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三)

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三)

高三

2012-06-04 11:25

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三)

语 文(A 卷) 2012.5

本试卷分第Ⅰ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粮囤/囤积居奇 收拾/拾级而上 觊觎/坚贞不渝 坍圮/杞人优天

B .肤浅/流水浅浅 屋舍/退避三舍 玷污/拈轻怕重 弓弩/驽马十驾

C .委曲/曲高和寡 树冠/张冠李戴 埋没/阴霾密布 时髦/耄耋之年

D .蹊跷/独辟蹊径 咋呼/令人咋舌 喑哑/深谙此道 揣测/逸兴遄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老者生得一副吉人天相:身板笔直,脸色红润,眼睛深陷而又明亮,卷曲而雪白的头发和胡子更是显得他精神矍铄,器宇不凡。

B.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C.民生问题从古至今就受到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倒如孟子的“仁政”就强调要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

D.昨天的毕业典礼使我内心涌上无限感慨: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3.下列每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微博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在这个“微时代”,要想避免不被这一“双刃剑”所伤,党政干部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了解网络,学会使用、善用网络。

B .贵州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在贵阳举行的“爱心一日捐”大型公益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共收到书包、衣物等捐赠品上万件,已被陆续送往我省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C .SKA 射电望远镜必须建在偏僻地区,以确保现代生活中的移动电话、收音机、电视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产生的无线电波不会干扰其从太空中接收到微弱信号。

D .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有时难以在一时间起到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人处世要有主见,这是众所周知的道

理 。 , 。 , ; 。我的教训之一便是:当你要做某个抉择时,最好听从自己内心的主见,但如果别人的是高见,那就不妨受其左右吧。

①一个人在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或对某些方面处于无知时,便很难有自己的主见

②然而如果他人之见只是不负责任的乱参谋、瞎建议,或是糊涂之见,其效果就会相反

③但真能做到事事均有自己的主见,却非易事

④古今听从他人之见成其大事者不乏其人

⑤并且很容易被他人之见左右

⑥如果他人之见高明,可以为你开启心智,让你行之受益

A .③①⑤⑥④② B.②⑤①④④⑥ C.③④⑥①②⑤ D.②①⑤④⑥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齐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何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呢?“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安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连。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节选自邵汉明《儒学的未来》)

5.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儒学,孟子和荀子分别对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B.儒学自创立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讲求“内圣”和“外王”二者并重。

D.儒学可彻底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问题。

6.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思想文化,见解深刻。

C.“学而优则仕”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终归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洁身自好历来是道家的明智选择,而儒家总是将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

7.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既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必将会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B.“道中庸”体现的是儒学原本就具有的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儒学只要坚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地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学家在努力强化儒学高明一面的同时又削弱乃至舍弃儒学中庸的一面,被弄得“玄而又玄”儒学必将远离大众。

D.儒学的学理探究是懦学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要不断深入学理探究,儒学就能避免走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

久,命担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缥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节选自清代周容《芋老人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影:体形

B .邀见,讲钧礼 钧:平等

C .以污贿不饬罢 饬:掩饰

D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 意:料想

9.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文中“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一组是

①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

②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③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

④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

⑥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⑥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A .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由相国前后吃芋滋味不同生发开来,以“乃妇、乃友、乃学”等与“老人芋”作对比,得出“时、位移人”的结论,发人深省。

B .本文作者虽采用了传记的笔法,但重点并不是在传写传主的行事,而重在即事寓论,故大量篇幅叙写传主就相国食芋一事引发的议论。

C .本文以芋为喻,揭露世相,论述“时、位移人”的社会现象时,从老人“所闻实多”入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各种丧节之徒的丑态。

D .文中的“芋”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联系了老人与相国,又是烛见今昔世态的象征物,使全文显得形象而生动,具体而深刻。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4分)

(2)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样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驻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南宋官兵“以舟师拒金兵,战胜却之”,词人时滞“楚地”后方。②写:同“泻”。

③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

(1)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作者是“闻采石战胜”,而非亲历。(4分)

(2)简要概括全词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若两题均答,按第一小题记分)(5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座中泣下谁最多, 。 (白居易《琵琶行》)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其志洁, ; ,故死而不客。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白马湖之春

肖复兴

白马湖,想念它多年了。

五四运动落潮,迎来的失望和落败的景象,让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心中充满迷惘,他们不想在城市里醉生梦死浑浑噩噩,跑到了无论离杭州还是离宁波都偏远的上虞,寻找到白马湖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去做点儿他们想做的又能够做的事情,给曾经在革命大潮中澎湃的心找一块绿洲。

