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论文标准格式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网络在商业中的应用之研究

系 别 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计算机网络

年 级 2008级

姓名 秦岭

学 号 [1**********]8

指导教师姓名 黄晓明

二0一一年十月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网络融合将影响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战略决策。网络本身具有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的进步形成了网络融合市场的特点,从而带动商业模式的发展,引发政府管制的变革。

关键词:融合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政府管制网络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demand expansion, the network fusion phenomenon caused the network industry to receive the challenge originally take the cost inferior additivity as the foundation natural monopolization. The holoscopic network fusion's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may see in the network fusion the technical fusion, the industrial fusion and the service fusion multiattribute characteristic. The network fusion will affect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 and consumer's market participation all quarters strategic decision. The network itself has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echnical progress formed the network to fuse the market the characteristic, thus led the business model the development, initiat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Network fus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Business model Government regulation

目 录

引言 ................................................................... 1

1.关于网络融合的不同理解 ............................................... 1

2.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 ................................................. 2

2.1网络融合与技术融合 ................................................ 3

2.2网络融合与产业融合 ................................................ 4

2.3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 ................................................ 4

2.4网络融合的多层面分析思路 .......................................... 5

3.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5

3.1商业模式变迁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6

3.2基于双边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 6

3.3典型商业模式的成功及其原因 ........................................ 7

4.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8

4.1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 .............................................. 8

4.2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 .......................................... 8

4.3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 ........................................ 8

4.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 .......................................... 9

5.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 9

6.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 10

6.1网络的高可用性 ................................................... 10

6.2 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 .................................... 11

6.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 11

7.结束语 .............................................................. 12

7.1网络融合具有多层次涵义 ........................................... 12

7.2网络融合将部分改变电信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 12

7.3网络融合将带来新的规制实践 ....................................... 12

7.4网络融合研究的多方向性 ........................................... 13

参考文献 .............................................................. 14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在电信等兼具自然垄断和竞争性特点的产业中,原有的管制基础更是受到了动摇。各国纷纷开始放松管制,通过私有化、拆分垄断企业等手段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替代品的兼容性增强,不同网络可以提供功能相似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在电信产业,三网融合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讨论最多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这是一个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乃至行业规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急迫的理论研究方向。

1.关于网络融合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迄今尚未对网络融合概念形成明晰统一的看法,文献中引用较为广泛的是Yoffie的定义:“从最为简便的形式来看,融合意味着计算机、电话和电视机功能的一体化”。这种终端的一体化引发了网络的融合。另一种定义由欧盟1997年给出,将融合描述为“不同网络平台传输类似服务的能力”。而国际电信联盟(ITU)则认为,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就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从内容到终端,融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Wegberg区分了供给侧的融合和需求侧的融合,认为“从供给侧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更多地使用同样的知识基础;而从需求侧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市场边界开始模糊”。Greenstein和Khanna认为存在两种基本的融合类型,即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如果不同企业开发的产品使得他们能和其他产品形成替代,那么就属于替代性融合;当两种产品的组合能产生更高效用,则属于互补性融合。

就国内而言,周其仁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近几年也已有人开始了对网络融合问题的系统化研究。例如张维华在其博士论文《网络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管理变革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网络融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认为“通过网络融合实际上是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部分内部化”。该理论框架虽然 1

概括了网络融合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缺少从内生的需求角度和外生的政府管制角度对融合的成因及发展进行切合我国网络融合的现实和趋势的分析。

周振华认为,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开始改变,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产业边界固定化和产业分离的传统看法面临挑战,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因此,原先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将被以内容、包装、传播、处理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所取代。这种论点是有关融合后产业结构形态的一种初步表述。刘颖悟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融合及其相应的政府管制,对我国三网融合政府规制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阐述。罗亮从电信产业出发,研究了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由于概念定义的多样性,对网络融合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思想也呈现出多样性,现有的研究体现了产业组织学、公共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想。本文将从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出发,分析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从中窥视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型产业的经济特征和规制实践的变化。当今面临信息化经济的挑战,企业应加快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营方面的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业务架构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越来越多的核心商务过程需要基于网络进行,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库存系统,银行的信用卡系统等等。在网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之时,网络是否拥有持续的可用性和出色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业务人员的素质,网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环节都将对业务产生影响。一个不稳定的网络对于商场POS这样的业务系统来说是致命的:一个因网络不通而被拒付的客户,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商场的服务质量,而不是网络质量。因此,网络不能被孤立地对待,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信息化的企业来说,网络就是业务,人们必须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网络管理,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是业务的成长保障。

