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区20**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浦东新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 2015.1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 6题。(17分)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

“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

“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

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

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

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

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

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xu àn ( )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

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

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

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

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

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义,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

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

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社稷之

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胃

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

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

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

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

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

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

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

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

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 ,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

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

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

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 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 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

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 ,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

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

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但如

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因此至少在这个意. 义上,少些“精神贵族”,

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

是十分重要的。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

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 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

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 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有删改)

1.根据要求填写拼音或汉字。(2分)

(1)xu àn ( )富 (2)贵胄( ) .

2.第②段从和族(2分)

3.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 .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C .“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D .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义的表现。

4.第⑤段论证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3分)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

②而阿Q “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

③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

④这不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

⑤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

A .④②③①⑤ B .①⑤④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④①③②⑤

6.请从所学课文中再举一个能够体现作者所说“贵族精神”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

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

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

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

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

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

是上海?

③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

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

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

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

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

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

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

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

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

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

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⑥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

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

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

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

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

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

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

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

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

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

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

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

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 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

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

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有删改)

7.第①段“如影随形”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8.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试加以赏析。(3分)

10. 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3分)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以设问方式引出作者对新时代精神和历史传承相融合的思考。

B .第⑤段介绍了土山弯木雕牌楼,突出其技艺的精巧和对文化的传承。

C .第⑦段交代学艺的孤儿有机会成为大师,与老师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D .第⑧段强调要保有上海的魅力,必须更新中国文化生锈腐烂的内涵。

12.根据你的理解,对本文的标题加以鉴赏。(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诗经·蒹葭》)

(2)是处红衰翠减, 。 (柳永《八声甘州》)

(3)可堪孤馆闭春寒,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花水乡茅舍晚, 。 (马致远《远浦帆归》)

(5)令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7) (杜甫《月夜》)

(8)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14.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 .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 .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 .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16.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

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

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

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

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 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

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

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臵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

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

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

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

(2)然则德我乎 .

(3)若不获命, 而使嗣宗职 .

(4)遂适齐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求知罃 孤违蹇叔,以贪勤民 ..

B .子其怨我乎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C .寡君之以为戮 石之铿然有声者 ..

D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吾从而师之 ..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0. 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3分)

21.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

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

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

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

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

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 君子,必有高世

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 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

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 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

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

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 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

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

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 下也。彼其视天下

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

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

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 .乃、故 B .故、而 C .则、乃 D .而、则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 .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 .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 .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24.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25.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6. 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二 写作 (70分)

27.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

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浦东新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 2015.1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 6题。(17分)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

“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

“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

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

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

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

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从民间和学界两个

角度,列举“精神贵族”的现象。)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

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xu àn ( )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

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

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

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以

“然而”一词过渡,引出“贵族”和“寡头”两个概念,并用柏拉图的定义来解释贵族的内

涵。)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

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

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义,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具体分析贵族和

寡头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

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

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社稷之

福,兆民之庆。(具体分析贵族对于一个社会的意义:为不幸者呐喊)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胃

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

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

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

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

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

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

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从外中角度举例论证,并引出“贵族精神”这一概念)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

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

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 ,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

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

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

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以“然而”转折到对“精神贵族”的论述,第一

段只是具体现象的列举,而这里是带有普遍性表现的论述)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 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 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

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 ,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

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

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但如

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少些“精神贵族”,

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

是十分重要的。(先以“当然”转折,主张以平常心宽容那些“精神贵族”,显示出论述的

辩证性;又用“但”再转折,强调出作者的观点: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在我

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

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 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

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 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又

以“当然”转折,区别“贵族精神”和“贵族制度”两个概念,并指出真正的贵族精神是实

现消灭贵族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其实也就是再一次突出“贵族精神”对于社会的重要

意义。)

(有删改)

1. 根据要求填写拼音或汉字。(2分)

(1)xu àn ( )富 (2)贵胄( ) .

