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3000字)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1册)教案

第一课:色彩的对比

教材分析:

《色彩的对比》是一节色彩知识课。色彩具有多样性,当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表现出差别,产生比较作用时,就产生了色彩对比。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有些色彩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强烈的、活跃的,有些色彩的对比则相对较为柔和。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与感受色相之间产生的较为强烈的对比。

教学目标:

1. 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提高对色彩的感觉和辨识能力。

2. 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之美。

3. 大胆尝试运用对比色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

要性。

⑴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的对比。

⑵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理解色彩之间存在对比的意义。通过欣赏身边的色彩或是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让学生思考“如果世间万物只有一种色彩你会感觉怎样?”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色彩之间的对比作用,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现在这样的五彩斑斓,充满活力。

抓住重点,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

色彩的对比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本节课所学的色彩对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间所呈现的比较强烈的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指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在生活及美术作品中无处不在,在各种不同颜色的对比中,以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之间形成的对比最为强烈,由于它们之间是互为补色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教学时,可以先从补色对比入手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之美。

欣赏感受色彩对比之美,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把色彩知识的学习与感受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绘画作品中都使用了哪些主要的颜色?

这些颜色之间的对比程度怎样?

你认为画家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想表达什么?

画面上的色彩对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学生用对比色创作美术作品。

(3)让学生运用对比色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创作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

你创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否适合用对比色来表现,为什么?

你打算利用怎样的对比色来作画?

你想利用这样的对比色表达怎样的感受?

学生作品完成后,在讲评活动中,大家谈论的主题也要一直围绕着感受与认识色彩对比来进行。

第二课 色彩的调和

教材分析:

《色彩的调和》是继色彩的对比之后的又一节色彩课,本课主要是让

学生感受和了解调和之美。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颜色,颜色之间就会形成色彩对比关系,只不过是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强对比和弱对比之分而已。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中,我们重点让学生感受色彩之间存在的比较强烈的对比,而《色彩的调和》一课则着重于让学生体验色彩之间因为存在着弱对比关系而形成的比较协调的色彩感觉。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起色彩的调和时,主要是指邻近色和同类色。

在色轮中,凡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都比较弱,我们称之为邻近色。同类色指的是在同一色相中不同颜色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同类色。

同类色或邻近色的相互搭配使用,给人协调统一、层次丰富的美感。

教学目标:

1. 学习色彩知识,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

2. 欣赏大自然中、生活中及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感受协调的色彩所富有的美感。

3. 能够运用色彩的调和知识创作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1)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色彩的强对比引到色彩的弱对比上来,让学生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

可以同时出示一幅色彩对比很强烈的作品和一幅色彩对比比较弱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幅作品色彩的不同感觉,并在色相环中,找一找这些色彩所在的位置,看看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在色相环中,色相对比距离为120°~180°的为强对比类型,色彩的对比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具有刺激性。而色彩之间的距离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相对对比关系弱,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我们可以把呈现这类对比关系的色彩称之为相互调和的色彩。

(2)清晰界定邻近色和同类色的含义。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等美术活动,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邻近色和同类色的概念。(出示课件)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风景、设计作品或绘画作品来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临近色之间的关系。

同类色则比邻近色更加接近,它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橘红等等种类,黄颜色中又有深黄、土黄、中黄、橘黄、淡黄、柠檬黄等等区别。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变色龙吗?

变色龙有什么特点?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变色龙是怎样通过改变颜色来保护自己的?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动物或现象?

通过这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对相互调和的色彩有个直观的感受。

(4)重点欣赏绘画作品中是怎样运用协调的色彩的。

以《初踏黄金路》为典型作品供学生欣赏。

向学生提问:画面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主要色调是什么?

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调和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够使整个画面色彩协调统一。

(5)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本课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运用调和色来创作一幅美术作品,作品的主题可以自定。绘画时提醒学生提前构思画面的主色调,学生作品完成后,可进行展览讲评。

第三课 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

教材分析:

纵观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画家在设色时基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写实性方法,再现画家眼中感受到的客观世界色彩的真实,我们称之为再现性色彩。另一种是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主观地选择、搭配色彩,以表现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我们称这类色彩为表现性色彩,也有人称之为主观性色彩。

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是色彩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及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色彩,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色彩是绘画艺术再现和表现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表现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再现性色彩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种颜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每一个人都可以用

自己的方法去观察、感觉和表现色彩。

教学目标:

1. 欣赏与感受不同色彩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

2. 了解表现性色彩的特点。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打破脑海中“固有色”的限制,用主观性色彩创作美术作品。

3. 提高对色彩的驾驭及表现能力,表达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用色彩绘画时从来没有考虑过色彩的像与不像的问题,他们挥洒自如,想用什么色画就用什么色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是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表现性色彩来画画。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绘画的风格也越来越倾向于写实,他们开始认为那些形象真、色彩像的画才是好画,反而并不容易认同那些充满激情的表现性色彩绘画。所以要随时纠正孩子的片面观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

1、在开始上课时,有必要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主观”“主观色彩”“表现性色彩”和“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

⑴可以出示色板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⑵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⑶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11页左上角的学生作品,讨论作者是怎样运用色彩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你从作者对色彩的运用中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由你来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情绪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去进行表现。

(出示课件)欣赏画家名作,了解画家对色彩表现的不同方法。重点感受与认识那些从画家主观感受出发创作的表现性绘画。

如凡·高的《向日葵》,以强烈而丰富的金黄色阶,表现出向日葵的生命力,蕴涵着画家对生命、阳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欣赏、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各自特点。

然后再重点选取一幅或几幅表现性色彩来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着“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家这样运用色彩你有什么感受”“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等。

通过一系列的欣赏评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位画家对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创作过程: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或风景自定主题绘画。

在学生开始作画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引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以及童心童趣展现于色彩当中,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画面。

评价:以自评为主进行讲评活动。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可以开展“我心绘我色”为主题的讲评活动,讲评时建议以学生的自我介绍为主,说说自己是怎样选择色彩来表现的,自己画面上的色彩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第四课 我喜欢的艺术家

教材分析: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以能否“看懂”为标准,他们欣赏的一般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地借助“文学性”的描述。当然,用这种方法欣赏一般性的具象绘画是可以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或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而我们要想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就应该明白:

没有一个时代的美术不是在它特定的时间、地点、文化背景上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搜集资料,运用观察、欣赏、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齐白石、徐悲鸿、毕加索、米勒、罗丹或者其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从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目标:

1. 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史上至少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2. 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3. 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养成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良好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有关中外艺术家的资料,如图片、光盘等,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提问学生“你知道的艺术家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提到的艺术家的名字。 结合书中出现的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阐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可提问如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主题等。同时,透过画面,猜测作者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会画面的情调,是深沉还是豪放,是乐观还是悲观。

熟悉了本课提及到的艺术家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课中未提及到的艺术大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接下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搭设一个平台,即提问学生“你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地。对于学生恰当的评述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丧失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

在本课的创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艺术特色。

第六课让画“站起来”

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其认知程度的逐渐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课通过运用立体表现的手法将平面艺术作品进行再现,从而让学生对平面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同时也通过活动,提高立体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1. 能够仔细观察和分析某件绘画作品,体会其形象的美感和各形象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绘画和立体纸工的形式表现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3. 愿意尝试用新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制作步骤和方法:

1.构思

首先把需要制作成立体效果的原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观察,确定重点表现哪些内容,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画面的整体色彩,设想最终表现效果。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后,让学生对书上或收集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析,并能说出自已的创意构思,拓展学生的思维。

2.制作

(1)把卡纸对折,并修剪成需要的外形。根据原作色彩对卡纸背景进行着色。

(2)把塑料泡沫修剪成山的形状并着色,等干后依次粘到着好色的卡纸上。

(3)用火柴和卡纸架好小桥,并把做好的小亭子安放固定上去。(4)最后别忘了插上扫帚苗当做树来点缀画面哦,一幅新的《千里江山图》就做好了!

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可要多动动脑筋,很多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都能用到画面中来呢,比如易

拉罐、乒乓球、喝饮料用的吸管等等,都是很有创意的材料!下面就看看凡·高的《阿尔的吊桥》和克利的《乘船的辛巴达》两幅作品都是用的什么材料吧!