2.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

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

2

2.1 网络融合与技术融合

从数字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的融合表现为一方面不同网络平台提供类似的服务,同时,同一网络平台能提供不,同服务。就电信产业而言,表现为从单纯的语音通话需求发展为数字通信和多媒体需求,从独立的信息系统转化成为网络化的计算系统。Yoffie指出了融合的三种推动力量:半导体,软件和数字通信技术;政府放松管制;管理者的创造性。其中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融合的原始动力。根据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即每片芯片上的晶体数=2(该年度-1960)/2。从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器诞生开始,摩尔定律的预言一直适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数据获取、信息处理(计算)、信息储存、信息编码/译码、密码/改变频率、传输、压缩、显示等都可以采用标准的数字格式。在此基础上,各种信息处理就出现了所谓“数字融合”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Authony 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与Min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s”(计算机通信)和“Tele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开始引入通讯功能,而电信则开始进入程控时代。

信息通信业中真正出现网络层次上的融合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一阶段,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呈现出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大趋势。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的出现对网络的经济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随着网络的简化和基于口协议的发展,提供网络服务的总成本将会下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上升,因此单位成本将明显下降。其次,NGN相对于原有网络所需维护成本小,由于可以进行远程管理和诊断,因此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份额将上升。另一方面,NGN交换具有高度缩放性,增量成本是线性的,因此小型NGN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由于具备上述特点,通信网络的规模经济性相对于原有网络将更弱。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样的特点会降低进入壁垒和对管制的需求。NGN不仅在供给侧节约成本,而且在需求侧形成了提供大量服务的可能。其核心部分的媒体服务器可以提供高级的媒体处理能力,支持高级媒体服务,如互动语音、会议、信息和语音识别等。因此,NGN将使得产业的范围经济性增强,导致更多但更为融合的竞争者的出现。

3

2.2 网络融合与产业融合

由于网络融合能推动网络产业的改革,人们通常将网络融合和产业融合相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最早的产业融合发生在20世纪初,这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同的生产过程被应用到不同的产业中,使得产业边界开始模糊,从而出现产业融合现象。Greestein和Khanna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而网络融合多数是指在信息产业中发生的,拥有物理传输网络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有学者认为网络融合涵括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代表着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也有学者认为作为网络融合的具体案例,三网融合只是一种重要的产业融合现象。

目前,有关网络融合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电信产业。Bijl和Peitz将电信产业中的融合定义为“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交互性地)传送各种不同的通信服务„„电信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通道与服务,使得融合成为可能,这指的是:将基础设施和内容垂直一体化;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不同类型信息(例如语音、数据和视频)的数字化”。

Geradin将研究扩展到所有网络产业(电信、邮政、能源和运输),认为融合是网络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各种网络产业间的融合可在网络设施、服务或经营战略三个层面发生,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深度的跨产业融合,如电信和信息技术产业部门的融合发生在所有的三个层面;松散融合,即多个公共设施部门,如电力和电信部门之间的融合,只是在网络或业务层面发生的不完全融合;特殊合作,如铁路和航空运输业之间特殊的合作方式。其中,多个公共设施部门的融合已经成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向规制部门提出了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及合谋问题。

2.3 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

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人们还提出了业务融合的概念。叶云区分了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认为业务融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用户通过不同的电信网络使用相同的业务;其二是用户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同样的业务。而网络融合从总体上来讲,是不同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底层技术、组网架构等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和最终合二为一的趋势。他同时给出了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 4

网络融合不是业务融合的必需,提供业务的各种基础网络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市场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而业务层的融合将不会受限于基础网传送结构;另一方面,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业务融合要求网络的互联互通,并通过降低业务承载成本的内在要求推动异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

2.4 网络融合的多层面分析思路

从上所述,可知网络融合实际上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等不同的认识角度。为了讨论的方便和结果的通用性,对网络融合的内涵给予一定的限定和规范是必要的。实际上,网络融合意味着平台从专用走向通用化,其他网络设施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拥有平台的运营商可以相互进入,从原有产业潜在竞争者的角色转化为实际竞争者,将自己的网络提供基本设施服务,进入瓶颈部分。同时,网络融合还将产生新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扩大产业的边界,将原有的相邻市场融入统一的市场。