答案:炫 zhou

2.第②段从 和 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还缺少真正的贵族。(2

分)

答案:物质 精神

3.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 .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C .“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D .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的表现。

答案:B

4.第⑤段论证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第⑤段从多角度、多侧面列举实例:有古代的例子,如:“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

和民主奋斗”的志士;有现代的例子,如“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有中

国的例子,如上两例;有外国的例子,如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的俄国十二

月党人;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十二月党人”;有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狄更斯笔下的

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有政见一致,共同反抗黑暗社会的例子;有主张不

同,却抨击社会黑暗如一的例子,如鲁泡特金公爵和列·托尔斯泰伯爵。这些事例有力地证

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

②而阿Q “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

③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

④这不禁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

⑤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

A.④②③①⑤ B.①⑤④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④①③②⑤

答案:C

6.请从所学课文中再举一个能够体现作者所说“贵族精神”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例子要出自课文1分;作者或人物要符合贵族精神1分;要有分析1分;语言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

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

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

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

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

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

是上海?

③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

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

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

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

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

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

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

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

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

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

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

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⑥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

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

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

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

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

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

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

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

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

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

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

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

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 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

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

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有删改)

整体分析:

从标题出发,“上海的另一面”,意味着文章会讲到上海的“这一面”和“另一面”,

而以“另一面”为重点。

再读文章,第①段讲到上海的“浮世欲望”和“洋气与做作”,应属于上海的“这一面”。

作者以问句“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来表达自己的否定和担忧,并引出第②段作者对“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的思

考,并引出第③段的“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一个“幸好”,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与

欣慰,也告诉了读者下文要讲的“土山湾博物馆”就是“上海的另一面”的代表。

④—⑦段是对作者参观土山湾博物馆的具体叙写。

第⑧段第一句“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既呼应了标题,也总结了上文的叙述,从

而开始作者的议论。作者引用西方历史学家的话,提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

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的观点。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上海的“土气”的赞美。

7.第①段“如影随形”在文中的含义

是 。(2分)

答案:浮世的欲望很多,在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中随处显现。

8. 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以“幸好”照应第一段对上海的光鲜洋气、精致优雅背后的仿造和做作的担忧,引出

下文对土山湾博物馆的介绍和对“上海另一面”的议论;强调了作者参观土山博物馆后有了

“上海是保存了历史传承的上海”的答案后的庆幸、欣喜之情。

9.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试加以赏析。(3分)

答案:画线句通过想象(虚写),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土山湾年轻的艺术家精微细致地进行艺

术创作的细节,再用议论直接赞美了他们对艺术的深情执着,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在观摩牌楼

时的赞叹和感慨,描写和议论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10. 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3分)

答案:土山湾年轻的艺术家当年进行精微和细致的艺术创作,(专心一意,耗费了巨大的时

力,)换来了他们优秀作品和精神的长留。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以设问方式引出作者对新时代精神和历史传承相融合的思考。

B .第⑤段介绍了土山弯木雕牌楼,突出其技艺的精巧和对文化的传承。

C.第⑦段交代学艺的孤儿有机会成为大师,与老师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D.第⑧段强调要保有上海的魅力,必须更新中国文化生锈腐烂的内涵。

答案:D

12.根据你的理解,对本文的标题加以鉴赏。(5分) 答案:要点:①激发阅读兴趣;②简洁朴素含义丰富;③隐含土气和洋气的对比;④引发人

们对上海城市传统文化缺失的思考,寄托人们对新旧、中西文化融合的期望。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

(2)是处红衰翠减, 。 (柳永《八声甘州》)

(3)可堪孤馆闭春寒,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花水乡茅舍晚, 。 (马致远《远浦帆归》)

(5)令其智乃反不能及, ? (韩愈《师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荀子《劝学》)

(7)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8)不应有恨, 。 (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①溯洄从之 ②苒苒物华休 ③杜鹃声里斜阳暮 ④断桥头卖鱼人散

⑤其可怪也欤 ⑥而致千里 ⑦香雾云鬟湿 ⑧何事偏向别时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赏析:

寇公就是北宋名相寇准,蒨桃是他的侍妾。寇准在当时是一位比较正直、有功于国的大

臣,但生活上非常豪华奢侈,《宋史》本传说:“准少年富贵,性豪侈。”欧阳修《归田录》

也说他“早贵豪侈”。《呈寇公》二首就是就是蒨桃针对他的一次豪侈之举而作的。

《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四十有段记载:“公自相府出镇北门,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

金钟独酌,令歌数阕,公赠之束彩,歌者未满意。荷桃自内窥之,立为诗二章呈公云„„”

讲的就是蒨桃作诗的经过。

蒨桃的第一首诗,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一二句写美人(歌女)。

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寇准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蒨桃不平,所以她要站出来说话,表

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

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

如此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

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

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

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

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那位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个侍妾,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她才能如此真切地体念到织女的苦楚,而以诗的

形式向豪侈的寇准进言,很像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的讽谕诗。这位不谙蚕织苦、只知挥

霍的相爷看了蒨桃的诗,却对蒨桃之言颇不以为然,步她第二首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蒨

桃》,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

前听艳歌。”说他要及时行乐,还要听歌。要听歌就要大量赏绫,蒨桃的诗等于没有做,反

映了这位宰相思想的另一面。

然而蒨桃是可敬的。一个地位卑下的侍妾,她在寇准宴乐之际不去乘兴助乐,反而作诗

批评一位堂堂的当朝宰相,她知道寇准可能会发怒,但是她敢说,她有足够的勇气来诉说不

平,又有足够的勇气来写出不平之鸣。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才女。其诗其人博得

了千百年来读者们的喜爱和尊敬。

14.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 。(1分)

答案:绝句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 .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 .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 .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答案:C

16.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答案:①环境描写,如“风劲”写天之寒,“幽窗”写夜色之深;②细节描写,如“手屡呵”;

③对比,织女整天织布却衣着单薄,一日辛劳不及歌女一曲清歌。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楚归晋知罃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

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

②③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

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④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

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 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

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

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臵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

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

惩:戒,克制。③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译文:

晋国把楚公子谷臣送回,还有连尹襄老的尸骨也送来,以赎回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

荀首已做了晋国中军的副帅,因此楚国答应了。

楚王给知罃送行,说:“你怨恨我吧?”知罃说:“两国交兵,我没能耐,作了俘虏。

君王的部下没有用我的血来涂在鼓上祭神,而让我回国去受晋君的刑罚,这都是君王的恩啊!

我自己不行,又能怨谁呢?”楚王说:“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说:“两国都为了本国

的利益,交换俘虏,言归于好。两国友好的大事,我毫未参与,又该感激谁呢?”楚王说:

“你回晋国以后,如何报答我呀?”知罃说:“我既没有怨恨谁,君王也没有给谁恩德,无

恩无怨,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楚王说:“话虽这么说,你总有什么想法,一定要说给寡

人听听。”知罃说:“托君王的福,我这被俘的臣子能够回到晋国。敝国君主按照军法将我

处死,那么,君王的恩惠还是永存不朽的。如果敝国君主看在君王的面上,赦免了我,把我

交给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再请求敝国君主,按家法在宗庙内处死我,君王恩惠也还是不朽

的。如果荀首的请求未得准许,反而让我继承祖宗的官职,带一支部队守卫边防。那么,即

使遇到君王的部属,我也不敢回避,只有尽力拼命,决无二心,尽我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

对君王的报答。”楚王说:“看来是不好同晋国争霸啊!”于是为知罃举行隆重的礼仪,送

他回国。

解读:

知罃被俘九年, 因为晋楚两国和解,交换俘虏,可以回国了。楚王很想借此机会拉拢他,

再三再四提问,总想套出他几句感恩戴德的话。知罃却完全撇开个人恩怨,公事公办,毫不

领情。最后一问,逼他非报恩不可,他出于礼貌,先说两句“死且不朽”,但是报答的方式,

仍是公事公办,“无有二心,以尽臣礼”。这样坚决地维护国格,真使楚王大出意外,不由

得更加礼重,并且由此得出“晋未可与争”的结论。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 (2)然则德我乎( ) ..

