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绍兴市人民政府市长钱建民

2011年2月22日在绍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一并进行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实施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上级要求与绍兴实际相结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强化率先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影响力。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3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

总值63486元,折合9378美元;财政总收入3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和2.5倍。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由16家增加到26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4948亿元和39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6和2.8倍。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4亿元,“三年建设计划”前两年完成投资1498亿元。曹娥江大闸、杭甬运河绍兴段、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嘉绍大桥、绍诸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输变电容量1771万千伏安。外贸出口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200亿美元,去年达到211亿美元,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83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年均增长1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243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成功举办建城2500年庆典、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等重大节会,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绍兴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粮食生产连续稳定增长,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5%,外建农产品基地扩大到90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87家,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1万亩。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78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1.9倍,纺织、机械、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由2005年的8.3%提高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8个。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增速居三大产业之首。旅游业总收入由116亿元增加到318亿元,游客人次由1523万增加到3489万。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深入推进,房地产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3%,连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县。引进北京大学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等各类创新载体87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9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23%提高到1.9%,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4000件,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六位。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8件、中国名牌61只,创建成为全省唯一的商标战略示范城市。人才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6.1万,“330海外英才计划”开始实施。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比“十五”期末下降52.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化解华联三鑫、纵横集团等企业经营风险,金融生态环境保持稳定。

(三)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

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新格局。修编完成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纲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93.4平方公里,镜湖绿心和越城、袍江、柯桥三大片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迪荡新城初出形象。完成越王城保护整合等古城保护工程10万平方米。“数字城管”顺利实施。县域中心城市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加快发展,全市城市化率由“十五”期末的53%提高到58.5%。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建成电气化村1038个、信息化村479个,行政村全部连通等级公路、公交通达率99.2%,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92万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百村小康示范、千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83%,建成18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农民68万人次,转移农民21.5万。“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启动经济薄弱村扶助项目3262个。

(四)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升生态竞争力、环境承载力。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诸暨市、新昌县成为省级生态县,2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5.1%和15%。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耕

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出比“十五”期末提高64%,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0万吨提高到80万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日处理能力由71.5万吨提高到126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平方米提高到15.2平方米。新建林带林网18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森林绍兴”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注重激发各方面创业创新热情,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国有、集体经济加快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民营经济不断壮大,30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市政工程、政府采购、国有产权等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排污权、商标专用权、林权开始用于抵押贷款。地方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发行企业债券7家、短期融资券3家,上市公司“绍兴板块”由“十五”期末的24家增加到42家。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47.3%,集体林权流转47万亩,集体经济“三资”实现规范化管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新组建或调整政府部门14个。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深入实施,省、市两级中心镇达到28个。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顺利推进,取消或调整各类审批前置条件164项。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预警和

摩擦应对服务机制不断健全。“招商引资”加快向“招商选资”转变,五年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利用内资总量达到380亿元。累计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境外投资9.5亿美元。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共建杭州都市圈、“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经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青川灾后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疆阿瓦提援助工作开始启动。

(六)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融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发展软实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建成国家综合档案馆、绍兴美术馆、越文化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梁祝》、《一钱太守》等文化精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2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永久落户绍兴。创建成为中国书法名城。教育均衡性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2%,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5%,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增加到3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万人增加到5.5万人,绍兴文理学院列入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63元提高到285元,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城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7%。,荣获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

改革示范市称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举办全国游泳冠军赛、第七届市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绍兴籍运动员五年获得7个世界冠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安保任务。国防动员、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501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6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6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相继实施,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由每月610元提高到98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237.5元提高到4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149元提高到297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895元提高到1550元。社会福利床位年均增加10%,“星光老年之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

部实现集中供养。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到36.6和67.6平方米,累计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5.3万平方米,廉租房保障1523户。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城乡互联网用户达87.7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6%。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紧紧围绕“抓平台促发展、调结构促提升、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工业转型升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配套扶持政策,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重点培育领域。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绍兴纺织、诸暨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轴承成为省级转型示范试点。建成世茂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引导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服务业。编制《全城旅游总体规划》,积极创建古城5A景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列为省级创建点。 二是致力提升发展平台。启动滨海新城大开发,探索实行“委托管理、充分授权”管理新体制,组织编制概念性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加快建设“十路三桥”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镜湖新区核心区块建设,重点抓好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科教园、迎恩门改造等工程。大力实施开发区整合提升,袍江新区、绍兴经济开发区先后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开发区通过

省级整合提升验收。出台加快培育中小城市政策意见,编制12个省级中心镇规划,17个中心镇成为省、市培育小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置换政策,组建各级新农村建设公司20家,有序推进首批39个中心村培育工作。

