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问答题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

1.试述《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写作时代、作者、载药数、分类法和主要价值。

答:《新修本草》成书于唐代,为苏敬、李 等集体编撰。收药844种。采用自然分类法。本书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对我国后世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并很快流传国外;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

《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载药1558种。属自然分类法。本书除了系统地集录《本草》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了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的药学史料;是我国现存明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最完善的本草学专著,为中药研究和临床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

2. 何谓中药?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药物炮制的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答:(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的副作用。如巴豆去油。

(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如生地制熟、延胡索醋制。

(3)矫嗅、矫味,便于服用。如水漂海藻。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如磁石烧煅。

(5)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洁净。如枇杷叶去毛。

第四章 药性理论

1.药物性能理论包括哪些方面?说明四性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答:中药性能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四气亦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其中寒与凉、温与热分属于同一种药性,仅有程度不同,寒凉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用治阳证、热证。温热药多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可用治阴证、寒证。掌握了四气理论,临床就可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四气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某种性质的药物,或将几种不同性质药物配合起来应用。

2.寒凉药、温热药各有何功效?

答: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凉肝息风功效;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等功效。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5. 试述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含义。

答: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6. 配伍七情有何临床意义?

答:在药物配伍七情中,具有配伍关系的主要是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其中相须、相使因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为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应当充分利用;相畏、相杀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副作用,是应用毒性、烈性药物时的配伍方法,也是炮制某些有毒药物,解除药物中毒的依据;相恶、相反因药物间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或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应尽量避

免使用。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7. 试述药物配伍的“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十九畏”为十九种药物的配伍禁忌,其配伍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治疗作用,如人参畏五灵脂、丁香畏郁金等,为临床配伍用药的禁忌之一。“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所抑制,而为临床宜用的用药配伍。“十九畏”配伍用药为消极意义,而“相畏”配伍用药为积极意义。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8. 在临床常用中药中,须包煎、后下、烊化、久煎、先煎、另煎、不入煎剂、兑服的药各是哪些?举出药物名称。

答:包煎:辛夷、夜明砂、车前子、海金沙、蚕沙、旋覆花、葶苈子、海蛤壳粉、五灵脂、灶心土、蒲黄、煅牡蛎、赤石脂等;

后下:解表药及芳香化湿药全部,鱼腥草、青蒿、大黄、番泻叶、肉桂、丁香、木香、沉香、天麻、钩藤等;

烊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饴糖等;

久煎:附子、川乌、草乌及补益药中味厚滋腻者;

先煎:石膏、自然铜、磁石、牡蛎、龙骨、龙齿、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龟板、鳖甲等; 另煎:天麻、羚羊角、人参、西洋参等;

不入煎剂:芦荟、青黛、鸦胆子、巴豆、蝼蛄、三七、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雷丸、鹤草芽、鹿茸、五倍子及外用药全部;

兑服:蜂蜜、竹沥等。

第八章 解表药

9. 写出薄荷的功效、应用。

答: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10. 写出荆芥与防风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风疹瘙痒。

不同点:

荆芥:发汗之力较强。兼透疹、消疮、止血: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证,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药润剂”、“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均治。兼祛湿、胜湿止痛、止痉:风寒挟湿表证,风寒湿痹,破伤风。

11. 试述解表药的主治与分类、归经、使用注意事项。

答:主治与分类:外感表证。主要分为辛温解表(或发散风寒)药、辛凉解表(或发散风热)药两类,前者主治风寒表证,后者主治风热表证。此外,解表药还可用于水肿、麻疹、咳喘、风疹、风湿痹证等兼有表证者。

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使用注意事项:①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②解表药发汗宜以遍身微微汗出为佳,不宜使大汗淋漓,以免导致亡阳、伤阴而表证不除之弊。

③阴虚、津液不足、阳气虚衰、表虚汗多等正虚不足者,应慎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以免发汗太过伤正。

④夏季皮肤腠理开泄易于出汗,解表药用量宜偏轻;冬季皮肤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偏重。

12试述桂枝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答: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主治外感风寒,无论是表实证、表虚证均可使用;温通胸阳而治胸痹,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及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助阳化气以治痰饮、蓄水证等。内服剂量3~10g。桂枝辛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13.. 比较麻黄和桂枝功能、主治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兼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于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兼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及痰饮、蓄水证。

14. 试述麻黄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

答: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适应证:风寒表证,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15. 写出桂枝与肉桂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胸痹、痛经、风寒湿痹

不同点:

桂枝:长散表寒:表寒证。助阳化气:痰饮、蓄水。

肉桂:长温里寒:里寒证,腹痛、寒疝、阴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肾阳不足、虚阳上浮。

第九章 清热药

16. 石膏与知母的性味、功效与应用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不同点:

石膏:甘、辛,大寒。泻火力强:气血两燔,热病伤津。重清肺胃实火:肺热咳嗽,胃火上火,头痛、牙痛、消渴。煅用生肌敛疮:溃疡不敛、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肺燥咳嗽多用。生津润燥:消渴,肠燥便秘。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17. 何谓清热燥湿药?