在这两种趋势的作用下,新的进入者、新的市场将推动竞争进一步深化,因此,原有产业的市场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演化的过程仍然受到瓶颈企业可能实施市场关闭的困扰。罗亮从剖析电信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开始,以寡占市场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用市场关闭理论解释了网络融合环境下电信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化问题;同时,肖金学在2006年通信产业年会中提出首先在电信内部达到两网融合,逐步发展到电信产业外的融合,都不失为研究与实践网络融合的可行方向。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以技术层面的融合分析为基础,辅之以产业经济学角度对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现象的考察,可以进一步阐述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可行的商业模式,给出政府规制的角度和方向。

3.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对融合各方商业模式的探究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参与博弈的各方也正试图探寻可行的商业模式。廖仁斌在分析电信企业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电信企业的商业模式模型,并以湖北电信的商业模式再造实践为例,对转型中的电信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评价,对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号码百事通业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商业模式可以从信息产业链(宏观)层面和分类业务(微观)层面进行归类分析。该 5

文从宏观层面对收购模式、产品服务定制模式、产业链合作供应模式三类商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般而言,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国外目前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即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将商业模式的变革分为完善型、调整型、改革型和重构型四种类型,并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变革对商业模式核心逻辑的改变程度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融合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商业模式调整。实际上,若不考虑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我们将难以充分认识网络融合的意义。

3.1 商业模式变迁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尽管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从技术到商业的应用目前还仅仅处于实践阶段,融合的成熟还需要发展相应的商业模式。能够维持网络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实现参与融合各方的共赢。均衡状态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网络运营各方博弈的结果,这样的博弈将是一种变和博弈。

从战略角度看,网络的融合将关系到企业的战略选择,包括动态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组织的动态性、企业兼并和收购、电信产业竞争状态的可维持性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演化等。面对网络融合导致的商业模式变迁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需做出自己的战略调整。

3.2 基于双边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双边市场理论是解释网络定价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出现于本世纪初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我们可以将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者分为两类——生产者用户和消费者用户。前者通过通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后者通过通信网络获得这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市场模式概括为一种多边市场,其中,通信网络是一个平台,生产者用户是一系列卖者,消费者用户是一系列买者。进一步将其简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双边市场,即市场由三个部分组成:卖者、平台和买者。

根据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的理论,卖者和买者的价值都会因加入平台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正反馈,获得正的外部性。而从平台运营商的角度看,把卖者和买者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上,从双边市场中获得最大收益则是其基本出发点。

6

20世纪末,当人们正在憧憬网络融合即将开启通往宽带通信的未来之路时,电信产业却意外地出现过一次衰退的迹象。当时的电信运营商们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市场对高速(宽带)数据传输巨大需求的预期上。然而,由于宽带通信的需求并没有真正被培育起来,运营商们发现“无法在宽带市场建立一个能存活的商业模式”。截至今日,电信运营商在宽带网建设、3G网络建设方面仍然存有疑虑。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能否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出潜在的需求。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们已经开始推动这种双边市场的发展。其中,将移动网与因特网融合起来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沃达丰的Vodafone Live业务、NTT DoCoMo的I-mode业务、韩国SK电讯的“NATE”模式、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在信”等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引进一系列内容服务商作为战略伙伴,即卖方合作者,然后为买方——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数据服务,或者直接称之为移动因特网服务。随着网络融合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在整个电信产业内,双边市场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电信产业的双边市场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新的商业模式将使我们对电信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3.3 典型商业模式的成功及其原因

很多大型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目标都是成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由此带来了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发达国家技术的领先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性,因此其商业模式也比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并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发展。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典型的包括日本的I-mode和韩国的宽带市场模式。“I-mode”业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在技术上保证了参加合作的各方,包括内容、入口、网关、网络以及终端都能彼此啮合,相互协同。更为关键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这一商业模式中,运营商DoCoMo扮演了类似于平台运营商的角色,其他参加合作的企业都通过DoCoMo的“I-mode”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交易,这就保障了DoCoMo的核心地位。其中,合作的内容服务商为DoCoMo提供业务支持,即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类数据和信息服务,DoCoMo将用户交纳的信息费返还给内容服务商,从而实现了内容合作方的收益;合作的终端设备生产商设计并制造适应DoCoMo要求的终端,然后通过DoCoMo将终端设备提交给用户使用。DoCoMo利用自身