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一票否决制、节能预警和全民节能机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切实保护高效产能,坚决关停非法产能,启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意见,建设重点节能项目159个。实施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启动“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扎实推进污水达标进管、生活污水纳管、曹娥江采砂整治等工作。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市区二环以内公交车辆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

四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十方面实事全部如期完成。重点是,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启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率先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2家。广泛开展“文化大巴”、数字电影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中小学生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51元和471元。实施市区三年住房保障规划,出台老旧房改造、公租房、公积金扩面等管理办法,完成农房改造2.9万户。新建和改造一批农贸市场,市区新增蔬菜基地2213亩。开展城市交通秩序大整顿,实行交警全警执勤,优化公交线路,增设

停车泊位,严厉打击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交通文明得分居全省第二位。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人民在市委领导下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绍兴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未彻底消除,应对危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产业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服务业比重低于“十一五”预期目标,新兴产业培育成效还不明显。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要素制约问题十分突出,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力仍然不够强,城市化推进不够快,城市化率没有实现“十一五”60%的预期目标。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有待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腐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

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十二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深入研究和编制完善《纲要(草案)》,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现在《纲要(草案)》已提请人大审议,下面就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关于《纲要(草案)》编制的总体把握

一是把握战略要求,体现方向性。市委《建议》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发展目标。《纲要(草案)》以此为依据进行分解细化,并规划了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项目。

二是围绕发展主题,体现全面性。市委《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战略重点,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纲要(草案)》全面体现主题、主线、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的内涵要求,提出一系列具体指标、工作载体和政策举措,并制订了完善的保障体系。

三是注重科学可行,体现导向性。《纲要(草案)》既把中央、省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目标任务中去,也坚持统筹兼顾各地发

展的具体情况,在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指标体系安排等方面,力求科学合理,充分体现导向性和可行性。

四是坚持继承创新,体现系统性。《纲要(草案)》编制中,坚持继承发扬“十一五”时期好的经验做法,做到指标体系、工作任务、项目推进的前后连贯,也坚持创新谋划长远,加强与国家、省以及周边地区“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对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进行了系统安排。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进入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关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战略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

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绍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围绕总体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指标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消费比重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428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6000元,第三产业比重达42%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左右。 ——民生保障改善走在前列。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以上,新增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万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

——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前列。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中心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3%以上。

——文化繁荣发展走在前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水平走在

全国前列,社会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功,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清水工程和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明显,河网水质总体好转,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达15%左右、林木蓄积量达到1620万立方米。

——社会和谐发展走在前列。法治绍兴、平安绍兴建设稳步推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全省领先。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5%。以内。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作了全面部署,主要有十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产业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统筹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市域协调

发展,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与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构筑调控有力的水利设施网,建设比较完善的高速信息网。 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五是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让更多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统筹人口均衡发展,改进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把构建独具绍兴特色的文化事业产业体系作为建设文化休闲城市的重要任务,切实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九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深入实施开放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力拓展国内市场,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坚信,在中共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绍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201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为工作基调,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开局

深入推进三年建设计划。继续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服务业提升“十大工程”,着力推进217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34亿元。建成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绍诸高速公路、铁路东站货场迁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嘉绍大桥、31省道绍大线北延、绍兴中心港、3G

通信网络以及绍兴县滨海热电、诸暨市城东中心区、上虞市绍诸高速公路连接线、嵊州市104国道改造、新昌县钦寸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甬金铁路绍兴段等项目,做好杭绍台高速、钱江通道南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升级投资,实施总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40个、5亿元以上项目80个,力争完成工业性投资7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统筹安排项目用地,积极探索建设项目筹资新机制,确保三年建设计划圆满完成。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健全新型贸易促进体系,制订出台内外贸协调发展政策。扎实推进11个省级以上出口基地建设,组织实施100个重点市场拓展计划。积极培育出口品牌,力争省级出口名牌达到60只。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保单融资功能。加强对企业防范贸易风险的指导。注重进出口协调,重点扩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资源能源进口。大力发展国际物流,改善通关环境。深入开展产业对接、央企对接、越商回归等引资活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设立、收购、兼并参股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产业配套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强山海协作和浙东区域合作,做好新疆阿瓦提、重庆涪陵等对口支援工作。

着力增强消费带动能力。把增加居民收入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完善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行业人工成本等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联动补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努力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新型消费热点。深入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推动农村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改造升级中国轻纺城、中国领带城、中国茶市等重点市场,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大型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建设。强化区域品牌整体营销,推动“质量强市”建设,提高绍兴产品市场竞争力。 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00人次以上,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越商队伍。全面营造维护公平准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努力保护好企业创业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做好企业解困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每年20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建设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切实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促进纺织、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稳定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加快培育20个现代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100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创新建筑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与工业基本同价。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微型