答: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因其苦降泄热力大,故本类药物多能清热泻火,可用治脏腑火热证。

18. 写出银花与连翘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可。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风热表证、温病初起。热毒壅盛,痈肿疔疮,内、外痈均可,疮疡要药。热入气分,高热烦渴。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

不同点:

金银花:疏散力强,亦治暑温烦渴。兼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连翘:消肿散结力强,“疮家圣药”:痰火郁结,瘰疬痰核。兼清心利尿:热淋涩痛。

19.写出黄连、黄芩与黄柏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证,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湿疹、湿疮。热毒证,疮疡肿毒

不同点: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湿温、暑湿初起多用,肺热咳嗽,痰黄质稠,中上焦郁热,热

病烦渴,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兼凉血止血、除热安胎:血热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怀胎蕴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黄连:力最强,善清中焦湿热、心火、胃火: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胃火炽盛,牙痛、呕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胁肋胀痛、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泻痢要药;耳痛流脓、目赤肿痛、疔毒;血热吐衄。兼清心除烦: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火热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相火:湿热下注,带下黄浊秽臭;足膝肿痛、痿软无力。兼退热除蒸: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20. 试述牡丹皮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

21. 试述金银花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22. 试述黄连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23. 试述黄芩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4. 试述栀子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苦,寒。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25. 试述石膏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甘、辛,大寒。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第十章 泻下药

26. 各举三个功能治疗肠痈、乳痈、肺痈、疔疮的药物。

答:肠痈:败酱草、大血藤、牡丹皮。

乳痈:金银花、蒲公英、漏芦。

肺痈:鱼腥草、芦根、瓜蒌。

疔疮: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

27. 各举二个功能清心热、清肺热、清胃热、清肝火、清气热、清血热、清虚热的药物 答:清心热:黄连、连翘。

清肺热:石膏、芦根。

清肝火:龙胆草、羚羊角。

清气热:栀子、知母。

清血热:生地黄、牡丹皮。

清虚热:地骨皮、青蒿。

28. 简述清热凉血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含义: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药性: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

功效:清解营分、血分热邪。

29. 泻下药分几类?说明各类药的性味、功效特点及主治证。

答:攻下药:泻下力较强,性多苦寒、咸寒, 能泻下积滞、清热泻火,用于肠道积滞(实秘)、实热内结证。

润下药 :泻下力缓,多为种子或种仁,含油脂,能润肠通便,用于津血亏虚,肠燥便秘。 峻下逐水药:泻下力峻猛而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通便的同时,大量水分从大便排出,部分药物兼有利尿作用,用于胸腹积水,水肿悬饮,臌胀,邪盛而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

30. 试述大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

答: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法:煎服,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1. 防风、秦艽常称“风药中之润剂”,其理何在?

答:防风、秦艽之所以常称“风药中之润剂”,是因为它们药性平和,质润不燥,祛风作用广泛,临床对于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破伤风等外风证和风中经络、脏腑等内风证,无问新久、虚实,均可应用,故称“风药中之润剂”。

2. 对比羌活与独活的功效异同。

答:共同点:祛风湿止痛,解表。

不同点:

羌活:气浓烈,发散力强,偏上偏表,善治风寒表证,上半身风湿痹痛

独活:气较淡,解表力弱,祛风湿力强,偏下偏里,善治下半身风湿痹痛,少阴头痛

3. 简述羌活与独活功效、主治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

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解表:风寒挟湿表证

不同点:

羌活:发散力强,偏上偏表,善治风寒表证,上半身风湿痹痛

独活:解表力弱,祛风湿力强,偏下偏里,善治下半身风湿痹痛,少阴头痛.