3.分组进行设计:

1、利用自己准备的美术作品图片等材料设计让画立起来。

3、可以根据所见的画面进行设计和构思。

4.小结、展评。

举办“立体作品展”,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听取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意见,教师点评并和学生一起小结。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八课 旋转木马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一件能够旋转的玩具,如用旧方便面盒、饮料筒,也可以用彩纸自己加工制作。课本提供了伞盖的彩纸制作方法,用一张彩纸剪成圆形,去掉60°左右的一部分,剩余部分粘合,就制成一个锥形的伞盖。旋转木马的轴可以用现成的小棍包扎装饰,也可以用彩纸卷成,在其中一端固定一个直别针,并加上一些纸垫片,可以使伞盖在上面能够更好地旋转。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一套新颖别致的木马玩具。

2. 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体验材料的美感和造型活动的乐趣。

3. 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可拿出几个不同内容的旋转卡、陀螺或可以旋转的玩具让同学们欣赏,并问“谁会玩这个玩具?”同学们都会跃跃欲试。通过一个情境的建立,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主动参与学习活

动。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很有效的,接下来的一整节课里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个小玩具吸引住了。然后再通过让他们自行观察和分析,找到规律——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旋转?重心、对称、平衡等字眼会从他们的口中传出。在同学们有困惑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给予补充。

玩具风车的叶瓣四周线垂下各色各样的旋转木马,也可使学生赏心悦目。有条件的地区,可让孩子们坐一坐旋转木马,亲身体验旋转木马带来的乐趣。高兴之余,请公园的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旋转木马的材料、运动原理等。另外,指导学生观察旋转木马的造型特点,为设计制作打下基础。

根据旋转木马的运动特点,动员学生向父母及亲友请教,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设计制作旋转木马,做到有趣、可操作、安全,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总结,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本课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提示孩子们制作木马玩具时要考虑重心的问题。即每个“小木马”之间的距离要相等,重量也要相等。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平地上做空骑木马的表演,既激发孩子们游戏的乐趣,又可使他们在做游戏时无形之中注意木马的重心问题(怎样保持做游戏的同学之间距离相等)。

用陶泥做底座,用一支铅笔做立竿,或用彩纸卷一长卷插入泥座中间做杆(杆可转动),在杆下部固定一硬纸板,再将2008北京奥运福娃、或本班同学的大头贴固定在硬纸板上,使其慢慢旋转。为了使玩具漂亮,可在底座四周贴上彩纸,或画上可爱的形象。如:三国人物、西游记人物等等。使学生在美术活动实践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用折纸或粘贴的方法,选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旋转木马,将旋转木马用线牵引固定在一个能转动的塑料碗或方便面碗的四周,用手动力旋转,既有趣又漂亮。“木马”可以是各种马的形象。如:战马、小马、变形马、卡通马等,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动物或人物的形象。这一课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把握:一是选择材料;二是选择制作方法;三是设计形象;四是如何使之旋转;五是怎样利用美术的方法完成设计制作过程;六是材料、形象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关系;七是通过设计制作,使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养成观察、动脑分析、想象创造的能力和方法;八是结合旋转木马的选材、设计、制作,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九课 丰收了

教材分析:

本课以“大丰收”为题向学生们展示了农民画以及利用农作物等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品。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农民画以及农作物等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有很多同学甚至没有去过农村。因此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作物,了解农民的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农民画的特点,能够模仿农民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描绘丰收的图画。

2. 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选用拼贴、镶嵌、编织等方法创作一件体现丰收的艺术作品。

3. 懂得生活中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创作美术作品,美化环境,培养耐

心细致的观察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展示农民画,会有一种鲜活的冲击力和先入为主的感觉。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展示农民画,既可使学生初步感受农民画的与众不同,总结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农民不是用双手在画画,而是用他们的心灵在画画。其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民画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具有现代艺术气息,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粘贴画是小学美术教材中一项富有情趣的内容。尤其在农村,粘贴画的材料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应有尽有。老师可选出几件自己的或学生的满意作品,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它们的美。引领学生观察这些材料,让孩子们捧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有的甚至还可以尝一尝,然后再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它们的形状和色彩。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认识、了解小果子、小豆子等,特别是在外形、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

