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题

1.中国古代主要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有哪些?

答:a. 道家的管理思想:

(1)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老子从世间万物由弱到强的转化中看到了“守柔”的必要性。“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柔弱才有生命力,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处于柔弱和谦卑的地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不为而为。“守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的基础性,尤其提醒领导者不能忘记管理的基础在于下层民众。“守柔”从本质而言是以适应民众需要和追求民众幸福为目标,达到不治而治的最终目的。

(2)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的宇宙法则。自然界是“无为”的,“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也要无为。于是,“无为”就成为老子及其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

(3)善于用人思想。老子说:“知人者智”。这就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能称得上有智慧。如何使用人才,老子形象地比喻:“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这里,老子把江海比作领导者,把许多河流比作众多的人才,领导者对待人才应该谦下。善于用人思想,提倡“知人者智”、“善用人者为之下”、“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这对于现代管理中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有启示作用。

b.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归纳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1)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活动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

(2)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分为“修己”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修己”的自我管理,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中更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都是强调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做到安人先正己。“安人”的社会管理,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诸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即要求修身后的家庭成员都要遵循各自角色的行为规范,完成各自应担负的职能,实现家庭的社会功能。

(3)贵和中庸的管理标准。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础,中庸的本意是讲对事不偏不倚,折中和调和。中庸思想体现了孔子认识事物的三分法,即“过”、“中”与“不及”。孔子主张要把握住“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而用中庸去引导人们。中庸思想启发大家去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如用财有度,用人有度,赏罚有度,批评有度,处理人际关系有度等。人和。孔子和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人和”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企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心协力,完成组

织目标。从广义的观点看,还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平衡。

(4)德礼之治的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恰当的管理手段的运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道出了儒家“德礼之治”的管理手段。

c. 法家的管理思想:

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法”、“术”、“势”是法家的主要论点。

(1)法家之“法”是指管理的法律制度。法的内涵包括法律、政令。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定法和执法两大部分,即制定和执行法律、政令。

(2)法家之“术”是指管理的策略手段。管理之“术”分三类:第一,“形名术”就是循名而责实,也就是按照官职名份来追究他的实绩,用下属的言论去衡量其所做的事和取得的功效。

第二,“用人术”其一,用人要注意排除声誉干扰;其二,用人要坚持任人唯贤;其三,用人要注意扬长避短。

第三,“治奸术”是指用来防止君主统治权被削弱以致被篡夺的一系列策略。

(3)法家之“势”是指管理的权势威势。它是指一种具有绝对权威的强制力,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统治权,如用人权、赏罚权、生杀权、和立法权等。法家认为“势”的成因不能仅仅归为权力,还

与当权者的人格形象及其下属的捧场、颂扬有关。

d. 墨家的管理思想:

答: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1)管理目标——民富治国。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强,民富国治。他借鉴历史的经验,把富国和消除民困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作为努力的目标。

(2)人际关系——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损民以自立,以至全社会都处于“交相别”的对立中。所谓“兼相爱”即是长幼贵贱皆爱;所谓“交相利”就是利人才能利己。只有这样才能万民和,国家富,百姓温饱无虑的理想目标便可达到。

(3)用人之道——尚贤。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是“为政之本”。用贤前要先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授官,贤人一旦录用,就要使他们有职有权,“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在墨子的理想中,官无常贵,不存在终身制。墨子的尚贤思想,如果补上人才的培养一环,则将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人才管理思想。

(4)行政管理——尚同。尚同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体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

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e. 兵家的管理思想:

答: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诸如:孙武指出决定事物成败和战争胜负的“五事”,即所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里所说的“道”是指道义,即只有顺道,才能做到上下同心同德。“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即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将”是指人才,“法”是指战争与管理。台湾企业家陈茂榜先生将孙子兵法的“五事”理解为企业管理的五大原则,即道——经营目标,天——机会,地——市场,将——人才,法——组织与编制。正是由于“五事并重,”使其成了“生意兴隆通四海”的著名经营者。”

在人才素质方面《孙子兵法》提出了领导者应具备“五德”即“智、信、仁、勇、严”。在经营谋略方面,《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许多著名论断,这可以说是给后人,特别是给军事家、企业家留下的极其宝贵的财富。

f. 商家的管理思想:

答:商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颇有特色的管理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子贡、范蠡、白圭等人。子贡通过自己的经商实践,总结了前人经商的经验,提出了“买贱卖贵”的经商思想。

范蠡的“计然之策”包括着丰富的经营思想和经商致富的理论原

则,被称为“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积著之理”则注重于获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

白圭认为,在商品购销方面,确定了商品购销的基本方针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人取我与”是以“人弃我取”为前提的,两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是连续运用而又不可分割的。白圭提出的“乐观时变”、“知所取予”,就是说,不但要预测市场变化,而且在看准行情之后,要能够及时决策,迅速行动,是商业管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1)闪米特人的管理思想。在世界历史上,西方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管理思想的系统资料,是闪族人留下的僧侣们接受族人的赋税,并将收支都逐一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账目记录、会计及管理控制系统。

(2)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古巴比伦人的《汉漠拉比法典》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法典,全文285条,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有许多经营管理思想,如控制信贷、贵金属的存放和付给、货物的经营贸易、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的处理、以及责任承担、生产控制、激励方式等。

(3)古埃及人的管理思想。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525年间建造了大批的金字塔,其工程之浩大,技术之复杂,时间之较长,所耗费劳动力数十万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生活问题、

人员组织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实物分配、运输安排等方面的管理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另外,通过《圣经》也可以看到一些萌芽状态的组织制度、管理咨询、例外原则和授权原则等管理思想。

(4)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在古希腊,当时的思想家对管理有许多卓越的见解。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公务管理与家务管理有共同性”,从而肯定了管理的普遍性。苏格拉底还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什么是管理”,他指出:“管理是区别于技术和经验的一种技能,这和现代关于管理职能的见解相当接近。著名哲学家色诺芬还根据自己亲身的实践经验写成《家庭管理》一书,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他首先提出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家庭管理”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并提出财富是否增加作为判断管理水平优劣的标准。他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这一重要思想。

(5)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古罗马人继承与发扬了古希腊的管理思想。当时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对过于庞杂的帝国机构进行改组。抛弃了当时原有的组织结构,按照集权与分权结合的统治方式,建立了一套新的组织机构。由此看出,当时已经在实践着集权与分权,有效管理幅度等管理思想。

(6)意大利人的管理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也有许多有关管理的思想出现。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莫尔的《乌托邦》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是

通过他对英国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设想而表现出来的。在国家管理方式上,他主张用民主的方式选举政治官员,按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在经济管理方式上,他设想整个社会经济应按照一定的统一原则管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的管理思想是为君主统治国家服务的,但他对权力、组织的凝聚力、领导者及组织的续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3. 简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与经济人思想。

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重要著作《国富论》,在此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对管理思想也有重大发展。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日用品的来源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这些日用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比例的高低。他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他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通过一个制针业的研究,得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

6.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包括哪些?

答: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六种基本活动是:

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

(2)管理的十四原则

第一,分工,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进行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权力与责任,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出现有权无责和有责无权的情况;第三,纪律,组织内所有成员都要通过各方达成的协议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进行控制;第四,统一指挥,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第五,统一领导,凡是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一个计划;第六,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的目标必须包含员工个人目标,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的利益;第七,报酬合理,报酬合理应当公平,对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率优良者给予奖励,但奖励应有一个限度;第八,集权与分权,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条件和环境、人员的素质来恰当地决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第九,等级链与跳板,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底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为了保证命令的统一,不能轻易违背等级链,请示要逐级进行,指令也要逐级下达。但这样可能产生信息延误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约尔提出了跳板原则,便于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第十,秩序,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第十一,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道相结合”;第十二,人员稳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不利;第十三,首创精神,领导者不仅本人要有首创精神,还要鼓励全体成员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第十四,集体

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协作的气氛。

7.简述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答: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韦伯所用的“理想”不是合乎需要,而是指组织的“纯粹形式”。实际生活中组织形态可能是各种形态的结合,但韦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抽象出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作为组织的典范,为大规模机器工厂抛弃家族式经验型转向理性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理论模型的权力基础。韦伯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式的合法权力。及传统的权力、超凡权力和理性的法律权力。传统的权力是来自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超凡权力来自对领袖人物的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的崇拜为基础;理性的法律权力来自依法确定的职位或职务。

