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整理材料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 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萌生时期(1917 ~ 1953); 创建时期(1954 ~ 1978);

发展时期(1979 ~ 1997); 调整时期(1997 ~现在 )

第一章林木病害

1、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

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

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了解病害如何发生、分类及引起病害的病原

注:1)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 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

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2) 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

科植物的根瘤。

2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

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

两种病害的特征及区别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物、病毒、细菌、植物病原体、寄生种子植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

3、林木病害发生的3个要素:寄主;病原、诱因

4、病与病害的区别:

病害与损伤的区别:病害:有一系列的病理过程;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损伤:无一系列的病理过程;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

5、感病的3个学说:病害三角学说;病害椎体;植病四面体学说(人为干预)

6、1)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 能够传染蔓延; 在

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成片发生,比较均匀;同土壤、地形有关; 不能够传染蔓延; 在

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7、症状:林木发病后, 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

1、真菌: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

且有分枝的结构;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

生物群。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均为有丝体

2、真菌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 (oospore):鞭毛菌。接合孢子 (zygospore):接合菌。子

囊孢子 (ascospore):子囊菌。 担孢子 (basidiospore):担子菌。

3、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包括

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5、 真菌的分类系统是位于五界系统下的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

5、真菌的5个亚门:依据:每种孢子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孢子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

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8、 细菌的特点:多数为杆状,大多数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

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 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G -)。培养基上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 -30℃

9、 细菌的分类:棒形杆菌属 野杆菌属 欧氏杆菌属 假单胞杆菌属

繁殖方式:裂解

10、 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的区别:

细菌病害:在危害植物表面无病症;细菌叶斑有晕环;无子实体

症状:坏死、腐烂、枯萎、畸形

细菌病害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常可见细菌溢出(溢脓)。

真菌病害:有子实体、无晕环、危害植物表面有病症

11、 病毒只有一种核酸,纯寄生;繁殖方式:核酸复制 病毒病:有内含体

病毒引起病害的特征:变色(花叶、黄化) 畸形 坏死

传播:人为;刺吸式口器昆虫

病毒病害发生的特点:活细胞寄生生物;被动的移动;多为系统侵染

12、 三类坏死的区别

细菌:有斑点和溃病,细菌侵入植物组织后,致死薄壁组织的细胞坏死,造成枯斑,通常表现在叶片、果实和嫩枝上,病斑在初期往往呈水渍状,有的斑点周围有晕圈。

真菌:

病毒:无晕环;无子实体,多黑色 枯斑-过敏反应

13、 细菌病害发生特点:多为局部侵染 潜预期短 病植物、病植物病残体、种子

及无性繁殖材料,少数细菌可在土壤中越冬 1)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专性寄

生细菌 2)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带菌或发病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

体;土壤和肥料;野生寄生,其他作物和杂草3)传播方式:主要靠雨水,还有

昆虫和一些动物人类活动 4)侵入途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14、 细菌病害的防治:严格做好检疫工作,清楚侵染来源,防治各种伤口产生,或

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因

此,需要选育抗病树种(品种)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第三章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2、分类:寄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得养分的生物。

腐生物:从死的有机体或土壤腐殖质中获得养分的生物。

3、 寄主范围:病原生物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4、 寄生性强弱与寄主范围的关系

5、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6、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性表现:病菌分泌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主细胞和组织;病菌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病菌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6、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寄生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 ;致病性则指对

寄主的破坏性 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寄生性强,致病性弱。寄生性弱,致病性强。

7、 抗病性: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

分类:免疫;高抗;中抗;抵抗

8、抗病机制: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

9、病程:林木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包括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潜育期(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和发病期(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

10、侵染循环: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防害的最佳时节)、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11、多循环病害 再次侵染 两个以上的病程

单循环病害 无再次循环 一个病程

12、病毒在活组织中越冬

13、病害的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

给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分类:暴发性流行病 周期性流行病

14、病害流行的条件: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第四章林木病害的综合管理

1、管理的内容:种群水平管理、生态水平管理、智能决策管理、

2、管理的措施:控制病原物、增强林木的抗病性、改善环境条件

3、林木检疫:由政府颁布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在国内、国际间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采取一系列预防危险性病害传播和定殖的措施,