还可以设计制作蛋壳画、纽扣、毛线贴画、布贴画、火柴棒贴画、木屑贴画、昆虫贴画等延伸美术教学,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制作粘贴画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即想──画──选──涂──粘。⑴想。①在动手前要想好内容。鼓励引导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创新。②一幅画不仅内容要新颖,造型要夸张、有趣,而且色彩也要丰富。这些需要在做之前想好。⑵画。我们可以先在底板上勾画轮廓。在绘画时提醒学生注意构图要充实、饱满,线条流畅。也可以鼓励学生不画轮廓线,直接粘贴,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大胆构思与个性创作的潜意识,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⑶选。①选择合适的形状、颜色、质感的材料。②有没有其他的材料可以选择,若是换一种材料会出现什么效果。③出示选材不好或背景色不当的粘贴画作品及选材单一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它们的缺点以及自己在选材时应注意的问题。⑷涂。涂胶水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涂。不能一次涂得太多或太少,还要涂抹均匀。有时需要涂一部分粘一部分,有时则要把整个画面涂满。两种方法要灵活选择与适当运用。选择胶水时还要注意胶水的黏性。⑸粘。一般先粘贴轮廓线以及重点部分。然后添满轮廓线内的空间。大面积的地方还可两人一起完成。有时材料小,粘的面积也小,就需要借助镊子等工具了。还要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遇到的情况灵活运用,看谁最会想办法,看谁粘得又快又好。学生创作前要提出要求:⑴构思新颖;⑵巧妙地选用材料;⑶造型夸张有趣;⑷色彩干净、漂亮;⑸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且别具一格。教学过程中,适当轻声播放“背景”音乐,不仅可营造

轻松气氛,还可使视觉艺术与声音艺术相互作用,刺激学生的想象与创作的冲动。

最后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材料、创意、方法等有了较理性的把握。对学生完成作品后展开的评价,要鼓励全体学生留心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第十一课 愿望是这样实现的

教材分析: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及数码产品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行业都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彩色打印机等设备。信息技术课也成为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学习着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多媒体技术在迅猛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艺术。图形图像编辑软件强大的功能,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字设备方便快捷初中英语学案的图片获取功能,使得以前一切复杂甚至于想象不到的愿望和想法,现在实现起来变得非常简单、快捷。如今,生活中精美的书籍装帧、海报招贴、商业广告等平面设计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电脑平面设计新颖、奇特,使得电脑平面设计作品富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也使少年儿童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图形软件对富有情趣的多张图片进行合理地合成、处理,从而使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得以实现,体验利用电脑软六年级上册英语试卷件制作平面美术作品所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电脑美术,从欣赏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使学生知道,掌握应用电脑软件、数字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能,会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增添情趣。

本节课在教材中提供了多幅电脑平面设计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多数是利用一幅图片作为背景,在这幅图片的适当位置巧妙合成小朋友自己的照片,处理得非常自然,就像科幻情景的真实再现,每一幅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体现了不同学生多种多样的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特想法和创意。

教学目标:

1、赏评佳作,感受电脑平面设计独特的美感。

2、了解电脑图形软件的功能,能够利用它设计制作新颖的作品。

3、体验利用电脑软件制作艺术作品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是否想遨游太空?你是否想到海底漫步?你是否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和愿望?导入课题--愿望是这样实现的。

二、欣赏各种各样的电脑美术作品,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

三、介绍电脑图形软件,演示制作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演示教学,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软件的使用,特别是选图、抠图数学金榜学案的技巧。

四、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指导。

要求; 在进行作品的设计时,要注意正确处理物体与人物的前后遮挡关系和人物动态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五、展示交流。

采用小小设计师评选等活跃的形式进行。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电脑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十二课 成语里面故事多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本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此课完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究式发挥学生的潜能,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很适中,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开心的学知识,而且都能够展示其艺术才能。对于学生来说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表现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 表现领域的课程。成语故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它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本课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理解成语的含义,为成语故事进行配画,主要是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画笔进行表现。孩子们笔下的形象更能体现出他们对成语故事的理解,配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本课允许学生尝试多种创作手段: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形式均可,以充分给学生创作空间为宗旨,发挥其创新精神。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创作能力寓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

3、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4、通过为成语故事配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在作品上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及主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会为成语故事配画的方法步骤

学生用具准备 固体胶(双面胶) 、彩色笔和彩铅笔(油画棒)、彩纸和a4纸、剪刀(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方法准备工具材料)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1、展示多个成语故事画面。 2、展示古代人物的服饰。

3、展示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创作的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别看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可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那可真是成语里面故事多。

2、出示课题---成语里面故事多

3、成语故事言简意赅,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学生讲故事

下面老师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滥竽充数》的故事,然后共同讨论一下为这个故事配一幅画,应该选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欣赏作品 启发讨论

1、下面欣赏一下书中的这件由艺术家程树人创作的雕塑作品《滥竽充数》,猜一猜哪位是南郭先生?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2、小结:这件作品节奏重复而不单调,造型独特,寓意深刻,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接下来继续欣赏其他的作品,看一看好在哪儿,都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4、成语故事伴随我们长大,忘不了那些动人的情节。给它们配上图画吧!让美好的童年在心中留下。你准备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为一个成语故事配画呢?

