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渔歌子课堂实录

《渔歌子》课堂描述

——干国祥老师田野研究《渔歌子》课堂描述

时间:2009年3月24日

地点:江苏海门棉种场小学六年级

现象学课堂描述者:马 玲

1

星期一的下午,干老师把整整一张A4纸的预习作业发给了棉种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天的课堂,当然也就从预习作业开始了。

干老师先请每个同学把预习作业纸放在面前,手中再拿好一支笔,因为重要的东西要随手圈一圈,画一画,记一记的,否则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

2

开门见山,学生准备停当后,干老师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渔歌子’是题目吗?”这也是检查预习作业第2题: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再来回答。全班这20个学生本堂课的第一次朗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声音响亮,停顿准确。

读完后,干老师再问这个问题,孩子们仍然显得沉默,后来一个孩子起来说:“好像是词牌名,又好像是题目。”干老师首先夸他很聪明,“因为诗的内容和‘渔歌子’的名字很吻合,而‘渔歌子’又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同学用‘好像„„又好像„„’来回答。”接着干老师又把让孩子们迷惑的地方告诉了大家:“‘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因为虽然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而词牌名和题目的差别就在于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形式,说到这里的时候,干老师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他先叫了一个女生回答,看来女生并没有预习到这些,所以表示不知道。而刚才那个发言的男生(他叫俞怀靖,正好是四年级开展课程实验班级陆老师的儿子。)却又在“一片沉默”中站起来,告诉大家“渔歌子”的词牌名有几行,每行几个字,都是有规律的。他的预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此干老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并也补充了,“渔歌子”是词的形式,而内容倒不用一定要去写打渔。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通过读,学生对“词”和“诗”的形式区别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然后为了再一次加深对“词牌”的印象,干老师又举了一个很滑稽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填词例子:“„„白米饭,小青菜,午饭吃得真香甜。”他告诉大家,虽然从内容上不能称其为诗,但是却就是“渔歌子”词牌的体现,学生都被逗乐了,也清楚地知道了“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干老师请全体同学把“词牌名”写在了预习作业纸相应位置上,然后继续往下学习。

3

接下来干老师要带孩子们学习诗的内容了。

他给学生又提出了一个学习目标:读: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干老师先请一个女生来读,她读得很流利,但是速度较快,诗的意境并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评价她没有读出味道,干老师肯定她读得准确,但是味道还欠一些。

接着,就“如何读出味道”干老师做了指导:

他先请同学发表意见,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一个男生说“美丽”,因为“西塞山是很美丽的”。干老师就请他把“这种美丽”读出来,这个男生定了定神后开始朗读,果然在他理解后,整首诗前两句读得舒缓多了,也得到了老师和大家的积极肯定,他比较满意的坐下了。

干老师又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还要读出怎样的感觉。俞怀靖又起来发表意见说:“要读出满足。”接着,他也试着读出“满足感”来,他的声音努力显得有些悠闲、飘逸。

结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干老师又引导大家:“刚才这两位同学一个说要读出‘美丽’,因为他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而另一个同学说要读出‘满足’,他把这首诗理解成了一个人!因此,这首诗既是一幅画,又是一个人,想想,你要把它读好,应该怎样读呢?”

“画人的画。”一个孩子的轻声应答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呵呵,”干老师也笑了,他帮这个孩子说出他心里想表达的,“这幅画里有个人,这个人心里有幅画,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点拨完毕,干老师又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起来,声音也显得轻柔许多。练读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再一起试试。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第一遍初读时的铿锵有力不同,这一遍声音已经柔和下来,舒缓下来。

干老师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随后,他做了示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犹如白鹭在天空舒展双翼,也带动了学生,不觉跟着他吟哦起来。

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这一遍,诗的节奏基本上出来了,也有了一些诗的味道。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表现,并且告诉大家,等对这首诗理解了,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4

