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宁古塔"与"披甲人"!"宁古塔"为何令人不寒而栗?

神州日知 乐儿

清代朝廷流行一句话,叫作“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将罪犯流放给别人作奴仆。

虽然,这句话的意思直白易懂,但是,宁古塔与披甲人却鲜为人知。

近年来,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等清宫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何为披甲人?宁古塔又在何处?究竟有多恐怖?为何有人宁愿死也不去?

宁古塔偏远寒荒猛兽出没

《清稗类钞.地理》有云:“宁古塔,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

其如此说,皆缘该地偏远寒荒,汉人善文墨者罕至。又及昔年满洲土著无学少文,志书阙如。故而涉及该地人事文字稀少零星。

“无寸碣可稽”虽略有夸张,却也大致不虚。

宁古塔为清代边镇要塞,有满洲八旗军屯兵驻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

从名字听上去,宁古塔感觉是座塔,其实与塔无关。

在康熙朝吴振臣《宁古塔记略》中解释了宁古塔名称来历:“相传昔年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是清代吉林边镇治所名,明代为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地。金国完颜阿骨打氏于此处起兵,系女真族发祥地及金朝国都上京会宁府。

宁古塔唐代时为靺鞨忽汗水,先秦之古肃慎国。

宁古塔东北呼尔哈又是满洲始祖居处。乾隆朝大学士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三》云:“本朝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宁古塔东北呼尔哈,近绕宁古塔城。

具体来说,宁古塔城位于吉林市东590里(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约30公里之宁安市),根据史料,宁古塔城比北京紫禁城稍大,有四座城门。

城墙系土坯砌成,内外抹细泥,厚二尺,高六尺五寸。

城中另有内城,周长二里许,有东西南三门,北面为将军衙署。内城无民户居住,皆系衙署官兵隶卒。

宣统二年(1910)更名宁安府。此后,宁古塔治所不复存在。

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很适合罪犯改造,类似于沙俄时代的西伯利亚。

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清代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

顺治初年制定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查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

顺治12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恢复爵号。

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拟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不计其数。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均受到株连。

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而且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遂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

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400年前的清初, 宁古塔曾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因为明清易代之际,清统治集团对明朝归顺的汉人官僚极为敏感,动辄便遭流放,而宁古塔便是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许多流人出塞时,从关内带来蔬菜和花卉的种子,移植塞外。

流人方拱乾《移居》中有:“花杂依晴砌,蔬迟趁雨天。都中携种远,马上带根鲜。”第三句加注道:“坦公(张缙彦)分蔬子数掬”。

张缙彦不远万里,从马上带来种子和植物的根茎,分给了友人。宁古塔流人的遭遇与文革后期干部到农村插队落户倒是有些类似。

流人们在耕作之余,依然延续着谈学论道、吟诗作赋的遗风,由此出现了“七子之会”,据说这是黑龙江历史上的第一个诗社。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后,便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来到这里。

这些人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文明。

“流人”创造了这片黑土地文明,创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一带山林茂密,江河密布,虎豹熊罴,百兽出没。

但是,宁古塔偏远寒荒却遍地是宝,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喇草皆宁古塔特产。

东珠、人参、貂皮、水獭、鹰鹞、兽皮、鱼类、山珍等在宁古塔一带最有名,当时,该地惟不产稻米且无盐。 乾隆39年作吉林御制诗《人参》:“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荐异珍。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一》)

宁古塔人以红色是否明亮分辨人参贵贱,乾隆帝用金口一尝便知真假,不知宁古塔人冷笑否。

“披甲人”一词为清代特有,即披挂铠甲之意,指满洲八旗兵卒。

披甲人不限于东三省,全国各处皆有满洲八旗军披甲人驻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其所派兵丁,由八旗前锋护军披甲人内挑选年力强壮者。”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十七》:“上谕户部,今年雨大屋漏墙欹者多,朕轸念披甲人等家贫不能修理,特加恩赐,务使人人得所。著动户部库银九万两赏给八旗,每旗一万两。上三旗内府佐领一万两,令得修理房屋。”

宁古塔驻守屯兵平时打猎承差,又称打牲兵丁。遇战事,则出征打仗为披甲人。

宁古塔满洲披甲人不会汉语,朴实诚信讲义气。发配至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者皆为内地人,此项处罚即为流刑。

内地人有逃跑者,宁古塔人一般不举告。若有被追回者,主人及周边土著一起作证该人系自行返回,以令官府不追究治罪。

该地路不拾遗,颇有古风。土著披甲人向店家赊买绸缎蟒服,店家拿出黒貂皮一张作为易货样品,口头约定来年照此规格偿还黑貂皮若干张。

第二年,土著披甲人必照样儿还清。本主儿若有他事不能来,则亦托人送到。

这些土著披甲人相距城里店家数百千里且素不相识,而无一爽约。店家及土著披甲人,诚信至哉。

土著披甲人出门儿不带盘缠,途中经过之处随意食宿。

每户人家遇有客人投宿,无论识与不识,“马有青刍客有粟”,来人食宿及马匹草料全管,不取分文。民风淳朴,性情憨厚。

披甲人有追踪寻迹之本领。凡人畜经过草地,凭足迹能追寻数十里而无差错。该地猎户称“炮手”,老虎叫“老妈子”,熊曰“黑瞎子”。

宁古塔披甲人四季皆出猎打围。有朝出暮归一日猎者,有两三天而归打小猎者,有秋天打野鸡围者,有冬季打大围者。

凡打大围,披甲人排阵而行。成围时,无长官命令不得擅射。

历史上,宁古塔和武则天还有一段渊源。据北宋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 · 渤海传》记载 , 唐代渤海国时期 , 渤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

当时,渤海国种植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米 , 据说此米有对女子养颜美容之效 , 因营养丰富还可快速恢复男子体力 , 深受渤海国贵族喜爱 。

但此事被武则天知道了 , 就想呀 , 这好东西你不给我进贡 , 啥意思 ? 明显不把我放在眼里嘛 !

公元 698 年 , 武则天剑指渤海国 , 称其拥兵自重 , 不向天朝称臣 , 进军宁古塔 , 实是为米而战。兵战7年 , 渤海国大败 , 并将米贡奉给大唐。该战被称为史上最荒唐的战争之一。

宁古塔——承载了300多年的历史,而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

宁古塔——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故乡。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

关注日知录(微信号: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新解世间事, 知人,敬人,做人。 重逢神奇,再见惊艳,快乐天天。喜欢,就关注一下呦。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