5、成语故事描写的都是古人,在创作中同学们肯定很难准确地把握古人的服饰,老师准备了古代人物服饰图片,供大家参考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或最感兴趣的艺术表现手法(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来进行个性化创作,表现出富有特色的作品。

2、创作的作品要准确表达出成语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成语的内涵。

3、作品可以是成语故事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表现一个特定的场面。

4、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结合的方式。

学生创作

1、课件循环播放古人服饰图例。

2、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有困难的学生。

3、讲评学生的作业,随时指出设计优缺点,纠正错误。

4、展示、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作品展示 1、展示作品2、学生评议

总结

请每组同学选出你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大家一起来猜猜这张画表现的是哪一个成语故事,大家点评一下优缺点。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成语故事画长廊形式在教室外的橱窗内进行作品展示,进一步展现学生艺术创作的魅力。

第十三课 祝福

教材分析:

福寿平安,喜庆吉祥,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的追求和愿望。生活中,迎亲嫁娶要贴双喜字,过年要贴窗花,北方许多地方还有贴年画的习俗,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鸟朝凤等图案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展示出人们美好的心愿。在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建筑、室内设计、标志、包装、服装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和体现了吉祥观念。吉祥图案有着深远的历史和东方文化的积淀,继承和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会使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因为吉祥初中升高中语文试卷纹样以其朴实生动的艺术想象,高度的概括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出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福,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吉祥纹样的分类和表现特征有很多种,其中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类。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侧重。这种方法易于学生掌握和学习。另外,本课内容孕育着浓浓的人文色彩,也是对学生了解祖国传怎么制作课件统文化,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的好教材。

教科书的图片呈现由四部分组成,左页圆形小图从人们的现实生活提示和营造出浓浓的人文情景,一年新旧交替,人们贴窗花,祈新纳福,红彤彤的福字,幸福的笑脸,透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充分应用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福字图》、《寿字剪纸》作品艳丽、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现形式上,一幅为木版年画,一幅是剪纸作品。这两幅作品构成形式清晰明确、特色突出,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结合着高中化学教案学习提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部分由于版面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传统纹样的魅力,丰富学生的创作。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也较为丰富,教师也应好好利用。另外,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侧重吉祥文字的装饰和变化,在实际创作中字形的变化也是学生常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但本课教学不要当做美术字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传统吉祥图案的形式美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能够利用文论文字进行装饰美化,传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法导入新课。

比一比,看谁说的寓意吉祥或美好含义的字词多

二、欣赏传统吉祥图案

1、这些图案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选择了哪些字进行装饰和表现?

3、这些字表达了怎样的祝福和心愿?你还能说出类似的一些字吗?

三、表现与创作

1、学生思考和交流自己的构想,相互启发,打开创作思路。

2、装饰形式多样。

3、学生创作

四、体验成功,升华情感

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意,在相互赠予的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

第十四课 诗情画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

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2

苏州园林欣赏》)

.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综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苏州园林吗?(学生集体答) 师: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去苏州园林旅游吧。(导入课题《诗情画意――

二、欣赏园林的美

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苏州园林的三个美:自然美、空间美(建筑美) 、人文美。

这三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分析各类园林的特征,重点介绍私家园林。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苏州私家园林图片。)

一)园林的自然美

问题1: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a. 叠山理水。b. 花草树木。c. 园路建筑

①山是园林的骨架。②水是园林的灵魂。③植物是园林的生命。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

问题2: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问题3: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灰瓦白墙)

问题4: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借景的造园手法)

2、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它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的孤绝:如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称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元人景元启叹曰:梅花是我,我是梅花;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拙政园. 雪香云蔚亭中“雪香”喻梅,云蔚喻茂密的树木。

菊的风霜:如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中遗世独立的情怀,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品格。

竹的气节: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象征坚贞高洁,洁身自好的品质。

空谷幽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 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兰生幽谷,无人自芳。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雪香云蔚亭)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的匾额、对联等。

课后作业

1.选择园林小景,配上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

2.如果你是某小区的总设计师,你将如何让小区可居、可游、可赏?并将平面设计规划图画出来。

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 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 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 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 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 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 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 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 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

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 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鹭云寺“静含太古山房”,意含“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 )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 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

