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业务考核试题含答案

语文教师业务考核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10分

( )1.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_____________、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A. 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B .识字能力、阅读能力 C .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 )2. 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强调学会_____________。

A. 阅读 B .阅读和朗读 C .朗读

( )3. 初中生45分钟能要完成不少于_____________字的习作,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_____________字。

A .400,400 B .500,500 C .400,500

( )4. 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A .倾听、表达 B .表达和应对 C .倾听、表达和应对

( )5.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现语文学习的_____________。

A .实践性 B .工具性 C .发展性

( )6. 课标中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能根据对象和场合,_____________地进行交流 。

A .文明、得体 B .文明 C .得体

( )7. 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_____________,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A .作品分析 B .文学知识传授 C .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

( )8. 阅读教学提出了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提倡_____________、探究性阅读、

A .自由阅读 B .独立阅读、自由阅读 C .独立阅读

( )9. 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____________。

A .说真话、说实话 B .说实话、说心里话C .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 )10. 不属于课标对初中生写作要求的是_____________:

A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B .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C .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二、判断题:将√或×写在题前括号内。10分。

( )1.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 )2. 有些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

( )3. 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但一定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 )4. 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 )5. 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要体现全新的语文教育观。

( )6. 语法、修辞知识都是考试内容。

( )7. 在口语交际方面,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但评价不必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也不必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8.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

( )9.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 ( )10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1

创造性阅读。

三、案例分析。15分。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而有位老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

1. 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2. 假若是“我”的妈妈来救我,她又会如何做?

结果按修改后的内容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探究,学生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让人感到吃惊。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有以下几点:

对父亲救我方法的讨论,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意见。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第三种方法对我的一生产生的影响。要他们结合课文来做分析。分析父亲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从“恐惧和疲乏”到“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至“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的,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我的独自脱险为什么成了“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更有深度。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写妈妈的相应段落(第4自然段)来讨论,学生讨论也是富有开放性的。一是分析了第4自然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如“一直”、“牢记”、“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等,由此推断出母亲来后的表现。二是提出一种假设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妈妈,你会如何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男人的父亲与作为女人的母亲在处理这件事上,可能有不同;这些做法,对我又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后果。

请结合上面案例谈谈这位老师创新性的教学再设计是否科学,并阐述理由。

2

四、归纳总结。15分。

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并列等多种关系。

请结合下列各句为学生总结“而”可以表示哪些关系,在这5个句子中如何翻译。

1.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2.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3.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 “水落而石出。”

5.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五、教学感悟。共两题。30分,每题15分。

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课前导入方式。

请先说明这些导入方式有何意义,再结合你个人教学实际和具体课例,任选其中两种方式各举一例。

1、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济南的冬天》一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2、情境导入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老师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3、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4、设置悬念导入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Ⅱ.荀子认为:“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仪而为君子”;今天,积累更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请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结合实例谈谈你是怎样注重学生在词汇、语句和感悟方面的积累的。

六、教学设计。20分。

下面是一位老师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部分说课稿,请阅读后回答以下各题: 1.帮其确立教学目标,说明设计依据和教学重点。

2.“说一段故事、谈一点感受、品一品语言、悟一悟人生”是这位老师的板书设计,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在“悟一悟人生”这个教学环节你会怎么设计,请举例说明。

1、教材分析

3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0分。CBBCA ACBCB

二、判断题10分。√√×√√ ××√√√ 三、案例分析。15分。

问题比较科学,1.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还对父母在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2.老师改动后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结合文章去理解,去感悟,不是随意漫谈,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要小一些,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深层、透彻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15分。五种关系的总结5分;每句翻译2分,10分。 可以表示并列、修饰、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 1. 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2.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3.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水落而石出”(同上)中“水落”和“石出”有先后顺序,“而”在其中表示承接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同上)中“而”字前后意思有了转折,可译为“可是或但是”等。 五、教学感悟。30分. 每题15分。

第一题。导入意义5分,两个案例要体现具体内容,各5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入可以消除其他学科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题,15分,要结合教学经验谈,有具体办法。

六、教学设计。20分。目标、重点、依据和悟一悟的设计各5分。 教学目标: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设计依据: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悟一悟的教学设计略,但要围绕课文主题设计。

4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