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毕 业 论 文(设计)

摘 要

由于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还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找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消费需求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城乡

居民消费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农村居民健康合理的消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提供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提出问题并对研究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用到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引入实际指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进行因素分析;第五部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对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差异、收入差距

目 录

序 言„„„„„„„„„„„„„„„„„„„„„„„„„„4 一、概述„„„„„„„„„„„„„„„„„„„„„„„„„5

1. 研究问题的提出„„„„„„„„„„„„„„„„„„„„5 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

二、有关消费需求的基本理论介绍„„„„„„„„„„„„„„5

1. 消费需求水平„„„„„„„„„„„„„„„„„„„„„6 2. 消费需求结构„„„„„„„„„„„„„„„„„„„„„6 3. 消费需求变动的一般趋势„„„„„„„„„„„„„„„„6 4.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7

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现状分析„„„„„„„„„„„„7

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状况及比较„„„„„„„„„„„„7 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变动状况及比较„„„„„„„„„„„9

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12

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12 2.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别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18 3. 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19

五、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对策建议„„„„„„„„„„20 参考文献„„„„„„„„„„„„„„„„„„„„„„„„22 致 谢„„„„„„„„„„„„„„„„„„„„„„„„20

引 言

消费是指用货物或服务来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每年新创造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主要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用于投资,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

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起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是终点,但它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的发展。消费使生产得以最终实现,并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完成与前提,是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同时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受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镇较发达而农村比较落后,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制度上、经济上、人民生活上,而且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别是一项反映城乡差别的重要指标,其集中体现为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的差异。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通过研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来了解和掌握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

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概述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与投资和外需相比,消费需求是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一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需求的

大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消费需求稳步持续增长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显示的国情决定了人民的绝对消费水平还比较低。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城乡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农村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人民生活上,就集中体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的差异。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并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通过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来了解和掌握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体,对再生产过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生产是消费的基础,对消费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消费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生产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的动力。由生产和消费的这种辩证关系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城乡消费差距过大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现状的描述和实证分析,揭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各项缩小城乡差别的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实际依据。

二、有关消费需求的基本理论介绍

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从消费形式上看包括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两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消费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消费需求也包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

1. 消费需求水平

消费需求水平又称消费需求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影响消费需求水平最

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可支配收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者当前的支出水平取决于当前的绝对对收入水平,收入增加或减小时,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或减少。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此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且小于1。因此,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会超过高收入家庭。此外,如价格、利率、收入分配状况、资产状况、人口、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

2. 消费需求结构

消费需求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即食物支出在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该定律所揭示的比例关系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是: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额/消费总额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由此,联合国粮农组根据恩格尔系数值的大小,将居民生活水平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此外,价格因素、商品因素、消费者个人因素、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等也会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消费需求变动的一般趋势

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即人们的消费需求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和交换关系的加深而不断地得到满足,并产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客观必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会使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变动,但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是呈上升趋势的。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

(1)在消费水平方面的表现:消费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具有不断向前递进的客观趋势。消费水平递进首先表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因为人们追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不会降低现有的消费水平;其

次表现为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

(2)在消费结构方面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以消费层次上升为特征的消费品比例变化是客观必然的。

4.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同生产、分配、交换构成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无论什么社会,生产过程都是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离开了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消费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完成与前提,是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现状分析

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状况及比较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相应地,人们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下面我们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现状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1993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平均消费倾向如表1、表2所示:

表1、表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各年数据计算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消费差距明显拉大。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942.88元,比1993年的2110.81元增加了5832.0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0.1%,平均每年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5年为2555.40元,比1993年的769.65元增加了1785.7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4.6%,平均每年增长7.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明显低于城镇。1993年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之比为2.74:1,到2005年这一比值扩大到了3.1:1。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

大,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相差有十年之多。

(2)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持续低于城镇。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之间只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即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5.7%,比1993年下降了6.2个百分点。1996年以前,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这种变化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基本吻合。但是,自1997年以后的大多数年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反常地比城镇下降的快,不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结果,而是农民收入偏低且对未来预期不良而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的缘故。