(2)行政组织的基本特征。韦伯认为,行政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并作为正式职责使之合法化;第二,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第三,强调职位培训与考试,使每一组织成员都能胜任工作;第四,强调委任制,为了保证在组织的等级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控,所有公职应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第五,强调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公职人员都必须是专职的,并有固定薪金保证;第六,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是毫无例外地适应于各种情况。

(3)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结构框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将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领导、行政官员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层。最高领导即相当于许多组织的高层管理阶层,其主要职能是决策;行政官员即相当于中级阶层,其主要职能是传达和贯彻上级领导的决策;一般工作人员即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其主要职能是执行决策。

8.什么是霍桑试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霍桑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职工行为的一系列试验,这个试验的本来目的是要研究企业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和行为科学的创建。霍桑实验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车间照明度试验。这个阶段的试验从1924年11月开始,目的是探讨车间照明度的变化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他们把12名工人分成两个组:“控制组”的照明度始终不变,“试验组”的照明度和其他条件可以改变。经过一段试验之后,试验人员发现,无论照明度和其他条件如何变化,这两个组的生产率都持续上升。研究人员对此结果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就放弃把照明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变因素,转而就工资报酬、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度、工间休息等因素进行试验。于是霍桑实验进入第二个阶段。

(2)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条件的试验。这一试验从1924年底开始,主要是检测工作时间长度和工间休息茶点供应对生产率的影响,其结果是,不论是工作条件改变的试验组还是工作条件不变的控制

组,其产量都持续上升。这一结果又使研究人员感到不解。后来他们邀请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加入。梅奥具有丰富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知识,他对前两个结果很感兴趣,并且敏锐地指出,工人产量的持续上升主要是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参加试验的工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团体,因而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这样,就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

(3)访问计划试验。从此开始,试验由梅奥领导的哈佛大学研究小组来主持。试验从1828年9月开始,到1930年5月结束,共对2万多名的职工进行了访问交谈,以便了解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方案、晋升提拔,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访谈计划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工人的情绪及实际问题,以消除工人因不满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4)绕线室试验。这一试验的目的是研究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第一,工人对于什么是合理的日工作量有他们自己明确的理解,而这个产量往往低于管理当局所规定的产量标准。工人们认为,如果日产量太高,会使管理当局提高产量定额,而产量太低则会引起监工的不满,而不管是产量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工人的整体利益。第二,研究人员发现,在所试验的三个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两个非正式组织。大部分正式组织的成员都属于某个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有他们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梅奥等人对霍桑实验的材料加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三个: 第一,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第二,企业中存在着“非

正式组织”;第三,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满足程度来提高其士气。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职工是“经济人”的观点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梅奥等人以霍桑试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新的激励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地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组织的工作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必然发生相互联系,不断交往导致感情上的接近,形成了非正式群体。而这种群体中的规范和心理效应,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梅奥认为,在正式组织中是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准则的,为提高效率,组织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在非正式组织中是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准则的,这是出于某种感情而采取行动的逻辑。

③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意度。这种满意度首先表现为人群关系,如职工在工作中的社会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承认,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领导的能力在于要同时具有技术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在于如何保持正式组织的经济要求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3)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新领域,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理论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人际关系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这集中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重视群体的作用和把系统论、权变理论引入到管理中来的贡献上。人际关系理论存在着“合理内核”的成分。它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规律,对我们研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人际关系理论提供的管理措施和研究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参考价值。

人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理论所研究的职工的满足,都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作为激励动机的根本;人际关系理论离开阶级分析来研究人的行为,把人看成抽象的人。

9.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是什么?

答: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巴纳德把社会的各种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由物质、个人和社会要素组成的协作系统。他认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即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联系。这三者是保持和发展组织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管理者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对各要素的协作进行协调,以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

10.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以及管理科学学派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西蒙由于在决策理论的研究上做出卓越贡献,而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的代表著作有《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其主要的观点是:①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②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收集情报、拟定方案、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四个阶段;③决策的标准是“满意”而不是“最优”,最优是不现实的,这种“满意”的具体内涵就是:“适当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利润”及“公平价格”;④决策的类型有定型化决策和非定型化决策两类。

(2)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等人。伍德沃德的代表著作有《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权变理论学派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管理方式或方法也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3)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等人。伯法的代表著作有《现代生产管理》。管理科学理论强调以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管理问题,着重于定量研究,力图利用科学技术工具,为管理决策找到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管理科学学派的观点是:①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②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③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