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编辑:李战丽

学习目标:

1.掌握王安石文学常识,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积累相关文言词语、句式。

3.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 的道理。

一、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3]

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轶事典故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二.知识点

(一)注音

褒禅( ) 庐冢( ) 仆( )道 梵( )语 昏惑( )

华( )山 窈( )然 瑰( )怪 罕( )至 胜( )道

懈怠( ) 音谬( ) 王回深父( )无物以相之( )

(二)解释重要词语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⑵而卒葬之。而: 卒: 之: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故: 名: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 乃: 阳: 名:

⑸有碑仆道。仆: ⑹其文漫灭。文:

⑺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独: 其: 文: 犹:

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言: 盖: 谬: ⑼有泉侧出。侧出: ⑽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上: 窈(yǎo)然:

⑾入之甚寒。甚: 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 深: 则: 穷: 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 以: ⒁而其见愈奇。 见:。

⒂有怠而欲出者。怠: ⒃不出,火且尽。且:

⒄遂与之俱出。遂: 俱: ⒃盖其又深。盖:

⒄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尚: 十一: 不能:

⒅来而记之者已少。而: ⒆则其至又加少矣。则: 至: 加:

⒇方是时。方: 是: (21)火尚足以明也。明:

(22) 既其出。既: 其:

(23) 则或咎其欲出者。则: 或: 咎(jiù): 其:

(2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 而: 不得: 极: 夫:

(25)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焉:

(2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之: 得:

(2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而:

(28)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 夷: 以: 则:

(2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 观: 险远:

(30) 而人之所罕至焉。而: 焉: (31) 不随以止也。 随: 以:

(3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 以: 相(xiàng):

(33) 然力足以至焉。 以: 焉: (34) 于人为可讥。 于: 为:

(35) 其孰能讥之乎? 其: 孰: (36) 此余之所得也! 得:

(37)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

(3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 莫: 名:

(39)何可胜道。胜: (40)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 慎取:

(三)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

(四)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禅。名:

3、有泉侧出。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传: 名:

(五)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3、良乃人,具告沛公。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火尚足以明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六)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七)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何可胜道也哉。 5、策之不以其道。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2、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文过饰非。

然”

1、吴广以为然。 2、有穴窈然。

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无物以相之 2.悔相道之不察兮

3.儿已薄禄相 4.及时相遣归

(八)古今异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5.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

(九)名句默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 。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三、文本解读

(一)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请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1-2):记叙——

(3-4):议论——

(5): 记叙的结尾-------

从文章结构梳理可以看出,其主要写作手法:

(二)具体赏析

(1)阅读第一段:

1.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

(2)阅读第二段:

1.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请概括层次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

2.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

3.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3)阅读第三段

1.第一句话中“于是”应解释成,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明确:

2.作者提“古人”的目的是,其反映出的精神从侧面证明了本段中一句。

明确: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喻指。

明确:

4.“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喻指。

明确:

5.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有。

明确:

(4)阅读第四段:

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摘录段中关键词,并说明其观点。 明确:

三.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庐冢(zhǒng) 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 有碑仆道(pū)

C.音谬(miù) 既往不咎(jiū) D.王深回父(fǔ)无物以相之(xiāng)

2.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不知老之将至

C.后世之谬其传 D、仰观宇宙之大

3.下列对“其”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C.其孰能讥之乎 (谁,疑问词,表疑问语气)

D.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 读书人一声长叹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6.下列句中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鈡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不知东方之既白 D、顺流而东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由山以上五六里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0.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苏子愀然

13.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 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所以游目骋怀

14.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参考答案〗

二.知识点

(一)注音

Bāo chán zhǒng pū fàn hūn huà yǎo guī hǎn shēng dài

miù fǔ xiāng

(二)解释重要词语

⑴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⑵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代指褒禅山麓。 ⑶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

⑷以:因为。乃:表示判断。阳:山的南面。名:命名,动词。

⑸仆:倒。 ⑹文:碑文。 ⑺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犹:还,仍。 ⑻言:说。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谬:错误。 ⑼侧出:从旁边涌出。

⑽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⑾甚:很。 ⑿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 “就”。穷:穷尽。 ⒀拥:持,拿。以:连词,修饰。⒁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⒂怠:懈怠。 ⒃且:副词,将,将要。 ⒄遂:于是。俱:一起。

⒃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⒄尚:还。十一: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⒅而:表递进,并且,而且。

⒆则:表假设,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⒇方:当,正在。是:这。 (21)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2)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3)则:副词,就,便。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4)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 尽情享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5)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6)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得:心得,收获。

(27)以:因为。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28)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那么。

(29)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0)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1)随:跟随。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2)至于:抵达、到达。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3)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4)于:在。为:是。 (35)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6)得:心得,收获。 (37)以:因。

(38)谬:使……谬误,把……弄错。莫:不能。名:说出。

(39)胜,尽。 (40)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三)通假字

1、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词类活用

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五)虚词

“乃”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副词,竟,竟然,居然

3、副词,于是 4、副词,才

1.而:表示转折 2.而:因而表示因果 3.表示并列 4.表示递进

1、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代词,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代词,他们,指古人 7、代词,指自己8、代词,洞,洞壁

9、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助词,无义

“以”:

1.介词“因为” 2. 连词 “因为” 3.相当于“而” 4.表目的“来”

5.表目的“来” 6.表目的“来” 7.连词 “因为” 8.相当于“而”,表并列

9.相当于“而” 10.表目的“来” 11.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状语后置句 5、省略句

6、判断句 7、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七)实词一词多义

“道”

1、路、道路 2、道理 3、名词,主张 4、动词,说、讲 5、名词,方法 “盖”

1、名词,车盖 2、动词,超过,胜过 3、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名词,文字 2、名词,纹理 3、名词,文章 4、动词,掩饰

然”

1、形容词,对、正确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1.帮助 2.省视,察看 3 .相貌 4.偏指一方,我

(八)古今异义

1.古义:十分之一。 2.古义:不平常。 3.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4.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5.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九)名句填空略

三.文本解读

(一)

游山经过-------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

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二)具体赏析

(1)1.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阅读第二段:

1.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2.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明确:兴趣盎然-----有人怠,遂与之俱出------悔

(3)阅读第三段

1:对这件事。 承上启下。

2:表明自己也将像古人一样对眼前之事进行深入思考。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高深的学术造诣或宏伟的事业。

4:困难重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5:志、物、力。

(4)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课后练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

1. B 2. D 3. C 4. D 5. A 6. B 7. D

8. D 9. D 10. A 11. A 12. D 13. D 14. A

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