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变动状况及比较

(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比城镇居民高近9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1993年~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状况及差异如表3所示:

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各年数据计算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逐年递减的,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基本消费已得到较好的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正逐渐从

基本消费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过渡,充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3%下降到2005年的36.7%,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下降幅度为1.13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58.1%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幅度为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十几年来恩格尔系数变动幅度相差不多。,但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很多,到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尚不及城镇居民1998年的消费水平。199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值为1.155,而到2005年这一比值上升到了1.240。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还有较大的距离,农村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结构得到优化,但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例的差异却在逐渐增大。

我国城乡住户调查中将消费支出分为8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八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地变化,从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由于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恩格尔系数的变动状况,所以下面我们主要讨论除食品支出结构相对指标以外的其它支出结构相对指标。

1993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数据如表4、表5所示:

表4、表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5年与1993年相比,城镇居民用于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下降了4.16和3.14个百分点,而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和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上升了4.86、8.73、4.63和3.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用于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下降了1.38和1.44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上升了3.05、7.33、3.97和0.6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比例的降低,说明人们的基本消费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例的提高说明人们对享受消费的要求正在逐渐升高;交通通讯消费在总消费中比例的迅猛增长说明人们对发展消费的重视和渴望。居住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又是和我国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所有这些变化都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趋向合理化,在不断地从低级消费形式向高级消费形式转变,改革不仅在城市也在农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差异的变动状况,我们将表4和表5的各项数据

对应相除得到比较相对指标组成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除衣着和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的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外,城乡居民其余各项消费支出比例的差异都在逐渐扩大,农村居民除居住的消费比例高于城镇居民外,其余都低于城镇居民。

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结构的优化程度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有慢慢缩小的趋势。但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例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

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可支配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1978年~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在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到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2.86倍,1994年以后的十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3.22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一级建制收入、灰色收入等隐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农村居

民没有像城镇居民一样有相对稳定和可预期的收入作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发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有多大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

为了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我们可以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作为自变量,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差额作为因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讨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所建立的模型为:△C =α﹢β△Y ,其中△Y 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C 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1990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额和消费性支出差额如表7所示:

表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各年数据计算

根据表7中的数据,利用SAS 统计分析软件估计的结果如下:(其中,A 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C ,C 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Y )

回归方程为:△C =156.927+0.7540△Y

t =(3.0711)(58.6279) R 2=0.9959 F=3437.2304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的F 统计量的值为3437.2304,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对其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有显著的影响。可决系数R 2 为0.9959,说明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的总变异中有99.59%可以通过上述模型来解释,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人均收入差额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呈正相关关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每增加1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额就会增加0.7540元。

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收入是消费的源泉,居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其消费的增加。所以城乡居民收入水

平的拉大,也必然会导致其消费水平的拉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

为了考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对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现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值△E 作为自变量,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Y 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E =α + β△Y

1990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值和人均收入水平差额如表8所示:

表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各年数据计算

根据表8中的数据,利用SAS 统计分析软件估计的结果如下:(其中,B 代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值△E ,C 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Y )

从以上SAS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对恩格尔系数比值的 回归方程为:△E =1.0910+2.7E-05△Y

t =(61.7405)(6.0766) R 2=0.7251 F=36.9255

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对其恩格尔系数比值的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有着正相关关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每增加1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值就会增加0.000027元。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实质是农民的消费结构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不合理,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出很多,这说明农村居民还是将大部分收入用来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居民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必须以收入的增加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农民想要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缩小与城镇居民消费

结构的差异就很难实现。

(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影响我国城乡居消费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因此要想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我们首先需要找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目的。下面我们就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我国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存在着由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前者资本、技术密集,效率、收入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后者劳动密集,效率、收入较低,主要分散在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农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落于工业化进程,十几亿人口仍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5亿左右。近年来,农业技术进步虽有所加快,土地产出率虽有所提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业和非农业人均创造的GDP 之比,由1990年的1:3.9扩大到2001年的1:5.2。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目前仍然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民增收困难。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难。