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

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网师园、留园、个园、? 勺园、拙政园、怡园等。? 这些都是在城市园林之中再现山河大川等自然之貌的一种景象,其布局体现“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以勺代水,? 以址为绘”的一种境界。并将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其意境深邃的境界。? 取名“网师”,是因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 亦取巷名音相似也”。原来宋宗元由于母亲年迈,五十岁即陈情乞归故里,筑网师园为退隐、养亲之所。他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 一则借正史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志;再则也因为园旁有巷名王思,? 取其谐音;取名“拙政”,是因为苏州的拙政园为明. 正德年间(1506-1521? 年)御使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弃官还乡,在原大宏寺旧址拓建成园。? 其本人曾曰:“余自筮休抵金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争,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 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体现了其遁世归隐、趣在田园林野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嘲讽。? 另外是突出某一景点的主题,如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一景点,? 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君臣唱和、忠君爱民的思想,同时也标榜统治阶级的扇被恩风、重托爱民的思想境界。? 古代皇家造园讲究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 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再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庭园,意即扇扬“仁义道德”之风,即“奉扬仁风,慰彼黎黍”之意,“扬仁风”为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其立意和整个庭园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协调,其中“扬仁风”这一匾额起到了突出主题、意境的作用,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分析。

其次是点景。如题咏、楹联有: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额悬“荷风四面”,亭柱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独坐亭中,? 观赏着田田荷叶,依依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真是“柳浪接双桥,? 荷风来四面”; “闻木樨香轩”在苏州留园,位于黄石假山之上,山上桂树丛生,? 八月中秋,月桂盛开,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樨香轩”,? 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点明此处怪岩奇石、岩桂飘香的迷人景象。? 另外还有匾额:可自怡斋(苏. 怡园)、长堤苏晓(扬. 瘦西湖)、法净晚钟(扬. 大明寺)、洗秋、饮绿(北京. 颐和园)、柳荫路曲(苏. 拙政园)等,对联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 沧浪亭);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扬. 瘦西湖. 长堤苏晓);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扬. 瘦西湖. 月观),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

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 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 拙政园. 雪香云蔚亭),? 取自南朝萧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文颈联,该亭和远香堂隔池相望,四面遍植梅花,? 暗香浮动,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喻梅,? 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上有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行草对联:“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几声蝉噪、几声鸟鸣更显示出其地林之静、山之幽,居高临下,? 环览中园之景色,远方水波潋艳,万榭隐现,近处山上树木葱笼,百鸟和鸣,? 山下溪涧环流,芦苇摇曳,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平山堂(扬.? 瘦西湖)有对联“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和众宾欢”, 是欧阳修在此宴饮史实的真实写照,隐喻主人藐视朝廷、仕途挫折、消遥取乐的封建士大夫思想,? 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一个高度的融合。

绘画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是相通的,造园即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即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源于绘画, 如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造园就是在讲求统一变化、协调对比、高低错落、有进有出、? 疏密相间等造园法则的前提下,据造景之法立意布局,? 将置景要素构成一幅三维动态空间的自然山水画。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画理是造园之源;? 绘画和刻雕参与园林景观

的形成,对园林景观起到衬托和修饰的作用,? 如古代建筑的彩绘、石刻等,都体现了绘画对造园的作用。许多古典园林,? 都有画家的设计和参与、建造,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 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

在时空观念上园林艺术的意境和诗词绘画的相通和相异。

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追求以有限的篇幅、空间、幅面创设无限的意境,? 追求“境生于象外”,以求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寄托,? 但由于构景要素和创设素材的相异,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更加深入一步,现分别加以阐述:

园林艺术的创设素材的物质实体性较诗词绘画在表观上更具象、? 在意境创设上更深入。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空间中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屋、? 动物等作为原始创造素材,经过精心构思立意、空间布局,? 创作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之中的艺术形象,“在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 “在幻境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使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领略无限的艺术境界,寄托情思,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和变化的总原则,? 以及该原则在造景之中应用产生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 比例尺度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使主题和意境充分的表达,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

在时空上园林艺术意境的表达较诗词绘画更直接、深入。

园林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实体空间造型艺术,? 所展现的是一个个物质实体如亭、桥、廊、山、植物体等,运用一定的造景手法进行布局,? 并可通过象征手法对意境进行表达,加之一年四季的季相景观,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延续性,景观的动态序

