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化

专题一: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知识结构

1、近代中国的工业化(1840——1949)

A、起步:洋务运动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 E、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日益萎缩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1949年至今)

A、1953—1956年: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D、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②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成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工业化的含义

中国工业化也叫经济近代化(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1、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2、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的分期

A、前期:‚求强‛,兴办军事工业,主要有:‚二局一所‛

B、后期:‚求富‛,兴办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

3、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为什么?

特点: 1、沿海地区2、长江和运河沿岸

原因:A、经济基础较好;B、交通便利;C、外国势力最早入侵 自然经济解体比较早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原因(略)

5、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启示:

①中国要发展,既要学外国的先进技术,更要靠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之路

②在改革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旧制度,以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

6、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化的特点

①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过程

②投资形式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 ③由经济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领域渗透

④是在民族生存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发自愿

7、洋务运动的评价(略)

四、中国的工业化的受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萧条、萎缩和破产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萧条

2、20世纪30、40年代(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剥削,民族工业逐渐萎缩

3、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美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打击,纷纷破产

总结: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A、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双重阻碍,发展曲折、缓慢

B、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领导权

C、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D、发展畸形;地区分布不均匀

总结2: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1、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倡导向西方学习:A、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 B、学日本——学美国——学苏联

C、简单照搬——有中国特色

3、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

总结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

⑴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利的因素

A、列强的侵略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⑵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

市场、资金、技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总结4: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它导致了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为资本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旧民

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条件

3、随着资’的发展,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反封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

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思想。同时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

程度上依赖外资’、封’和官’,难以独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

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1953年—1957年)

1、背景:A、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

2、方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

3、实施: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

A、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B、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政策: 形式: 策略:

特点:①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 ②逐步过渡,和平转变 ③从国情出发,具有

中国特色

5、“一五计划”

特点: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主要经验:1、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

2、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3、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主要成就:(略)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受挫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集中精力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2、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原因、特点、影响、教训)

3、文革对工业建设的破坏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时期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2、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总结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第一次:1949—1956: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经济

③第三次:90年代以来。 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集

约式经营转变

总结2:中国工业化的三个重要关键点:

洋务运动、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洋务运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A、增强国防,巩固政权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主要由政府主导 D、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异:1、背景:洋’:内有外患;社’: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2、性质:洋’:地主阶级领导自强运动。社: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目的:洋: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社:尽快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

的工业国,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结果:洋:没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最终失败。社: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5、成败的原因:洋: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社: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热情的高涨。

6、影响:洋: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专题二: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

知识结构: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戊戌变法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

治建设、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3、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民主选举、村民自治、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始——戊戌变法(1898)

1、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略)

2、变法的过程:(序幕、准备、开始、内容、失败)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A、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维新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维新运动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等的近代化

D、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4、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严、谭的思想)

二、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略)

2、辛亥革命的过程(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成立;革命思想的宣传;各地的武装起义)

3、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临时约法》

A、内容:①规定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共和‛等原则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的命令须总理副署

才能生效

B、目的:限制总统权力,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

C、《临时约法》为什么没有起到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的作用?

①民主环境很不完善 ②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

D、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是20世纪初亚洲民主宪政史上最民主、最具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E、辛亥革命的结果、失败原因、教训(略)

总结1: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国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两种模式

1、两种模式:民主共和、君主立宪

2、两种模式的异同:

异:革命派以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从正面冲击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

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建设努力,利用‚合法‛的手段从事反专制斗争 同: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

②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主义是两者共同的起点

③都取法西方,向西方学习

④都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存在一定的软弱性

3、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先后失败的启示

①近现代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而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宪政 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三、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化的贡献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

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2、五四运动: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无产阶级登

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兴领导力量

3、国民大革命: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高举‚打倒列强,除军阀‛旗

臶,通过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

1、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A、目的(原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

B、措施:①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②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党外人士的职、权 ③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改革政策

C、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又团结了地主一致抗日。

2、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为和平民主建国而做的努力

背景: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团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

中共的努力:A、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与各民主党派合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四、中共在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

1、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动员群众参加基层民主选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2、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

3、1947年,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4、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在中共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第

二条战线‛)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宣告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五、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

1、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并颁布《共同纲领》(内容、作用)

2、建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建设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 D、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中国特色,要重点复习)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民主选举、村民自治、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教训: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对国家发展和公民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B、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被并写入宪法

D、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进一步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

七、与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相比,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1、从原因与进程看

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发展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来完成;中’在经济落后基础上,用了一百来年时间完成,呈现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发展

2、从方式来看

西‘革命与改革同时并行;中’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不断的革命才真正实现民主化

3、从依靠的力量看

西‘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中’农民阶级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4、从阻碍政治民主化的力量来看

西‘阻碍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是封建势力;中’则是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并存

5、中国政治民主化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向伴随(政治民主化与民族救亡就往相联系)

专题三:中西方的人文思想

知识结构:

一、中国的人文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

A、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 B、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仁政‛思想 D、倡导平等的教育权

2、明清时期的人文思想

A、李贽的人文思想 B、明清小说中的人文思想 C、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二、西方的人文思想

1、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A、自然哲学、智者学派的人文思想 B、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亚里斯多德的人文思想

2、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A、近代人文思想的兴起:文艺复兴 B、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

C、近代人文思想的高峰:启蒙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的突出特点

1、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爱‛

2、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庄子的‚天人不相胜‛

3、治国方略上的‚仁政‛:孔子的‚仁‛‚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

4、倡导教育的平等权:孔子的‚有教无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A、孔子的民本思想:①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理解与体贴他人③把探讨

与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臵

B、孟子的民本思想:①‚仁政‛学说 ②‚民贵君轻‛思想

C、荀子的民本思想:① ‚制天命而用之‛ ②‚民水君舟‛思想

(孔、孟、荀三者思想的区别于联系)

总结1:孔孟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

A、孔孟的民本思想主体在君,站在君主的立场,认为君主重视民众,才能长治久安

B、古希腊的民主思想主体在民,站在人民的立场,主张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总结2: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

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

总结3:如何理解孔孟的“和谐社会”,他们的和谐思想在今天有何特殊的意义,在当今社会我

们应该怎样做?