第三,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出现了总体上的下降趋势。农产品加工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从严重短缺到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重大变化,随之农产品加工连年下跌。价格的下降和产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农民来自出售农产品收入的减少。在目前农民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例仍高达近60%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售收入的减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及纯农户的收入出现了持续徘徊甚至下降的情况。

第四,农民的素质不高,农业的市场主体力量薄弱,导致农业的效率低下,农户增收困难。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部分花在城镇学校的建设上,农村则基本上靠农民集资、摊派和征收教育附加费来实现。城镇的办学条件远远优于农村,师资条件也是城镇强于农村,其直接后果是农村入学率与教学质量都远远低于城镇。在职业教育、科技知识教育方面,农村的财政支出也远低于城镇。这些都使得农民的素质低于城镇居民。农业市场的主体是农户,其素质低、规模小且分散,无法很好的把握和处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信息,导致农产品生产和教育成本比较高。而且我国农业市场的主体力量薄弱,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风险,对市场变化无力作出反应。农民及农业的这些特点,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市场效率比其他产业更低,农户增收困难。

第五,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增加缓慢。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增长放慢,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平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年到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由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第六,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货币性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实际负担的增长,承受着与其享受的公共产品不对等的沉重负担,城乡居民负担不公平。农民收入总体上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但农民反而承受着比城镇居民更重的税费负担。如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1%,而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再加上其他杂费,则差距更大。

2.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别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

受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在文化素质、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使得他们在文化素质上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意识不如城镇居民强烈,对发展消费的渴望也不如城镇居民高涨,这使农民陷

入了愚昧的怪圈,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大了在此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农民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他们的消费观念不仅有自身的因素,还受整个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农民的消费观念趋于一致,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更多的封建迷信思想,使得农民的消费观念不得不受这些不良落后东西的影响,产生许多愚昧落后的消费行为。

所有这些使得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有更浓重的传统节俭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消费能力偏低。从近几年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上看,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低得多,表明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消费更加谨慎。

3. 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

城乡居民所处的消费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条件有了较大的变化,公共设施发达,如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公园数量有所增加、休闲广场不断兴建、文化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便利,市场体系发育良好,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而我国农村大多处于地域偏僻的地方,交通不发达,公共设施建设不力,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虽然也有一定的改观,但整体上不如城镇,如大多数农村没有自来水和煤气的供应、电力的供应也不如城镇的及时方便,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等明显滞后于城镇,在这种消费环境的制约下,即使农民有比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比较高的消费欲望,也无法将这种欲望转变成现实。城乡居民在养老、就业和医疗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医疗保健设施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仍有部分农民没有医疗保健制度作保障,缺乏医疗保健设施和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提高,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上述三个方面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差距并不时在短期内形成的,从根源上讲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它们之间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同的政策,城乡居民利益不平等,在客观上形成了城乡差别。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但二元经济的影响远没有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五、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阶段,对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需求明显不足,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越拉越大。针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这一现状,并结合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由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城乡的收入差异。而城乡收入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提高认识,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实好党中央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和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同时要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目的。

第二,完善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负担就存在着大量不合理、不规范的成分,乱摊派、乱收费现象严重,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保护农民的合理利益不受侵害,就应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税费,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

第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首先要搞好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对来城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态度,从而加强城市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承载来城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市民社会的能力;其次就是要发展好乡镇企业,加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安排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

第四,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行农业生产。运用市场机制确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并且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第五,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自身的收入,取得更好的收益来改善自身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促进自身收入的增加。而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着农民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必须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理念得到更新和优化,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从而提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第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农村消费环境不完善造成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农民的医疗没有保障,娱乐生活贫乏,这些使得农民的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能力也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城乡公共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建设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和娱乐场所,促进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同时注重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资源、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参考文献

[1]谷书堂. 政治经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马树才. 经济计量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林木西.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房爱卿. 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尹世杰.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刘斌.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孔泾源.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吴明瑜. 消费结构与消费政策[M].改革出版社,1991.

[10]易丹辉. 居民消费统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