(3)若不获命, 而使嗣宗职( ) (4)遂适齐( ) ..

答案:①同“缧”,捆绑 ②感激 ③继承 ④往、到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求知罃 孤违蹇叔,以贪勤民 ..

B .子其怨我乎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C .寡君之以为戮 石之铿然有声者 ..

D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吾从而师之 ..

答案:D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

是您的恩惠。我的确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衅鼓,即戮,不才,省略句,判断句,宾

语前置句,错一点扣一分,扣完为止)

20. 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

答案:晋国有像知罃这样的有智慧、有尊严、忠于国家的大臣。

21.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赞美了郑贾人敬慕贤才、轻利重义、无功不受禄的品格;②从侧面表现了知罃的美

德;③也佐证了楚王“晋未可与争”的观点。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伊尹论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

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

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

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

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

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

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

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

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

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

之心焉耳。

② ④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

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

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

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

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译文:

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

如今平民中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信是美德,假使他果真能做到廉洁忠信,那么,

他们的智慧谋虑,不一定不如王公大人的有才能;只因他们所争取的,只限于一筐饭一碗豆

羹,而一筐饭一碗豆羹足够使他动心,那么,应当是他的智慧谋虑不超出这了。倘若一筐饭

一碗豆羹,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去拿,那么,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了。一

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而他不能办理一乡的事,是没有的。由此而向上推

论,他不取的越大,那么,他能办理的事情越远大了。辞让天下和辞让一筐饭一碗豆羹,是

没有差别的;治理天下和治理一乡,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不能去治理天下,是有所遮挡。

天下的财富,是一筐饭一碗豆羹的积累。天下的广大,是一乡的推移。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的田野耕种,不合他的道,不合他的义,虽然把天下的俸禄都给

他,他也不接受。”天下的俸禄不能使他动心,所以他的才能全面;用他全面的才能来控制

天下,所以面对大事而不慌乱。古代的君子,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德行,不是苟且求得不同罢

了。卿相的地位,千金的财富,有所不屑一顾。将用来扩大自己的心胸,使穷和达、利和害,

不能成为他胸中细小的阻塞,来使他的才能全面,而想有所作为罢了。后代的君子,大概也

曾经有过他们的志向了:但因为得失搅乱了他的心,而荣辱又从外界影响他,所以劳苦不休

直到老死也没有空暇,也足够悲伤了。孔子写书到舜、禹、皋陶互相推让的时候,大概没有

不叹息的了。把帝位的尊贵,而进行着平民的推让,孔子取它什么呢? 取他们不奔走于富贵,

有使天下的人心大大推服罢了。

讲到太甲的被放逐,天下不曾有过这种情况的,而伊尹开始实行了,天下的人不认为可

惊;以臣来放逐君主,天下的人不认为僭越;已经放逐后再立,太甲不认为他专。为什么? 是

伊尹平常所不屑去做的,足够取得天下的信任了。他看天下很微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而

岂能忍心用废弃放逐他的君主来求利呢?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乃、故 B.故、而 C .则、乃 D .而、则

答案:D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 .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 .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 .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答案:A

24. 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就能服一乡之人,办一乡下之事。

25. 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

回答)(3分)

答案:他平素不追求富贵,不以天下为意,得到天下人信任。

26. 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答案:先引用孟子的话,肯定伊尹不以天下动其心,所以凭其才做到临大事儿不乱;然后将

古之君子不屑高位千金欲有所作为与后之君子心系得失荣辱,老死也无暇顾及先前的志向,形成对比;最后用孔子感慨舜、禹、皋陶相让的例子,再次强调他们不汲汲于富贵,有服天下人之心,从多方面证明了狭天下者能办天下之大事(或“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的观点。(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二 写作 (70分)

27.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