1、孔孟的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即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

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在今天的全球化的时代,‚和谐‛这一古老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是现代社

会发展的一项准则

3、对世界而言,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化,政治的多元化,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

对国内而言,促进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的共同发展,维系社会稳定繁荣

三、明清时期的人文思想

1、明清时期人文思想产生的原因

A、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B、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衰落

2、李贽的人文思想

①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②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③强调个性自由,反对被迫顺从统治者

李贽思想的主要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

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3、明清小说中的人文思想:

A、批判‚礼‛、‚理‛,强调人的自然之性 B、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

C、揭露封建社会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对人的个性、才能的束缚与戕害,对人的精神和人格

的扭曲与污染

4、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

5、明清时期中国的人文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A、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人文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四、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1、自然哲学的兴起——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打击了宗教迷信世界观,是古代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兴起——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

A、主要思想: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B、智者学派的评价

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的作用,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

了人的尊严

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③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A、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知识就是美德‛ B、认识你自己

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五、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近代人文思想的兴起——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实质、特征)

A、人文主义的思潮内容:

①肯定人、人性,否定神和神性 ②追求现实的幸福、自由和享受

③倡导个性解放,崇尚科学、理性

B、评价:

①冲破了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 ②推动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的混乱

2、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

A、宗教改革中的人文思想

①‚信仰得救‛和‚先定论‛,肯定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②确立《圣经》和个人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个人宗教信仰平等权利 ③主张王权高于神权,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推向政治现实

④运用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使世俗生活和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B、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 ②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④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近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高潮——启蒙运动

A、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思想

高举理性主义的旗臶,用人的理性来衡量一切,主张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是人文精神的重大发展——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等

专题四:改革开放三十年

知识结构:

一、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981年)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3、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82—1992)

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三、现代化建设迈向跨世纪的新阶段(1992—2002)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

2、1992年,召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1997年召开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开创中国建设事业新局面(2002——2007)

1、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30年来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就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实质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

2、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

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特点:直接民主

③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激化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意义

原则:A、新农村建设要符合农民的利益,不能搞形式主义

B、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近代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状况的变化)

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

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略)

总结: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过程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结2:中国改革推进的特点

A、群众自发国家肯定 B、农村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试 点推 广

三、坚持经济建设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

1

A、1980年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建立经济特区

B、80年代中后期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C、90年代的新一轮对外开放:①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 ②参与亚太经合作组织

D、2001年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参与全球化(加入世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略)

3、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4、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A、渐进式开放 B、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开放

C、全方位对外开放 D、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

5、对外开放政策产生的影响(意义)

A、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B、为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30年来,我国思想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1、30年中的两次思想解放

A、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2、30年来取得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思想 C、科学发展观

五、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略)

总结:思想解放与革命或改革的关系

1、革命或改革的推行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正确的思想是革命或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2、革命或改革能推动思想解放,促进思想理论的不断完善;错误的思想(理论)会阻碍革命或改革的进程,甚至会导致失败

(以中外历史的有关事件说明上述观点)

专题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结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变迁

一、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变化——衣、食、住、行(书本)

2、社会习俗的变化: 断发易服;禁止缠足;婚姻自由;婚丧仪式简约;社交礼仪西化等

3、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因素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列强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C、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思潮的推动 D、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

4、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A、发展不均匀。(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边远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B、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C、既存在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的碰撞

5、鸦片战争后,生活和习俗变化产生的影响

A、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推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B、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色彩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与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

A、交通:安庆内军械所制造第一艘轮船、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

一架飞机;1881年清政府自建唐胥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建造京张铁路

B、通讯: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架设无线电台;1896年‚大清邮

政局‛成立;北洋政府时期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撤销外国人

在华开办的‚客邮‛

2、近代交通与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A、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社会发展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侵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积极发展交通通讯事业

3、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特点

A、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B、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与操纵

4、近代交通通讯变化产生的影响

A、改变了人民通讯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

B、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侵略与掠夺

三、近代以来,报刊、电影的发展(人民娱乐方式的变化)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办的《申报》;维新运动的《时务报》、《国闻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 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电影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国际大奖;此外还有《歌女红牡丹》、《难夫难妻》等

3、近代报刊、电影出现产生的影影响

报刊、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直观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物质配给制,粮票、布票等进入人们生活,物质分配出现了平均主义

B、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饮食结构多样化;住房不断改善;家用电器普及

2、社会习俗的变化

A、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社会丑恶现象消失,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普及

B、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竞争意识、开放观念、效率意识等成为生活指南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通讯和人民休闲误了方式的变化

1、‚一五‛计划时期的交通建设成就(P92);改革开放后,交通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讯方面:1995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并发展及其迅猛;电讯事业也飞速发展

3、休闲娱乐方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卫生、参与慈善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因特网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政策强制 B、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的推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外来文化的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1、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A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掠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②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

B、特点: ①发展缓慢 ②区域不均衡 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C、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

①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②工矿业发达地区;③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城市化的地区不均衡和半殖民半封建性得到纠正

B、城市生产功能迅速增强但其他经济功能却不断受到限制与削弱 ,并与农村发展脱节

3、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城镇化加快发展

A、原因: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③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化

B、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道路多样

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出现了城市区域化

C、21世纪我国城镇化的战略

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D、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取得的成就: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开辟了一条新路②有利于城市群的出现和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