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回忆

  冯肖贤(女)   陕西西安人 1942年生人   在我儿时,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我们最高兴的一天。那一天,全家一定是灯火通明,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父亲要写对联贴对联和家宅六神,收拾祖先桌子、请牌位、上供品。然后赶着马车回祖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晚饭至少要炒四个菜,给祖先敬上之后全家围坐吃包子,喝酒(酒有母亲酿的黄酒和买的白酒)。晚饭后妈妈还要擀三大案板的长面,面要切得很细,初一早上要吃臊子面。睡前还要“封井”,在井盖上压一张红纸,不到初一太阳出来时,不能打水。之后母亲回房,给宝贝弟弟带上银项圈,把墙上的钉子拔出来移一移,量身高,看看一年长了多少。   睡觉前,父亲叫过我们所有的孩子,给我们发压岁钱,一人一张或两张崭新的一毛钱,说着祝福我们的话语,让我们把钱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睡觉。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了,有人就开始打醋坛,放鞭炮。然后我们每个人又都自觉地把钱交给妈妈,因为我们知道当时家里的经济是很困难的。妈妈会让大点的孩子把钱留下自己用,但我们谁也不愿意把那两毛钱留下自己花,都给了母亲。早饭后,街上锣鼓喧天,弟妹们会跑出去看热闹。我们也会拿出家里的一套小锣鼓,坐在父母的窗前开始敲锣打鼓,玩得很开心。   张竹瑞(男)   辽宁抚顺人 1952年生人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度过的,那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很多。平日里连白面也吃不上更不要说饺子了,我们口袋里都没有钱,所以都盼着过年能吃点好的,还能收到长辈的压岁钱。   我的祖父母从山东逃难而来,特别的重男轻女。因为我是长子长孙,所以格外疼爱,每年除夕给我的压岁钱总是比弟妹的多。如果给妹妹一两毛钱,那么我就能得一两块钱,这在当时已然不少了,为此弟妹们总是愤愤不平,但也没办法。除夕之夜,我们挨个到火炕前给老人们磕头拜年,然后乐滋滋地从老人手里接过压岁钱,盘算着这些钱的用处。然而在我的记忆里,父母几乎没怎么给我们压岁钱。也许是因为爷爷奶奶已经给了,他们就不用再给。也许是他们不愿让我们乱花钱,总之我没有印象。   李笙清(男)   湖北洪湖人 1967年生人   小时候过年,不管家里多么拮据,年夜饭都要想方设法准备鸡鸭鱼肉十个碗的菜肴,晚饭之后,长辈会给我们1角到2元的压岁钱。记忆最深的是1973年的除夕夜。那天雪一直在下,院中积了厚厚一层,就在我们正准备放鞭炮吃年夜饭时,一位胡子拉碴、身穿破袄的老人来到门口乞讨。爷爷见状热情地将他拉进屋内请他一起过年吃饭,但老人连连摆手,说只要给他盛碗热饭就行了,因为按老家的风俗,团年饭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吃的,老人明显有些顾忌。后来在爷爷的极力挽留下老丐坐了下来,但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席间两个老人喝着酒,气氛十分融洽。饭后老丐执意要走,临出门时,偷偷塞给我一张五毛的纸币,说是给我压岁。少不更事的我瞒着大人收下了,结果在买鞭炮和糖葫芦时,还是被父母“审问”了出来。温和的母亲第一次打了我,说上小学报名,一学期也才两块五,这张五毛钱,老爷爷不知要积攒多少天。如今30多年过去了,但每到除夕之夜,我总会想起这五毛钱,感受它的沉重与温暖。   方岚(女)   上海市人 1976年生人   除夕的鞭炮烟花,饺子汤圆,娱乐守岁……节目形式翻新,但内容却永恒不变。我还记得儿时,出去拜年,长辈们给压岁钱的方式不尽相同。家里年长的老人会比较讲究,孩子们在除夕夜穿戴一新,初一一大早恭敬地到爷爷奶奶面前跪下,郑重地磕三个头,问候祝福,老人笑眯眯地拿出事先准备的红包。而母亲为了鼓励孩子们大年初一早起,在除夕夜总是把卷起的压岁钱,藏在房屋的角落,墙缝、橱柜、床底下,甚至书柜中。如果起得早,就有机会找出更多的钱。这样,让孩子们体会发现和收获的乐趣。还有可爱的小弟弟,会在除夕夜抱着院里的香椿树,使劲往上蹦一蹦,希望来年能长高。   董雪(女)   山东昌乐人 1982年生人   除夕之夜,年夜饭、鞭炮、春晚之余,压轴大戏和神秘环节就是父母神秘的压岁钱了,那的确有点仪式感,因为这是礼物也是鼓励,还有接受之时的欢喜和感恩。那一刻,我们互相说着祝福和感动的话语,全家上下其乐融融。   小时候压岁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年递增,从10、20元到后来的100、200元。即便后来不再给压岁钱了,也不觉得失去什么,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老爸总是很有创意,每年的压岁钱无论多少,都是崭新的一沓而不是一张,比如一沓壹角的、一沓伍角的。我会把它们收起来,从不乱花。反正家里的生活条件在逐年改善,一到新年从头到脚都是父母给买的新衣服,新鞋子。现在想想,父母还是教导有方,既让我有攒钱节约的意识,又让我时刻感受父母之爱。   压岁钱在小学阶段更像是零花钱。在上下学路上,学校门口,总有诱人的特色小零食,尤其是可以边搅边吃的“搅拉糖”,比泡泡糖还有趣味。还有过年总要买些卡片送给老师,送给同学,买喜欢的文具,这些都是压岁钱的用途。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