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2-01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类型,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其病因病机各大医家多有论述,患者素有先天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五脏失去营养物质而五脏俱虚,或情志损伤、过度劳倦损伤及某一脏,损伤者往往通过五脏的生克关系而累及其它脏腑,而成五脏俱虚,形成了红斑狼疮的患病体质,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红斑狼疮。具体证型可见热毒炽热证、阴阳两虚证、毒邪攻心证、邪热伤肝证、气滞血瘀证、心脾积热证、风湿热痹症。吾随师所见以气滞血瘀为常见,气滞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因病久气虚,阻滞气机,中焦气机不利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在治疗上宜补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化裁,在临床上疗效满意。我有幸在从师期间对气滞血瘀型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略有体会,对此作总结。   【关键词】气滞血瘀 系统性红斑狼疮 膈下逐瘀汤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机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主要观点是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六淫外邪、七情内伤。其中气滞血瘀证是因病久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渐致瘀血内停。膈下逐瘀汤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桃仁、延胡索、乌药、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用此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典型案例   张某,女,28岁,护士,已婚,平素工作繁忙,压力较大,2010年5月7日初诊。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双手近端指关节疼痛,16个月前出现上眼睑浮肿、脱发,14个月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尿蛋白(+++),采用西医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来就诊时,面部红斑,红中带紫,左眼球结膜下血斑,双下肢可见瘀斑,自述四肢遇冷青紫,月经紊乱,查舌质紫斑,脉缓不畅。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气滞血瘀型)。其病因病机为:该患者平素多繁忙,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饮食不规律,导致气血瘀滞。肝为藏血之脏,体阴用阳,又谓女子以肝为先天,多郁善怒皆能伤肝,加之患者久病体虚,气血运行无力,血行瘀滞。治法:补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化裁。丹参 9g,大黄6g,陈皮 6g,香附 6g,党参 9g,刘寄奴 30g,三棱 9g,赤芍 9g,秦艽 9g,莪术 9g,黄藤 9g,甘草 3g,水煎服,每日三次。6月7日复诊,面部红斑较前次减弱,面积减小,左眼血斑基本消失,双下肢瘀斑较前次减少,舌质紫斑减少,颜色变浅。嘱患者继续服用一个疗程。一月后患者再次复诊,左眼血斑消失,双下肢红斑消失,疗效满意。�   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内经》云:“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在骨则重,在脉则血�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本病是先天不足加之外因诱发使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脏腑受损,日久造成五脏俱虚,虚则易受外邪侵袭,易生瘀生痰,使三焦疏泄不利而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受损,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症状,每个患者的病变部位,病情程度也各不相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过高,血流缓慢的血管炎。故除气滞血瘀型红斑狼疮应用补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治法,在其他证型的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之法,亦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范永升 陈湘君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5月28 卷第 3 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   [2] 董熔 王蔼平 -陕西中医 2001 年第 22 卷第 9 期 5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4 例 �   [3] 赵冬英 陈鲁燕 2002 年 12 月第 25 卷第 4 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附_41例病例报告�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