列对于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是诗词、绘画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 点景和拓境的功效,从另一方面讲,? 园林又为古代诗词绘画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并演变成诗词绘画的变种----题咏、壁刻等,是中国文学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和诗词绘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借、? 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真乃“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

第十五课 走进美术馆

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人类文化的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应运而生。美术馆具有展览、典藏、研究以及公众教育的功能,它保存着人类智慧、心灵的结晶,除保护和研究人类文明的珍品外,美术馆设有各种展示和展览活动,向人们传播知识、启迪人们的心灵,促进艺术普及,提高公众审美水平,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试卷日益提高,人们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走进美术馆,亲近艺术品、欣赏艺术品,甚至研究、了解它们,成为现代社会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旨在将美术学习和审美素养的提高,由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了解各类美术馆的功能和特色,使他们获得一种美术学习的方式和渠道。亲自置身美术馆直接与艺术品对话,实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对学生了解艺术品,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感受,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将美术学习与社会活动融为一体,在实际的活动中,使学生掌有机化学实验握学习方法,适应社会和社会交往等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材以不同种类的美术馆为线索进行呈现。第一部分,展示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等中外著名的美术馆及其特色馆藏作品。目的让学生对美术馆这一公众设施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版面限制,教科书只能以点带面,不能详尽地解释,教学时教师应作必要的补充。另外,如果学校所在地有美术馆,教师更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本地区美术馆的了解作为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去认识和实践。第绿色蝈蝈分段二部分,网络美术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各大美术馆

也纷纷建有自己的主页,各种主题的艺术网站也很多。教师可以结

合网络引导学生去探寻、学习和欣赏。第三部分,建立自己的美术馆,旨在让学生养成收藏的爱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馆的功能和作用,知道一些著名美术馆的特点和藏品。

2.愿意尝试参与美术馆、网络美术馆等实践活动。

3.养成积累艺术品知识和图片的爱好,能够建立自己的美术馆。

4.进行综合探索活动,发展社会实践、欣赏评述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小学二语文教学论文入新课:

引用画家陈丹青的一段话:你怎样认识世界?看世界地图?读历史书?读世界新闻?读参考消息?读杂志上关于世界的报导?不是,你要真正能够感性地、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应该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引出本课主题:走进博物馆。

二、传授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几个美术作品向学生提问:这些作品在那儿可以看到它们的原作?由此引出博物馆的功能:保存并且展示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认识到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并且学会利用它,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有中国石化工程研究院着重要的帮助。)

于是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博物馆都在哪里呢?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世界十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名称和分布,并重点介绍卢浮宫及其三宝《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和《蒙娜丽莎》。(这里可以简略介绍一下玻璃金字塔入口及其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这个时候,学生会急于想知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情况。

资料告诉我们:建国前,全国才二三十家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增加了两千多座博物馆。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其中北京故宫和台生物化学习题北故宫以其规模宏大、藏品丰富成为佼佼者。

一宫文物,分飞两岸引发师生追忆一段历史。

北京故宫建筑世界第一,台北故宫藏品世界第一。北京有故宫没文物,台北有文物没故宫等评论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

当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课件模板下载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一段话和众多的资料说明两岸故宫各有千秋。(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三、教学深入:

如何使用博物馆,国内外都有比教成功的例子:

1、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已得到广泛地运用。老师和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去博物馆面对相关的作品进行学习和交流。

2、有些博物馆甚至允许美术爱好者临摹原作,这比起临摹印刷品来,更容易学习赵州桥教学反思到名作的精髓。

3、2001年3月21日-3月30日,摩尔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之旅系列活动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这一活动通过了解摩尔、接触摩尔、体验摩尔感悟摩尔、说解摩尔、走进摩尔认知摩尔等系列活动使广大师生参与到美术馆教育中来。

参观博物馆,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既能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又不至于走马观花。首先要大致了解这些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属于哪些领域,这包括事先的简单了解以及到博物馆之后通过导览资料进一步的了解,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其高中化学课件次是选择合理的路径,

这个欣赏路径不一定要按照博物馆藏品时间上的顺序来确定,而要选择一条比较合理、省时、高效率的路径来完成欣赏。

四、课堂小结:

走进博物馆,走进人类历史、文化的艺术长廊,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在时空与文明中穿梭、与伟大的艺术大师对话。思考、讨论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中的定位,在历史上的位置。我们为我们的民族骄傲、为华夏文明骄傲、更为共和国的今天骄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满怀激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