这样,“读”的目标基本达成后,干老师领着学生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行进了。

理解诗意的第二个目标是:译。这也是预习作业3:自己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天空上自由地飞翔。现在已是春季,水流上涨,河里的鳜鱼十分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这点微风细雨,是不需要回去的。”第一个被叫起来翻译的男孩子,预习得很充分,他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着。听着他的翻译,干老师随机指导了三处地方:一是漏掉了“桃花”,引导他补出“两岸桃花盛开”;二是“渔翁”可用“我”代替,因为诗人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这首诗的;三是追问他为什么“不须归”,男孩子很有条理地说:“因为微风细雨,不足为惧,而且河里的鳜鱼,肉质十分肥美。所以‘不须归’。”

这个同学翻译得很棒,干老师称赞了他,然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大家纷纷摇头,表示没有。

干老师就又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读得很好。“译”的教学目标很顺利地就达成了。

5

接下来干老师带领大家要“解”诗,细读诗句了。

他先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干老师和同学们又一起轻声吟读了这两行后,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学生都知道这些是“景物”,干老师请他们把里面可称之为“大风景”、“全景”的词找出来,学生又一致说出了是“西塞山”。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这些都是刚才学生已经学习了的,很轻松地就找出来汇在一起。

干老师又告诉大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让同学们去找。学生也不难找出了“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这时候,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非常美好的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青翠的山峦连绵不绝,山谷间有一弯清澈的流水,两岸桃花粉红,正应和着诗句的前两行。干老师让大家看着这幅图,感受——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可是,当孩子们感觉到这画意的美丽的时候,干老师却问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李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表情非常有趣,大部分孩子都眼睛瞪得大大的,瞅着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好奇。而俞怀靖呢?则眼珠子转动着,竭力搜寻起解答来。

干老师其实是不要他们回答的,他是借这个问题,向学生讲一讲“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的符码意义。因此,看大家都格外聚精会神,他便出示了补充的一首诗,为学生解这个谜: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学生读得可真专心啊。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

“世外桃源。”班里学生还是很聪明的。

“因此‘桃花流水’意味着‘世外桃源’,这在暗示着你这西塞山前原来是一个什么?”

“世外桃源!”学生都为这发现喜悦了。

这样理解后,干老师让大家再把这两行诗读一遍。

学生读完后,干老师又问了一个怪问题:“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

学生又笑了,这又是一个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肯定还有典故。”俞怀靖笑眯眯地嘀咕着,眼光投向大屏幕,其他的孩子早也这样做着呢。

这时的大屏幕上,真美!一只白鹭,正舒展双翅,优雅地向上飞翔,羽毛展开,如春天的云朵一样雪白、松软。

“哇!”学生惊呼了。

“不仅漂亮,白鹭的飞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呢?”干老师问。这些棉种场的孩子们啊,就在棉种场小学周围,就经常能看见许多白鹭自由飞翔的身影啊,你们——在心灵中印下了那美好舒展的身影吗?

遗憾的是,孩子们真的没有说出来啊。

“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唧唧喳喳吵个不停。白鹭飞的时候不急促,缓悠悠地,翅膀在空中缓缓张开,你想象一下这白鹭在空中飞翔的样子。”

这样,感受了白鹭飞翔的优美、舒展之后,老师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一遍,学生读得真美,像白鹭舒展开了双翅,桃花绽放了。

可是干老师对这两行问题还没完呢!他又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

“鳜鱼好吃呗。”学生笑了。

“呵呵,是啊,就这么简单,它写出了诗人的快乐,我想吃我就吃呗。好,把这种快乐再带进诗中读一读,这样,既要读出优美,还要读出肥美,比较困难,你试一试。”

哈哈,这一次孩子们真的是在摇头晃脑了,有个孩子很有趣,读完后,好像还偷偷地——真咽了一下口水呢!

干老师则对这两行做了一个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诗人描绘了西塞山前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了。有时候是和风晴日,有时候是斜风细雨,不管阴晴,都是非常美妙的一幅风景画。

呵呵,就在这里,他还留下了一个思维挑战:让学生说出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学生们回答说: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一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

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风景画;

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幅风景画呢?等我们学完全诗再来说吧。干老师留下了一个悬念。

6

接下来该细读后两句了。

“后两句也在画画,”干老师借用“画龙点睛”的成语说出“画中人”的重要,但是复杂的是,画画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呀,我把我自己画了进去,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我”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们已经知道,这画中的人物是谁?”