的优势,吸引用户使用DoCoMo的业务。而使用者往往被“I-mode”的“永远在线”所吸引,从而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

4.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一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问题。

4.1 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

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对机房、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硬件舍得花钱投入,有时甚至达到非名牌、国外品牌不买,而对于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往往重视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几乎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病了。在某超市企业整洁敞亮的计算机房里,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Hub摆放有序,但是一谈到网络管理,技术主管却大倒苦水:以前只有几台计算机搞搞进销存、人事、工资等前后台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建设LAN,联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所承载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加大软件的投入,引入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

4.2 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

顾名思义,网络管理就是管理好网络,确保网络的畅通。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度信息化,使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流程如EDI、ERP、CRM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就对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网络的连通就可以,还应有全局的目光,提供高附加值的网络应用服务,包括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业务的开展。有位网络管理员曾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保证网络通信是可靠的,能及时响应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安装一些服务器端共享软件等。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在重视技术服务的同时,缺少与业务的沟通,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管。而现代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体现业务的规则。

4.3 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

以“问题驱动”、“出现问题后再解决”的被动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一些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的要求。市场竞争要求网络部门的工作要从被动维护向为业务部门、为市场主动服务转变,网络服务质量要从内部测评考核向真正的用户感受转变。

网络部门要围绕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加强网络运行分析,开展网络延伸服务,为市场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定网络优化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改进网络服务的措施。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及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的手段,如Cabletron的Spectrum,可以管理所有基于SNMP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分析、智能故障预警,在网络层面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网络管理工作还要开展网络信息流量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掌握公司采用的新业务策略的效果,为公司调整策略提供支持。可以说通过网络管理为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工作是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

首先出于商业原因,硬件设备厂商对网络管理信息中的私有部分进行相互信息封锁,使得各自提供的设备管理工具和网络管理平台,对竞争厂商的设备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如果选用了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的产品,就不得不配置多个相互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管理系统之间出现孤岛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许是一个几乎没有远程办公的小型的LAN;或许是以FDDI(或ATM)为主干,以太网、Token Ring、无线网,并有远程访问,甚至建有WEB站点的混合结构;或许是一个分布式环境,该环境中有许多运行于各种平台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甚至是一个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企业所开展关键业务流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要求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必须互联互通,但是因为彼此采用不兼容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所造成的孤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已经严重影响网络系统对业务支持的能力,造成企业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也使企业在MIS的投资上产生浪费。实现网络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不菲的代价,目前解决管理孤岛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入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对构成企业IT环境的所有资源实施端对端的可靠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现有企业IT资源为中心,对复杂的异构环境同时使用LAN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

5.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NMS NMS就是为网络装置提供的典型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可根据各自的面向对象和管理性能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系统。这些系统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如pcAnywhere,或者也可能是一些管理用户特定资产的系统,如Oracle数据库。就单个系统来说,它们都很有价值,完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不高。

第二类是LAN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提供范围较广的功能性,它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这类管理系统的产品包括HP's OpenView、Novell's ManageWise和Microsoft's Systems Management Suits(SMS)。对拥有小型网络的公司所需的LAN管理方面,HP's OpenView在大多数方面超过SMS和Novell's Managewise,特别在集成性、可扩展性、问题管理和自动检测上得到用户的首肯。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系统。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s NetView和Cabletron's Spectrum.这些管理系统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包括企业应用管理在内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就是业务。如何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全面的网络管理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确保网络与服务的可用性,减低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增添新的业务机会,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使网络真正成为全面服务于业务的网络。

6. 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回报,包括网络的高可用性、IT的投资回报率(ROI)及拥有成本(TCO)、企业的高附加值等方面。这也就是网络管理的价值。

6.1 网络的高可用性

网络的可用性是指网络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高可用性可能意味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持续操作。一方面要求网络设备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以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另一方面从网络管理入手,来实现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高可用性(包括应用和服务的可用性)对企业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必须要确保网络高可用性。网络不可用引起的业务损失在不同的企业会有所不同。一般地,实效性越强、业务越关键的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例如超市前台收银,