4、检疫任务: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对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当危险性病害侵

入到新的地区时,及时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

5、检疫种类:对外检疫 以口岸检疫为主

国内检疫 以产地检疫为主

6、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可随

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病害;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害

7、国内检疫对象7种:松材线虫病 松疱锈病 冠瘿病 杨树花叶病毒病 落叶松枯梢病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草坪草褐斑病

8、检疫措施:直接检验;过筛检验;比重检验;染色检查;洗涤检验;沙盘或漏斗分离检验;分离培养检验;萌芽检验;接种检验;血清学检验

9、苗圃地的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

10、造林时树种及品种的选择: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 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

11、 混交林为什么能降低病虫害

12、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的优点:生物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在林木病害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生物防治的定义(从狭义着手):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 抑制病原物的生长

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

4) 生物防治的机制: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反应

5) 生物防治的前景:

第五章

1、 杨叶锈病的症状:叶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出现橘黄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黄粉。

叶正面:秋初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斑。

病原:担孢子:单孢球形

发病规律:发病过程 潮湿环境是各类孢子萌发侵染的先决条件。林分密度大,树木徒

长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不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药剂

防治:夏季用 25%粉锈宁1000×或1%波尔多液等喷洒苗木。

2、 松疱锈病:症状:产生5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生松枝干皮层; 夏孢子、冬孢子和

担孢子生转主寄主叶背

松树上:蜜滴及血迹状斑;黄色疱囊;

转主寄主上:橘黄(红)色丘疹状突起;橘黄(红)色丘疹状突起;产生担子

病原菌:担子菌亚门锈菌

侵染循环:1)担孢子侵染: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自针叶气孔(少数从韧皮部

直接)侵入松针。

2) 初生菌丝越冬:侵入后15天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点,在叶肉中产

生初生菌丝并越冬。

3) 初生菌丝生长蔓延: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

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一般需要3~7年,甚至更长。

4) 产生蜜滴:病菌侵入2~3年后,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在秋季(8月

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

5) 产生锈孢子器:次年春季(3~5月份)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黄色锈孢子器,含

大量锈孢子

6) 转主寄主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

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天左右潜伏期产生夏孢子堆(5~7月),

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

7) 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再侵染: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

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

发病规律:5种孢子中,决定病害传播扩散的孢子为担孢子和锈孢子;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雨水溅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防治措施:修枝:秋季对感病幼林进行人工修除树干下部2~3轮枝可明显降低疱锈病的发病率。 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染疫苗木就地拔除销毁。 病级2级以下:修除病枝或刮除病部皮层后涂刷柴油或柴油加粉锈宁混合液(含粉锈宁有效成分1.5%~2.5%)。发病3级以上植株应予伐除。人工清除转主寄主。

1、苗圃病害流行的特点:苗期病害都发生在苗圃中。苗圃育苗是单一的,这就构成了病害流行条件之一。苗圃育苗就某一面积来说,都是同龄的,这样易于流行。苗圃育苗密度大,利于流行。人工育苗面积大。苗木地上、地下部,尤其地下部易受伤,利于根部传染病发生及流行

2、苗圃病害的防治:易管理,任何一种措施均易执行。管理上应切记良种壮苗的技术就是良好的防病措施

3、林木叶部病害发生的特点:发生普遍。病叶每年随落叶落地,成为第二年侵染源。易防治。

4、林木枝干病原:子囊菌、半知菌、锈菌

5、林木枝干病害的防治:锈菌——修枝 溃疡——消除诱因

6、林木根部病害的症状:地下部分:瘿瘤、毛根或皮层腐烂(菌丝片、菌丝扇、菌索)。 地上部分:叶片褪绿、延迟放叶、叶形变小、提前落叶、萎蔫。

7、 林木根部病害的病原:真菌、细菌、线虫

8、 林木根部病害的传播:主动、根生长传播、水流

9、 林木根部病害的防治:困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