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民俗教育)

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自强不息、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人与自然协调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如今保留下来的都是精髓,不好的习俗在流传过程逐渐被剔除。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的肯定。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

民俗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它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爱国主义精神。民俗学对国民精神的作用,第一是对先民历史文化创造的认识;第二是把我们优良的民俗文化展示发扬出来,以培养、增进民族意识,爱乡、爱国。”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民俗有助于民族精神建设,有助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有了一定的习俗习俗惯制,也就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得群体生活井然有序、安定和睦,使得这个群体处于一种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谈说民俗教育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全球化,新一代学子们从小就受到现代化,西方化的文化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了解太少。一个民族只有自己传统才能自立于天下而不被同化, 对于中西文化的取舍问题,鲁迅那一代人的争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无论对中对西都要采取一种“拿来主义”,我们既不必也不可能全盘西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既不必也不可能全盘中化。 你能感受在“汉网”上注册的3万多海外华人网友的拳拳赤子之心吗?

况且即使如果现今西方文化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有优势,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端午节让韩国人抢先申遗,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外们把少林寺当做是日本的,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少林寺方丈向记者苦笑说他们去日本交流,只能用少林,不能用少林寺的名号,何况你的文化如果真的没价值人家为什么还要抢?

但学西方之同时,却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否定和放弃为代价,则是犹如邯郸学步,忘本不知归途。而一个丧失文化自信力的全盘西化民族,本质上还摆脱不了西方的文化附庸,仍谈不上真正的独立和强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

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去年端午节前,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到上海,想看看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却大失所望,他发觉某些地方过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反而是多数年轻人表示过洋节是时髦,过传统节日没气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对民俗文化的冷落。长达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尤其是文史学科教学长期处于对课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漠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去挖掘民俗文化了。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应有的了解,从而导致了当前一代青少年民俗观念的淡漠、民俗知识的匮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中都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德。我国朝鲜族正月十五众人为老人们祝福的“老人节”;哈萨克族“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把客人送走,就是跳在河水里也洗不清”的谚语;西藏路巴族把能留住客人吃饭、讨客人欢喜视为光荣的民俗;景颇族一家建房众人帮等等。因此,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

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华之一——传统美德。 民俗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民俗教育中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如介绍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的追求;又如介绍江浙一带汉族人民正月初一吃“百事大吉”食物(指吃桔子、柿子,因“桔”与“吉”、“柿”与“事”谐音,取其

吉祥之意)的民俗,使学生看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而加深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标准。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历史风情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对民族的爱,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

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

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去年端午节前,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到上海,想看看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却大失所望,他发觉某些地方过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反而是多数年轻人表示过洋节是时髦,过传统节日没气氛。

如介绍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的追求;又如介绍江浙一带汉族人民正月初一吃“百事大吉”食物(指吃桔子、柿子,因“桔”与“吉”、“柿”与“事”谐音,取其吉祥之意)的民俗,使学生看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而加深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标准。

在引导、 规范我们的精神风貌、 人生态度、 观念行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弘扬优秀 民俗文化, 加强对大学生人生态度、 人格尊严、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塑造大学生个性, 实现大学生个性 发展的不断完善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对 于大学生个性的教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学生接受优秀 民俗文化教育后就会产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一种认 同感, 有了文化认同感, 学生就能根据优秀民俗文化 的要求, 自觉、 主动、 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行为、 思维 方式等进行调整, 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其中。

高校开设民俗文化公选课的意义与策略随着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这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重整再造。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精 卫填海、愚公移山;当我们喜庆丰收时,就会敲起锣鼓,赛起龙舟;过新年时要扫尘、贴春 联、贴门神,元宵节要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遇到婚丧嫁娶时,会很自然地到民俗中去 寻找最佳的操作方案……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传一代,在民俗的传承中总结、发展、提高、 完善。 近年来,今天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 却不知道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许人也;大中学生能对港台明星如数家珍, 对他们的趣闻轶事的了解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序, 但却不清楚自己家乡的民俗掌故, “韩流滚滚” 是今日中国不可否认的文化现象,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回味传统中国文化之魅力,寻找逐渐消失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身影。

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华,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从中体悟到我们的文化之根,并从这种文化字号中萌生出爱国爱乡的情怀, 从共同的民俗中产生文化认同和凝 聚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 特别是当地的民俗, 还能够丰富和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使他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地对待人生,完善自我,让民俗文化带给青少年 更多的灵感,帮助他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要强化民俗文化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特别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容,让广大青少年获得民俗文化的知识和亲身感受,以此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 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因素, 民俗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