第十二章 化湿药

1. 写出苍术与厚朴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 共同点:燥湿健脾:湿阻中焦。

不同点:

苍术:力强,燥湿健脾要药:脾湿偏盛之痰饮、水肿、带下。兼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风寒湿痹,湿热痹痛,湿热痿证,带下秽浊、湿疹、湿疮,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眼目昏涩。

厚朴:燥湿力弱,消除胀满要药,既下有形实满,又除无形湿满。兼行气、消积,燥湿化痰、下气平喘:湿阻、食积、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肠胃实热、饮食积滞;痰饮喘咳、气逆痰多、梅核气。

2. 写出藿香与佩兰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芳香化湿、解暑发表:湿阻中焦。外感暑湿、湿温初起

不同点:

藿香:化湿不燥,发表不峻。芳香化湿要药。解表较佩兰强: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兼和中止呕:湿浊中阻、恶心呕吐,胃寒、胃热、胃虚、妊娠呕吐。

佩兰:发表力弱,长于化内湿、辟秽浊:脾瘅症。

3. 试述苍术的性味、功效、应用。

答:性味:辛,苦,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4. 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的区别是什么?各举二个药名?

答:苦温燥湿指药物味苦性温而燥烈,能够芳香辟浊,化湿醒脾,主要适用于湿阻中焦,湿浊困脾或寒湿困脾病证。药如苍术、厚朴。

苦寒燥湿指药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能清化湿热以燥除湿邪,主要适用于湿热内蕴及湿邪郁而化热所致之湿热病证。药如黄连、黄柏。

5. 哪些芳香化湿药兼有解表、行气、温中作用?

答:在芳香化湿药中,兼有解表作用的药物有藿香、佩兰、苍术;兼有行气作用的药物有厚朴、砂仁、白豆蔻;兼有温中作用的药物有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1. 利水渗湿药分几类?并举具体药物说明各类药的功效及主治证。

答: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通利小便,增加尿量使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适应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等证。

利尿通淋:性味苦寒或甘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及膀胱经,能清利下焦(膀胱)湿热,用治小便短赤,淋漓涩痛,血淋等证。

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中焦肝胆湿热而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等。

2. 什么叫利尿通淋药?各举1~2例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的代表药物。

答:药性苦寒或甘寒,清利下焦湿热,解除小便淋沥涩痛(部分兼能排除尿路结石)的药物,称利尿通淋药。

热淋:车前子(滑石、木通)

血淋:石韦

石淋:海金沙,金钱草

膏淋:萆薢

3. 写出茯苓与薏苡仁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利水渗湿、健脾:脾虚湿盛、水湿内停证,常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淋证。

不同点: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不猛烈,扶正不峻补。利水渗湿、健脾力强:水肿寒、热、虚、实均可,痰饮眩晕、心悸,饮停于胃、呕吐。兼宁心安神: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力缓。兼除痹、清热排脓:风湿痹痛、筋脉拘急,湿温初起;肺痈、肠痈。

4. 写出茯苓与猪苓功效、应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共同点:利水渗湿:水湿内停证,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淋证。

不同点: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不猛烈,扶正不峻补:水肿寒、热、虚、实均可。兼健脾:脾胃气虚、湿盛泄泻,痰饮眩晕、心悸,饮停于胃、呕吐。宁心安神: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猪苓:力强,各种水肿。

5. 试述茯苓的性味、功效、应用。

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6. 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清热燥湿药的性味特点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什么

湿证?

利水渗湿药:味甘、淡性平或凉,长于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主要适用于水湿病证; 祛风湿药:味辛、苦性温,长于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主要适用于风湿痹证; 芳香化湿药:辛温香燥。长于芳香辟浊,化湿醒脾,主要适用于湿阻中焦,湿浊困脾病证;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长于泄热祛湿,主要适用于湿热病证。

7. 利水渗湿药与峻下逐水药均可治疗水肿,功用有何不同?

利水渗湿药与峻下逐水药均可治疗水肿。但前者作用缓和,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可广泛水肿、痰饮、小便不利、淋证、黄疸等证;其作用机理是通利小便而达到消除水肿。后者作用峻猛,能攻逐水饮,主要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喘咳等邪实而正气未衰之证。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引起剧烈的腹泻,使体内大量水液从大小便排出,以消除水肿。 第十四章 温里药

1. 什么叫引火归原?举出其代表药。

能使因肾阳虚衰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作用,用于虚阳上浮证。代表药为肉桂。

2. 试比较附子、肉桂功效及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

补火助阳:肾阳不足。

散寒止痛:寒湿痹痛。

不同点:

附子:力强,温补脾肾为主。善回阳救逆:亡阳证。

肉桂:力缓,温补肾命为主。兼温通经脉:寒疝、经闭、痛经、胸痹;引火归源;鼓舞气血生长。

3. 简述附子的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4. 比较附子、干姜功效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温里散寒、回阳救逆。

不同点:

附子: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力强,散中、下二焦里寒为主。兼补火助阳。

干姜: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力弱,散中、上二焦里寒为主。兼温肺化饮

5. 各举一味分别具有平肝、暖肝、疏肝、清肝作用的药名,并注明其属何类药。 平肝:石决明,平抑肝阳药。

暖肝:吴茱萸,温里药。

疏肝:柴胡,疏散风热药。

清肝:龙胆,清热燥湿药。

6. 比较肉桂与桂枝的功效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不同点:

桂枝:长于发表寒,兼助阳化气。

肉桂:长于温里寒,兼补火助阳、引火归元。

第十五章 理气药

1. 理气药为什么常与化湿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及补益药同用?