“诗人。”

“这渔父是怎样的呢?”干老师引导学生从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入手,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箬笠’和‘蓑衣’是‘青色’的呢?”

学生都说出了是刚做的,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刚做出来,就钓鱼去啦!

“他为何不须归呢?”干老师问了这个问题。这也是预习作业5: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都做了预习,所以孩子举手的很多。

一个孩子说:“因为只是斜风细雨,而且鳜鱼很肥美,所以他不须归,不想回去了。”

他说完后,其他学生都把手放下了。看样子跟他的理解一样。

有一个男孩起来又说:“我觉得是因为他打到的鱼还没有达到他心中想要的目标。”

“诗中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这两句诗。”干老师让同学们把后两行再读一遍。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有些同学很机灵,马上就说出了:“因为他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所以即使遇到了斜风细雨,也不须归。”

干老师让大家用这个句式再说一遍:

因为( ),所以( )也不须归。

这样能够直译诗句意思后,老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不须归”更深层的含义了。

“一边是西塞山前的美好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那么跟此相对的地方是什么呢?”学生茫然不知。 老师请大家再拿起笔来,在预习纸上诗句“不须归”的“归”旁边写下“滚滚红尘”四个字。再问大家:“对于诗人张志和来说,他愿意归到‘滚滚红尘’里去吗?”

“不愿意,因为这里是世外桃源。”学生说。

“是啊,西塞山前这么好,他的生命都跟这美好的风景融为一体了,我不就是这白鹭鸟吗?多悠闲啊。”学生都笑了。

“所以他不愿归啊,这里多自由,多悠闲啊。”简单点了“不须归”的含义之后,老师请同学们把全诗再读一遍,这次要读出“不愿归”的感情来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完,干老师又请全班同学在后两行诗前加上这些词,成为:

因为我戴青箬笠,披绿蓑衣,

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后两行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

7

全诗细读完后,干老师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渔父,因为他在出行前就戴上了雨具,说明他知道要下雨了。”一个男孩子还不理解,这样说道。

而另一个女生就理解地比较深入,她说:“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渔父。”

另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也补充说:“一个向往自由生活的渔父。”

反馈了同学们的理解情况,干老师继续往下进行,帮助学生理解“渔父”。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两幅国画,都是“渔父”形象,所不同的是,左边一幅“渔父图”,扛着的钓竿上,系着一尾鳜鱼,神情逍遥快活;而右边的“渔父图”则是“独钓寒江雪”的淋漓写意,风景与神情,一派索然。干老师请大家猜一猜,哪个渔父是《渔歌子》中的“渔父”?

这很好玩,经过辨别后,大部分同学还是选定了左边的“渔父”,也分辨出右边的“渔父图”画的是学过的古诗《江雪》。这也是预习作业中出现的资料。

接着,老师就让大家说说这两个“渔父”的差别,昨天的预习作业6就有这道题:你认为这两个渔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样吗?

因为学生预习了,所以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一个学生说:“一个渔父是愉快的,另一个是孤独的。” 而另一个学生的回答“一个是下雨的,一个是下雪的”,就引发了大家的哄笑。

老师让大家把《江雪》再读一遍,读得很不错。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关于《江雪》,昨天晚上同学们也完成了这样的复习作业:复习柳宗元《江雪》一诗,在此诗每一句中,找出一个能够表达心情的关键字。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思想?

所以,这时,学生很容易地就说出了诗中四个关键字:“绝”、“灭”、“孤”、“独”,然后老师让大家再读一遍,读出诗中的“孤独”。

读完后,干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同样是‘渔父’,这个‘渔父’为什么孤独苦闷呢?”