CBD、现代金融、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整合市、县旅游资源,启动旅游集散综合体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古城5A景区创建,积极发展全城旅游和全市旅游。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17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创建100个农业园区,扶持100家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100个创业型农业主体,提升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迎评工作。积极推动传统企业加快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新培育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筹建华夏研究院,继续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战略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0项。深入实施 “330海外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开发计划,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区域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建立项目环评区域限批、投资能评否决、落后产能信贷限制等制度,完善差别化电价、阶梯式水价调节机制。深入推进以“五小”为主的第二批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积极推广共性节能技术和工艺,推行能源计量精细化管理。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工作。推进污染企业网格化管理,完善排污许可和COD按浓度收费制度,切实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大力加强基础水

利、农田水利、饮用水利建设。全面开展浙东古运河环境整治、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曹娥江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森林绍兴”,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市高大乔木覆盖率,全市新建森林城镇、村庄60个以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民间投资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政策,开展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实行用地指标与用地绩效挂钩,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探索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生成机制、流转机制,促进市域内项目共建共享。深入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短期融资券试点,鼓励发展非银行金融业,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力争新增融资100亿元以上。积极开展省级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化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置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系列改革。

(三)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

大力拓展中心城市。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一批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启动科创园、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拉开新城框架;全面开展招商选资,力争引进产业项目投资200亿元。精心实施镜湖环湖区域规划,全面推进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高铁站前区、科教园、迎恩门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袍江“两湖”区域开发建

设,建成曹娥江袍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编制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外包产业。丰富迪荡新城商贸业态,启动迪荡湖城市公园建设。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违法建筑、马路市场、户外广告、流动摊点等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并加强与绍兴中心城市的对接。进一步深化嵊州、新昌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统筹集约发展。加快发展绍虞、诸暨、嵊新城镇组群。完善中心镇培育政策,深入开展2个省级、17个市级中小城市培育试点,依法下放中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把若干个中心镇率先培育成为中小城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中心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组织实施第二批中心村培育建设,争取2年完成村庄整治任务。继续推进“三年十万户”农村住房改造工程,完成2.8万户农房改造任务,其中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300户。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加强农民技能和素质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增收能力。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认真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

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下乡系列工程,加快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集聚区、引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支持精品文化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绍兴文理学院申硕建设迎评工作,力争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成功摘筹。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三年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和国家卫生信息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优生优育优教促进行动,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计生管理与服务。积极筹备第十五届省运会,办好第九届世界荷球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档案等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就业服务援助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充分就业。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以创业促进就业。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入打造“零欠薪”城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强化孤残儿童福利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快建设以公共租赁住

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广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组团化,改善流动人口、网络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创新信访工作,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提升市长公开电话服务能力,着力化解社会基层矛盾。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和应急项目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能力。支持驻绍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妥善做好复退转军人安置。

继续办好一批为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就业方面: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帮助2.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5万人,培训农民6万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2万人。(2)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280万人,增加社会福利床位1800个以上。实现职工医保省市联网,启动城镇居民医保“一卡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420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90元以上。(3)教育方面: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700元和500元以上,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年450元以上。免除困难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保

教费,建立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4)公共卫生方面: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80个以上。市区改造新建公共厕所50个以上。(5)住房保障方面:开工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0万平方米,实施老旧房改造6万平方米。(6)文化体育方面:组织文化下乡演出1200场以上,为农民放映电影2.5万场以上,送12万册图书到农村。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 200个以上。(7)公共安全方面:加固病险水库21座、山塘300座。启动建设液化天然气调峰应急站。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8)环境保护方面:深入实施“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消灭Ⅴ类水,大部分功能区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专项整治,让群众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让我们的城市更清洁。(9)交通管理方面: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施一批道路改造工程,疏通一批拥堵节点,优化一批公交线路,改造新建一批公交候车点,市区新增公共停车位500个以上。(10)“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继续实施“菜园子”规范化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推动优质农产品和名优产品上市;争取10家以上连锁超市延伸进农村、社区,农村便利店覆盖面超过80%。

(五)提升行政服务能力

优化政府服务管理。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做好新组建或

机构调整部门的“三定”工作。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强县扩权和扩权强镇改革,增强县、镇政府职能和开发区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民生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农”支持力度,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公务卡”试点,健全“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积极推进“四减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和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深化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着力提高办理实效。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政策绩效评价制度。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机制。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好行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治懒治庸,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风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制执行报告和工作台账制度。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力度。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重大审批行为的

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监管。全面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控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继续保持公务用车、公费接待和因公出国(境)等经费零增长。

各位代表,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中共绍兴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夺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