理气药与化湿药配伍:气行则湿化。

理气药与泻下药配伍:加强泻下及消除涨满作用。

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

理气药与补益药配伍:防止补益药的副作用,使得补而不滋腻。

2. 薤白与葱白均可通阳,功用有何异同?

共同点:通阳:阳气郁遏不通。

不同点:

薤白:通阳散结,善治寒湿痰浊凝滞、胸阳不振之胸痹、胸痛证。

葱白:散寒通阳,多用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或格阳于上所致的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或面赤、厥逆脉微之证。

第十六章 消食药

1. 黄连、生姜、陈皮、藿香、莱菔子均可止呕,其功用特点有何不同?

黄连:苦、寒,长于清胃止呕,主用于胃热呕吐;

生姜:辛、温,长于温胃止呕,主要用于胃寒呕吐;

陈皮:辛、苦、温,长于理气止呕,主用于气滞呕吐;

藿香:长于和中化湿止呕,主用于湿阻脾胃呕吐;

莱菔子:辛、甘、平,长于消食除胀止呕,主用于食积气滞呕吐。

2. 山楂的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答:1、消食化积:饮食积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善消油腻肉食积滞。 2、行气散瘀: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第十八章 止血药

1. 止血药分为哪几类?各适用于何病证?

止血药分为四类: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主治血热出血证。

化瘀止血药:主治瘀血性出血证。

收敛止血药:主治各种出血而无瘀滞者。

温经止血药:主治虚寒性出血证。

2. 黄芩、艾叶、桑寄生均可治妇科中何种病证,应用有何不同?

黄芩、艾叶、桑寄生均有安胎作用,均可治妇科中的胎动不安证。

黄芩:清热安胎,主治胎热不安证。

艾叶:温经止血,主治冲任虚寒,胎漏胎动不安证。

桑寄生:补肝肾安胎,主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证。

3. 试述艾叶的性味、功效、应用。

性味:辛、苦,温。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出血证。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1. 牛膝“性善下行”体现在哪些方面?

牛膝的功效特点是“性善下行”,具体表现在:

①所治诸证之病位,多在下部。如妇科诸证及肝肾两亏之腰膝酸痛,下肢乏力;湿热蕴结,小便淋涩疼痛。

②用于火热上炎或上部之出血,亦取其性降下泄,而引火(血)下行。

③可作为引经药,引诸药下行。

2. 活血化瘀药分几类?写出类别名称,并说出一味代表药。

活血化瘀药分为四类。

活血止痛药,如川芎。

活血调经药,如益母草。

活血疗伤药,如土鳖虫。

破血消癥药,如莪术。

3. 试述活血的分类及每类药物的功效主治。

活血药分为四类:

活血止痛药:活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痛证。

活血调经药:活血祛瘀,通畅血脉,调经水。主治血行不畅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

活血疗伤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主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

破血消癥药:破血逐瘀,消癥散积。主治瘀血重证,癥瘕积聚。

4. 如何理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是说明丹参,性缓和,活血而不伤新血,且祛除瘀血,类似四物汤有助于新血生成,但与由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所构组成的四物汤补血活血毕竟不同,因其没有直接的补血作用。

5. 活血祛瘀药与止血药在功效上有何联系?哪些止血药兼能活血祛瘀,哪些活血药兼能止

血,各举二个药名。

活血祛瘀药和止血药均能调理血分,均可用治血分疾病。且在止血药中部分药物兼有活血祛瘀作用,在活血祛瘀药中亦有部分药物兼能止血,二者常配伍使用。

止血药中,兼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有蒲黄、藕节、茜草等。

在活血祛瘀药中,兼能止血的药物有五灵脂、郁金、血竭等。

6. 郁金、大黄、虎杖均具凉血、活血、利湿退黄作用各药还何种功效及主治病证? 郁金:

行气解郁:肝郁气滞。

清心开窍: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大黄:

攻下积滞:里实积滞。

清热解毒:热毒证。

虎杖:

祛痰止咳:痰热咳嗽。

清热解毒:热毒证。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