“因为冬天的鱼小,鱼少。”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说。大家又都乐了。

俞怀靖站起来说:“我认为他好像是失意了。”

这个感觉真的很棒!在他的预习作业上并没有回答出这个词,这节课他一直兴致盎然地参与着学习,因为他的预习比较好,所以课堂上也为他带来更多的触发。

干老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精彩”,便直接将失意和得意两个词分别写在黑板上抄着的两着诗的标题旁边,借机用“失意”和“得意”带学生进行两个渔父之间的辨析,并让同学们也把这两个词语也写在自己的预习作业中。他又接着追问:“那为什么同是‘渔父’,一个失意,一个得意呢?”

“因为在《渔歌子》里,他身处世外桃源,景色非常美丽,还有飞鸟;而《江雪》里面,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一只鸟也看不见,一个人也没有。”一个男生从景色方面来说。

“我来告诉你吧,因为他们是两种人,”干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了,“你现在旁边写下这两个字。”他让学生把“道家”、“儒家”分别写在相应诗的旁边,然后对学生说:“道家和儒家,他们是两种人。”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两种“渔父”或者说儒道两种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

两种渔父:

道家的渔父——养生求真,逍遥快活

儒家的渔父——担当使命,改良社会

然后干老师以通俗有趣的语言简单讲述了“儒家渔父”的“意”——担当使命,改良社会,但因为达不到而只能去“钓鱼”,所以他“失意”了。而“道家渔父”则旨在养生求真,逍遥快活,就像《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因此“得意”。

同学们一边听着,一边赶紧把这两种渔父的意义抄写在自己的预习作业纸上。

接着,干老师又点了点“儒家”担当使命,改良社会的“意愿”,他结合屏幕上出示的资料,讲他们往往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得不也归隐山林、泛舟江海:

儒家知识分子的“渔父情结”:

孔子:“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干老师对同学简单解释了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一遍《江雪》。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而《江雪》读完后呢,又让孩子们读了一遍《渔歌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首不同情感的诗,放在一起,有一种别样的美妙与和谐。看学生的表情迅速从凝眉到舒展逍遥,真是有趣。

而这时候,一切的谜底好像揭开了,两组词语把两个“渔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揭示出来,学生又赶紧拿起笔来记着:

两幅画面:优美恬静和谐VS清冷孤寂高寒

两种人生:逍遥自由快活VS孤苦坚毅卓绝

可是问题却又像抛入春江的那杆钓竿,又向同学而来了:

你喜欢哪幅画?

你喜欢哪首诗?

你喜欢哪个渔父?

呵呵,前两个问题,全班同学没有一个选《江雪》。可是当又问喜欢哪首诗哪个渔父的时候,俞怀靖却对着《江雪》举起了手。这也是唯一的一个。他说:因为《江雪》比较孤傲、高洁;而《渔歌子》就比较和别人一样了。

这时,干老师又把楚辞中的《渔父》篇投在大屏幕上,简单讲了意思给同学们听,他描摹得很生动,意思也显得更为浅显好懂了。

离骚·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听完故事后,老师又让大家选择:“你选择做屈原还是做渔父?”

孩子们都拿不定主意了,犹豫着,却不像刚才那样一下子就做出选择了。

这时,这两种渔父的表征意义再一次出现在屏幕上:

优美恬静和谐VS清冷孤寂高寒

逍遥自由快活VS孤苦坚毅卓绝

学生仍然在选择着,有的选第一个,有的选第二个。

干老师说:“你不忙选,我告诉你,中国思想,其精髓有两个字,一个是‘儒’,一个是‘道’,所以你不忙选。因此我告诉你,这两首诗都是好诗,这两种‘渔父’都是我们所欣赏的,我这道选择题恰恰不要你选择,要你的生命里把这个渔父和那个渔父,全部都吸收进去。”

最后,如同拉上钓竿,水中还有美丽圆晕一样,这堂课也有一个充满余韵的尾巴——干老师课件上所选的“渔父图”恰好大都是南通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作(这课在海门棉种场小学上,而海门正是南通属下的一个县),于是,干老师就将收集到的范曾先生“渔父图”的众多作品,一幅幅播放出来„„

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我们存在的大地啊,其实就在我们的生命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