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经济重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

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

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

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

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

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

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素有

“天府”之誉,都是传统的农业区。

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

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

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日官,三日军,四日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张籍《永嘉行》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史称“(中原) 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由此引发了流民南下的高潮。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据统计,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

第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例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

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

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

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

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

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

----《颜氏家训》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于是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了。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 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

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

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

地。南方的茶、陶瓷、丝织品、盐业等也赶

上或超过北方。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

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和停泊。市区内商贾众

多、邸店林立,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

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就是依靠汴水运输南方

的粮食,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

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 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

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

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知识链接

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 (公元初至7世纪) ,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 (11世纪至13世纪) ,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世纪至20世纪) 。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自我测评

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规模南迁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选择题

1. (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 .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2. (08海南卷)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 .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 (2010全国二卷)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4. (2012·安徽文综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

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图4 元朝行省图 图5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5. (2011全国文综)图5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6.(2011上海单科)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 .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7.(2011海南单科)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 .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8. (2010海南单科)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C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D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9. (2012·西安八校联考·1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 .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10. (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12题)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

A .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 .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11.(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 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此段材料反映了( )

A .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汉族的宗法制度 B.隋以后少数民族人物的成就超过汉族

C .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

12. (2011年5月安庆市三模)以下是中国三个时期有关商贸的形势示意图,它们揭示的共同问题是

A.南方是我国经济重心 B.专制制度日益腐朽C .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13. 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 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14. 《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河瘟疫 ③少数民族内迁 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 ①②④

15. (北京文综)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 “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6. 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农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①自然条件优越,便于发展农业生产②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④关中地区社会稳定,没有战乱发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7.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圩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 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 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二.非选择题:

19. 材料

1. 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迁徙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材料用了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20. (2011年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唐前期(618—756)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757—907年唐亡)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竞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材料五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1)材料四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4分)

(2)根据材料四、五,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10分)

21. (2011年3月北京海淀区40题)(28分) 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弼,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1127年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又一次人口南迁高潮。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归于南宋。据记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 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南迁”。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是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1)依据材料回答,“靖康之变”后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0分)

图是“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据图回答第(2)题。

(2)指出图中两个时期均为人口迁出的省区简称;说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简述人口迁移对迁出区的影响。(10分)

非选答案:

19. (1)总趋势:由北向南迁移,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到中唐以后,南方人口速增,超过北方。

三次高潮:①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后。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

③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后。

主要原因:北方战乱不已,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2) 民俗调查、基因分析、实物(碑刻)、实地调查等。

20. (1)特 点:①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

②前期以北方为主,后期以南方为主;

③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6分)

社会状况: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②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

(2)原因:①国家政局动荡;②水利建设的停滞;③水运交通业的衰败;④宋、金、元在此不断争战

的破坏;⑤黄河决口泛滥;⑥自然灾害频繁;⑦农民起义的影响。(学生只要答出5点即

可,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10分)

21. (1)原因:①北方战乱;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③有大量可耕地。(3分)

特点:①迁移的人数多;②阶层广;③分布在南方各地。(3分)

影响:①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②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③促进南北方文化的相互

融合。(4分)

(2)省区名称:川、晋、皖(答出其中两个即可,每个1分,共2分。)

主要因素:经济(2分)

积极影响:①加强了迁出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与交流;

②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地矛盾。(每个2分,共4分。)

消极影响: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影响迁出区的经济发展。(2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