真是想象不出,1922年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了。为什么经亨颐先生在白马湖畔一招呼,那么多现在听起来名声那样显赫的文人,一下子就抛弃了都市的奢靡与繁华,来到了荒郊野外的这里办起了这所春晖中学?当时号称“白马湖四

友”,除了夏丏尊年长一点,1922年是36岁了,朱光潜只有25岁,而朱自清和丰子恺才24岁。现在,真的是难以想象了。那毕竟不是短暂的观光旅游。 经亨颐的“长松山房”、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丏尊的“平屋”„„次第呈现在眼前。房子都是依山临湖而建,按照眼下的时尚,都是山间别墅,亲水家居,格外时髦的。但现在的房子所取的名字,能够有他们这样的雅致吗?“富贵豪庭”、“罗马花园”„„那些俗气又土气得掉渣儿的名字,怎么能够和“小杨柳屋”、“平屋”相比呢?

名字不过只是符号,符号里却隐含着一代人心里不同的精神追求。屋子都很低矮,完全日式风格,留有岁月的痕迹,因为无论经亨颐还是夏丏尊,都是留日归来,当年他们是春晖中学的创办者和主要响应者,那是一群即便沦落也格外重精神的五四青年。书房都是在后面的小屋里,窗外就是青山,一窗新绿岛相呼,清风和以读书声,最美好的记忆全在那里了。

在世风跌落、万象幻灭之际,世外桃源只不过是心里潜在理想的一种转换。上一代文人的清高与清纯,首先表现在对理想实实在在的实践上,而不是在身陷软椅里故作的姿态或高头讲章的言辞之中。在谈论白马湖和春晖中学的时候,现在的人们都愿意谈论他们的文化成就,夏丏尊确实在他的“平屋”里翻译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和丰子恺的漫画处女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都完成在白马湖畔。在回顾历史时,白马湖确实成为了一种象征。其实,相比较其文化成就,上一代文人在历史转折的时候走向乡间的民粹主义和平民精神,是让现在的人更加叹为观止的。当初一批真正的文化精英,他们愿意从最基础做起,而不是舌灿如莲,夸夸其谈于走马灯似的各种会议和酒宴之中。

他们确实是在实实在在做事,夏丏尊建造“平屋”时的一个“平”字,就是寓有平民、平凡、平淡之意。仅朱自清一人每天上午、下午就各有两个小时的课要上。而丰子恺一人是又要教美术又要教音乐在拳打脚踢。现在,在我们的教室里,却难得见到我们的教授一面了。

走进夏丏尊的“平屋”,这种感觉更深。在他的那间窄小的书房里,暗暗的屋子,低矮得有些压抑,只有窗户里透过山的绿色和风的呼吸,平衡了眼前的一切。想象着当年的冬夜里,松涛如吼,霜月当窗,夏先生在这里拨拉着炉灰,让屋子稍微暖和一些,自己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一灯如豆的洋灯下艰苦工作到夜深的样子,直觉得恍如隔世。

白马湖水在阳光下不住地闪耀。想起朱自清先生写白马湖的诗句: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也想起他当年看到湖边系一条空无一人的小船的时候,他说过的话:我听见了自己的呼吸,想起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前者是他们这一代人心中常常涌起的诗意,后者

是他们追求的境界吧?只可惜,这两样,如今的我们都缺少了,而且不以为渐渐失去的弥足珍贵。

白马湖,便在他们的生命中,而只能在我们的想象里。

(本文有删改)

14.第二段中,“他们想做的又能够做的事情”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毕竟不是短暂的观光旅游。

(2)只可惜,这两样,如今的我们都缺少了,而且不以为渐渐失去的弥足珍贵。

16.第八段中,“走进夏丏尊的‘平屋’,这种感觉更深”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17.结合全文及当今现实,谈谈你对“白马湖,便在他们的生命中,而只能在我们的想象里”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六、(15分)

18.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5分) 人们往往在时间里奔跑,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19.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名句的不同看法,要求通顺、合理。(4分)

示例:喜怒不形于色

另一种看法——把真实想法埋在心底,一对身体不好,二人家会说你城府太深,工于心计,所以我宁可把喜怒写在脸上。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另一种看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一种看法:

20.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的部分数据:

(1)根据以上的数据写出两条结论。(4分)

(2)为留守儿童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分,表意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一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书奶”;当它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那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那是一个杯子”。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客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只有您的爱才能让他们不变成候鸟——请关爱留守儿童

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後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後,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後,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後,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後,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麼从前吃的芋头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麼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後,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後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後,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後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绿,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麼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