后台管理系统、银行ATM系统、证券电子商务系统、旅客定票系统等。评估网络可用性对业务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全年网络非正常时间/企业全年作业时间)×企业全年收入例如,一个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的公司,其网络可用性为98%,即非正常时间占全年营业时间的2%,那么每年因为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约为2%×3000万元=60万元。

6.2 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

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很多企业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了解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网络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一个适合企业的IT系统到底要花多少钱?市场上众多的IT产品到底哪些最好?选择的IT系统好用吗?什么是功能全的IT系统?价格怎样考虑?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一个好用又买得起的IT系统。归根结底,他们是要合理、经济地控制好IT投资,尤其是在投资中控制好总拥有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评估机制,对各种存储方法做投资回报率(ROI)和总体拥有成本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上信息系统时都是这样花钱:信息化的最初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因而最初的需求是面向功能的。但是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这就是没有认真考虑总拥有成本的结果。

企业究竟该如何投资?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购置一个信息系统,大部分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按照上述观点建设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IT的投资回报率也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关。高效率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用于“救火”的时间,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6.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所谓高附加值,是指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增值部分,它有别于减少网络故障造成的损失和降低拥有成本这两种情形。

通过对企业IT系统实施全面的网络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方面提供的空间非常诱人。例如,通过分析企业WWW服务器的用户访问情况,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来访者对公司哪些产品、服务、技术更感兴趣,发现潜在的客户和市场;在Internet网上提供新的服务(如电子商务),扩展企业的业务空间,使网络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确保网络的服务等级,确保业务系统的服务品质,从而提升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等。

全面的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高附加值”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计量,这部分价值随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不同的网络管理策略而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分的价值将远大于前面所讨论的两个环节。

7.结束语

本文有下列四点主要结论:

7.1 网络融合具有多层次涵义

由于网络融合的多层次特征,从单一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分析网络融合的问题时应当从不同层面同时进行,基于融合后网络与原有独立网络的经济特性差异,分析融合过程中可行的商业模式,从而对相应的管制政策进行调整。

7.2 网络融合将部分改变电信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网络本身具有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同时,网络融合的主体拥有双边市场的典型特征。电信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网络。随着技术层面网络融合的发展,网络的经济特性也在发生变化。首先,网络融合扩大了电信市场的规模,增强了其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其次,技术进步实现了网络的动态效率,提供产品所需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再次,同网络传输同质产品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性网络运营主体所提供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下降。

7.3 网络融合将带来新的规制实践

网络融合的动态变化必然带来管制的、变革。终端产品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政策和管制的不确定性。网络的融合会使管制在纵向一体化、互联互通、条件

性接入、普遍服务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讨论消费者选择和企业决策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随机试验模型模拟政府管制政策影响下的电信市场演化。

网络融合促进了多平台竞争,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阻碍竞争的因素,比如提供竞争性业务的数个主导企业会进行合谋或者采取排他性行为。因此,即使电信产业的竞争性正逐步加强,规制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从规制机构设置和竞争——规制政策融合的角度分析竞争政策和规制政策之间的替代性。

7.4 网络融合研究的多方向性

显然,网络融合并不是电信市场中的特有现象,运输产业也存在相似的融合现象,但对其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同时,广义电信产业的网络融合不仅需要分析主导电信企业的战略,更要关注作为进入者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从研究内容来看,对网络融合的研究涉及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多方互动。技术仍是推动网络进一步融合的原始动力。网络运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对网络融合的影响分析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网络各方博弈的分析将从原有的静态分析进一步发展为动态分析。博弈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对网络融合过程的分析中,演化博弈的引入丰富了分析的应用范围;在对多市场竞争的分析中,多维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发展可以说明博弈各方的战略;在对政府管制的分析中,多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完善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妮娜.数据库新的应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J].中国电子商务杂志,2003:12~13.

[2] 曾凡涛,熊元斌.试论数据挖掘技术在营销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2002:10~15.

[3] 蔡猷花,张岐山.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3:10~11.

[4] S.Cavalieri,D.Panno.Anovel solution to interconnect Field-Bussystems using IEEE wireless LANtechnology[J].Com-puter Standards&Interfaces,1998,20:9-23.

[5] Gil Held.Data Over Wireless Network:BluetoothTM,WAP&WirelessLANs[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20~23.

备注

理科论文中会经常出现图,表,程序,应该以以下形式出现 例如:图

图1 网络三层结构

例如:表

表1 MAX197控制字格(X2)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