岁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贺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