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缺失

语言暴力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缺失

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会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

网曝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小学一个女老师29段骂学生的音频中,出现“臭不要脸”18处、“傻子”16处、“笨蛋”9处。记者采访这位老师时,她坦承,“我还真没注意这事儿……”,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过分严厉了一些,“我可能比较急躁,说话不太注意。对这,我比较抱歉,但是我也有孩子,将心比心,我对孩子没有敌意”。

是的,表面看来,问题出在“急躁”和“没注意”上,但这“急躁”和“没注意”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某些教师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偏差。我们一方面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训斥和谩骂,而忘却了我们的言辞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又总是“拒绝承认认知、情感或身份认同的差异”,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教师角色身份对我们情绪的特殊要求,因而缺失了身为教师应有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与孩子摆在同一个水准,许多时候甚至在理智上还不如学生。说到底,语言暴力的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

因为专业伦理的缺失,我们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这些言辞,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对小学生来说,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也许真如这位老师所言,她对孩子并“无敌意”,甚至可以认为这样的训斥和谩骂的背后还包含着我们的所谓的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与无奈,往高处说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驱使。许多时候,我们正是在对自己所认定的教育价值的追寻中未达成我们的追求从而慢慢地走向暴力——语言的,甚至是行动的。

在实际的境况中又以语言暴力为甚,因为我们对体罚的危险还是有所认知的,相比之下语言暴力要比体罚“文明”。但我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常识,体罚更多的是对身体的伤害,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但语言暴力对人尤其是对孩子产生的伤害却是长久的、难以消除和治疗的,因为它是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伤害。北京

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许多事实也早已证明语言暴力会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促使他们厌恶老师、厌恶学校、厌恶学习,进而走向对亲人、师长、社会的反叛与仇视,慢慢地滑向自杀、犯罪等无视生命的深渊。

身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角色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自觉地加强职业修养,慢慢地拥有与我们职业身份相配的言行举止。如果没有相应的角色认知,所谓“爱心”,所谓“职业道德”,都可能只是说在嘴上的。其次,要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我们更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孔夫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伦理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要做到慎言慎行。须知,如范梅南所言,“只有当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时,成人才能对孩子或年轻人实施教育的影响”。(方云华)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高级教师 原载2014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